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体医融合是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关键技术,为加快推进我国体医融合,促进全民科学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基于布迪厄场域论,以“场域—资本—惯习”三要素为逻辑主线,对我国体医融合的实然困境与应然进路进行分析。体医融合实然困境包括:体育与医疗的结构差异、关系孱弱与体医融合的生成障碍,形成体医融合的场域壁垒;医疗部门经济资本受损、体疗制度资本乏力、复合型人力资本匮乏造成体医融合资本制约;传统医疗文化及医疗技术依赖,固化体医融合惯习。提出构建大健康网络, 打破体医融合场域壁垒;改革经济资本走向、完善制度资本、加强复合型人力资本培养,优化体医融合资本;消除体医融合惯习误识、摈除医疗技术依赖惯习的应然进路。  相似文献   

2.
当前,“体医结合”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受到了高度重视。新形势下,有必要认真审视“体医结合”背景下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路径。主要运用文献研究及理论分析法,分别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教师专业水平、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方法、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方式等方面审视了“体医结合”背景下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完善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方式、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3.
体医融合是党和政府提出的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具体实施措施之一,它不仅为体育健康产业与医疗行业的结合指明了方向,而且也将促成一个新的行业,或者说是体育健康产业中的一个新的分支。体医融合需要实现体育运动促进健康过程的量化控制,实现医学治疗与运动锻炼的完美结合,因此它是新事物,需要从基础研究到管理、实施全方位的创新与构建。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如何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健康中国理念,通过体育与医学的深度融合,将健康风险治理充分前置,不断促进老年群体的健康水平,对实现健康中国2030年建设目标具有决定性影响.受到传统观念,以及风险概率加权和损失厌恶效应等影响,当前老年健康促进的体医结合中还存在思想观念、组织实施、人才队伍和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制约瓶颈,需要从加大宣传教育、人才培养和体医融合技术和信息沟通等方面,提高体育锻炼与医学治疗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等方法,剖析"体医融合"面临的困境,构建"体医融合"的应然向度.研究表明:健康教育的缺失、健康服务链条的缺环和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导致了"体医融合"的现实困境.共生理论是"体医融合"的理论基础,论述体育与医疗的共生关系.认为当前应从四个方面促进"体医融合"的发展:树立运动"治未病"的理念,构建"体医融合"的互惠共生模式,优化"体医融合"共生环境和创建多元化的共生界面.  相似文献   

6.
目前,“体医融合”已被作为一项健康促进国策写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但操作层面的行动却十分缓慢,而这又与临床医生们缺乏积极的态度和行动有关。文章基于临床医生视角,从体制机制、观念理念、利益冲突、能力精力、人文精神等方面分析了 “体医融合”在操作层面上的困境及其临床医生“不作为”和“难作为”的原因,在对现实问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摘要:由生活方式转变造成的慢病人口和不健康人口不断增多的事实正在全面威胁着我国健康安全战略。研究发现,过分倚重医疗体系和缺少基于健康行为的治理体系造成了我国大健康治理战略模式的失衡,使得传统医疗保障体系已经无法有效应对新形势下慢病人群规模不断扩大等公共健康治理危机。必须创新健康治理理念,重构我国大健康治理战略模式,从大体育观视角出发,破除将体育“拉回”到医院的体医结合模式的束缚,明确全民健身国家健康战略定位,将体育上升到国家健康安全战略高度,充分发挥体育在健康治理领域的基础性战略作用,形成体育健康全覆盖战略,按照“大体育+大卫生”的战略构想,构建健康主动养护型的体育健康+健康被动防治型的医学健康的“双轨并行”战略模式,全面推进体育引领下的行为健康治理体系,建立体育健康与医学健康战略合作通道和政策协同机制,从个体、群体、组织和社会和文化实现大健康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8.
医体结合与健康促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分析生活方式疾病对国民健康的影响入手,探讨了当前国内“医体结合的健康中心”的兴起与发展空间以及医体结合的健康促进在我国的可行性,指出医体结合的健康中心的建立可以满足国民对健身的需求,是一种与全民健身活动有关的群众体育与医疗卫生相结合的新型合作模式,是21世纪我国健康促进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9.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ISM),构建“体医融合”关键影响因素ISM,深入分析各关键影响因素的层序关系及特征。结果:“体医融合”的15个关键影响因素可划分为决定层、中间层和表象层3个层级,决定层影响因素由政治决策和经济环境组成;中间层包括体医部门组织融合、标准融合、人才融合等关键影响因素;表象层包括体医部门产品融合、知识融合及文化融合等关键影响因素。结论:1)ISM能够对“体医融合”关键影响因素进行“识别-遴选-分解-建模”的结构化处理,提出了“体医融合”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2)构建“体医融合”关键影响因素ISM,使各关键影响因素形成直观、系统的层级分布图,整体上结构严密、层次分明;3)ISM建立在主观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精准度有限,未能确定“体医融合”关键影响因素的权重排序并进行影响程度分析。  相似文献   

