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6年在很多出版人看来是无可争议的"博客年".博客书经历了最初的新鲜、后来的出版热潮到现在媒体爆出的"博客书标签不灵"、"昙花一现"之说,在短期内完成了一个轮回.  相似文献   

2.
2002年,方兴东将博客引入到中国,从此博客作为一支新锐的发展力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2005年,博客作为草根媒体,在新闻传播中首次显示出自己强大的力量,成功地以最快的速度报道了江西九江地震事件,使人们对博客传播有了新的认识.随着博客的发展,其商业价值也为各方所重视,博客开始"卖钱"并引发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博客书"出版的传播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博客的普及,博客写作逐渐成为了出版界挖掘的重要资源之一.在2006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金丽红、黎波等著名出版人更是隆重推出"博客书"概念,一时间,"博客书"掀起了新一轮出版热潮.中信出版社高调推出素有才女之称的徐静蕾的"博客书"--<老徐的博客>,首印就是10万册;随后,地产名流潘石屹,童话大王郑渊洁,<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小峰等的"博客书"也纷纷出笼.  相似文献   

4.
2006,中国博客年"领导博"、"名人博"、"政府博"、"警察博"是经常见诸报端的热门话题。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8月底,中国博客作者  相似文献   

5.
2005年9月底开始在新浪网落户的名人博客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给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但最近名人博客热却开始集体降温.本文主要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审视名人博客现象从"盛"到"衰"的原因,并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提出今后名人博客如何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从2002年博客衍生于"博客中国"至今,博客已然成为互联网上最热门的事物,中国几乎进入"全民皆博"的时代。博客本是一种平民化、草根化的交  相似文献   

7.
孙雯 《编辑学刊》2007,(6):18-21
2006年3月底,随着"新浪博客"人气最旺的"才女"徐静蕾的《老徐的博客》高调亮相,接踵而来的是地产名人潘石屹的《潘石屹的博客》、京城名记王小峰的《不许联想》、"童话大王"郑渊洁的《勃客郑渊洁》……一时间让人眼花缭乱,不由产生这样的疑问:"博客图书的春天真的来临了吗?"然而随后各大书店的销售情况显示:"博客图书"的春天并不如预期的那样"春意盎然",反而有点"春寒料峭".  相似文献   

8.
基于社会网理论的博客影响力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社会网分析法,揭示了博客传播的一些内在规律:博客传播是一种典型的关系传播;博客影响力与其在关系网络中的位置有关,在同一个博客群体内,"洞博客"和"桥博客"扮演着意见领袖、把关人的角色,而"长尾博客"则扮演追随者的角色.同时,本文为博客影响力提供了"关系密度"、"关系中心性"、"小团体"等测评指标.  相似文献   

9.
《上海档案工作》2009,(4):32-32
武琳、谢晓静在《北京档案》2008年第12期撰文介绍国内外档案博客的发展情况一、我国档案博客的出现与发展2004年12月24日博主"芊芊无痕"在自己的博客上发了两篇档案方面的文章。这是档案界最早在博客上发布的专业贴文。2005年5月1日,"中国档案学研究"上传了第一篇贴文《试论西周的档案管理工作》。博主  相似文献   

10.
从"两会"博客现象看博客的社会传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6年"两会"中,由于对博客这种新传播方式的广泛应用与报道,形成了独特的"博客现象".新传播媒介的出现,不但成为"两会"的新闻点,也改变了已有的传播形态.本文试图从"两会"的"博客现象"切入,分析博客这种新的传播渠道所具有的特质,及其对传播理论研究的承继与开拓,从而发现其社会传播价值,以期引起实务界的重视,以更好地利用并发挥其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作为互联网社会一支新的生力军,博客在短暂的七年里以"自由、开放、共享"的精神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重大公共事件发生时,具有思想性的博客是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种博客,它以新型"意见领袖"的姿态呈现出来,设置议程,展开对话,影响着舆论的方向。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思想博客在如何引导舆论上产生了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2007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批准运动员和官员在奥运会赛事期间写博客.这将使北京奥运会成为历史上首届有运动员在赛事期间通过个人博客传播信息的奥运会.但国际奥委会随即又公布了相关的条款,对运动员在赛事期间"开博"的相关事宜加以一定的限制,这是由于国际奥委会对博客的需要所决定的.在运动员开博之后,奥运会博客传播的途径将有以下三种:奥运会参加者的博客、奥运会报道者的博客和奥运会爱好者的博客.  相似文献   

13.
刘琼 《新闻知识》2007,(12):34-36
2002年,以"博客中国"网站的建立为标志,博客这一充满魅力的表达、交流和传播工具正式登陆中国,并在短短几年间风靡全国。博客是以草根阶层为标志崛起的,随着数量的飞速增长,博客家族中出现  相似文献   

14.
博客热的冷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詹新慧 《传媒》2006,(2):46-48
2005年的博客:火! 来自博客界的行动是第一波:2005年初,博客网(当时还是"博客中国")举行研讨会,宣布并购博客动力,并融资1000万美金,将博客注册用户发展到300万.6月,腾讯QQ推出Q-zone,算是门户网站推出的第一个有影响的博客,其实在此之前,TOM已有博客,和讯转做博客,而新浪的博客1.0也已在测试中.9月8日,新浪在京宣布推出Blog2.0公测版,搜狐、网易紧跟其后,一场来自门户网站的博客大战随即拉开,战火燃烧的催化剂则是各种博客大赛和拉"客"行动.  相似文献   

15.
研究对象 本文以传播学的视角,梳理博客研究的整体脉络,以探讨未来博客研究的趋势. 本文以CNKI数据库中2001年1月1日~2009年12月20日以"博客"为题名的论文为研究对象,一共检索出4699篇论文.  相似文献   

16.
2006年5月10日,在中国股市狂飙突进的前夜,一位股民开始在自己的博客"带头大哥777"上发表股票分析文章,预测股市走势。此后很多网民敬佩于博主编造的"个人传奇"及其预测个股的准确性,这个博客因此走红。5月中旬,博客点击量达到了1000万,之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和讯博客为研究对象,建设了专门用于中文博客文章分类的分类体系和语料库,并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和信息增益(IG)结合的分类方法对中文博客文章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文章对中文博客文章和分类结果进行深度挖掘,对中文博客的主题单一性以及主题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定量化描述,并对结果的社会学原因进行了阐释.该文为<数字图书馆论坛>2008年第12期本期话题"虚拟社会"的文章之一.  相似文献   

18.
记者博客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记者博客"融合了博客与传统媒体的优点,成为一种新兴的新闻传播渠道。但也出现了诸如传统媒体对记者博客认知的滞后、博主对自己博客的建设有待完善等问题,对此,传统媒体应注重使用记者博客,建立商业盈利模式,提供先进的博客技术服务。  相似文献   

19.
"博客"是英文单词"Blog"的译名.自2002年方兴东等人的一声呐喊,博客以野草燎原之势,迅速在中国互联网上蔓延.  相似文献   

20.
《青年记者》2012,(36):98
2012年《,咬文嚼字》杂志发起"围观名家博客"活动,为12位名人的博客文字"挑刺"。有数万人通过书信、电子邮件、电话、传真等方式参与了活动,指出的差错共11万余条。最后,经过专家组认定的差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