10.
“体医融合”自“健康中国2030”战略提出至今,一直是学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和持续探讨的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梳理和述评我国体医融合的研究进展,聚焦和解读体医政策融合、理念融合以及部门融合等6大研究热点,基于体医融合的既有研究进行研究总结和未来展望。研究发现:(1)体医融合的研究范式由实证主义为基调的自然科学研究范式逐渐转向以诠释主义、建构主义为主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2)体医融合的研究内容由运动干预、体力活动以及运动处方为主的自然科学层面逐渐转向体育与卫生双系统之间的政策、组织制度、融合理念、合作机制等社会科学层面;(3)体医融合的研究技术路线基本遵循“问题提出—现状审视—对策提升”的研究逻辑和思路;(4)医学研究者与体育科学研究者在体医融合的研究中出现了研究视角分化和研究重心偏差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健康中国战略、生活方式理论进行梳理,以社会学及行为学的理论视角,探讨全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建成路径,旨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认为,建成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是达成“中心诉求”、契合“两个着力点”及助推“三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建议通过建立规范化的社会体育培训机制,建立体育活动参与激励机制和营造体育健康消费环境,来构建体育健康服务机制,促进群众体育消费有效形成;通过协同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完善群众体育法治体系和树立体育健康生活典型,来营造体育健康文化环境,促使群众体育价值观念内化;通过场地设施资源、体育培训指导资源和体育信息资源的共享,来满足群众体育的多元诉求。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对接健康中国势在必行,但目前还存在着“懂体育的不懂医学,懂医学的不懂体育”的现实问题。鉴于此,认为需要进一步推动“体医结合”进程。提出通过政府行为整合现有人力资源,完善体育与医学结合类学科的教育体系;加强体育与医疗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健全体育医疗机构的设立制度;制订相关人员执业资格评价序列,以及加快落实竞技体育科研成果的转化等解决措施,为体育与健康中国更好对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体育院校医学专业“医体结合”的改革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89年起,成都体育学院中医专业进行了“医体结合,体医渗透”的医学教育改革,经过近10年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形 成了“以医为本,面向体育”的办学宗旨,将医学为体育运动服务作为最重要的专业特色教育。在以医为本,确保合格学生的培养基础 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对复合型医学人才的需要,充分体现出医体结合,面向体育,服务体育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4.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比较分析法等,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引领体育与医疗融合发展进行系统研究。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等理论贡献,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运用“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当前“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保障人民健康要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体育与医疗融合发展势在必行,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建设健康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通过总结体育与医疗融合发展现状,探讨了体育与医疗融合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以五大发展理念阐述了体育与医疗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对于建立“体医融合”发展模式、解决体育和医疗长期脱离和构建全民健康保障体系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体医结合”是“健康中国”蓬勃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推动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运动康复者的体育服务购买特征以及中心性结构,确定运动康复者对体医服务的关注领域,并讨论服务评估准则与运动康复者满意度之间的回归关系与影响效果。结果表明:运动康复者对产品类型和消费环境的关注度高于时间、价格等要素;通过构建运动康复者服务购买特征模型,来分析运动康复者与服务消费及满意度之间是否存在线性正向共联。  相似文献   

16.
网球运动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贵族运动、时尚运动和健身运动的不同阶段并曾火爆一时,但似乎很快又转入低谷,相关网球产业更是难成气候。网球运动具有灵活多变的形式特征和容易控制的负荷特征,因而是最具健身价值的运动项目之一,“体医结合”的健康大战略为网球运动产业融入国家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遇。  相似文献   

17.
摘要:通过梳理第62届美国运动医学年会暨第6届世界运动是良医大会中健康社会学的相关文献,对健康社会学的前沿研究进行概括总结。将文献划分为“健康的社会学”和“健康中的社会学”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关注健康与社会问题的关联,包括健康反映的社会不平等问题、健康的溢出效应和环境变化带来的健康问题。第二个方面关注健康如何获得和健康问题如何解决,包括健康促进、健康生活习惯、健康干预、健康产业化等。后者居于研究主流,未来研究应将健康问题纳入到广阔的社会问题的分析视角之中。  相似文献   

18.
基于行动者网络视角,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方法,以“问题化-利益赋予-征召-动员”为主线,对体医融合的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进行分析,对体医融合行动者网络的构建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体医融合的推广实践遵循了“双轮驱动”“主体聚集”“局部组合”三种路径,面临着部门融合、政策融合、服务融合、技术融合等异议。因此,应坚持战略引领,发挥政府的核心行动者作用;统一标准规则,简化技术等行动者的实现链条;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激发企业等行动者的参与热情;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行动者网络运转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在建设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教育问题备受社会关注。然而我国学生健康素养培养依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健康教育没有真正融入体育与健康教学,健康素养没有充分纳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健康教育的指导性与引导性不足。体育与健康密不可分,体育教育天然包含健康素养的内容,学校体育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师”角色已经向“体育与健康教师”角色转变,这些都是体育在培养学生健康素养方面的独特优势。未来,体育教育要重视学生健康素养培养的内隐性与针对性,契合新时代要求进行体育教育改革,体育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健康素养和教学能力,体质健康测试要与健康素养提升高效结合。  相似文献   

20.
从“体教分离”到“体教结合”,再到“体教融合”“体回归教”,其背后是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实事求是并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竞技体育的现实逻辑,是根据国家的发展需要和现实条件,在不断改革中最有效率地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中国智慧。当下的“体教融合”,指明了未来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特别是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与改革的方向,但其内容和力度依然是在体育体系、教育体系“双轨制”下的“有限度地融合”,且“体教融合”的目标与到达指征还不明确。研究认为:“体教融合”的改革应是有方向、有目标、有结果预测的“体教合二为一”的过程,其到达点应是“体融于教”,或者说是“体回归教”,即中国青少年竞技体育的训练与竞赛逐渐回归国民教育系统,青少年运动员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体育特长得到超常发展,从而建立以国民教育系统为主轴,以体育社会市场体系为辅助的竞技体育“新举国体制”,促使中国竞技体育得以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