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以教育价值观为核心的、性格化的教育经验,教育经验与教育需要是其心理结构的构成要素.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是教师教育经验性格化的过程,教师对具体教育行为方式的价值评价是其形成的关键环节.要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必须合理引导教师的教育需要,重建教师的教育经验系统,并合理引导教师的教育价值评价.  相似文献   

2.
公共教育学教学中的价值教育是将合理教育价值原则内化为师范生的教育价值素养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公共教育学教学中改进价值教育,是有效培养高素质教师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需要在明确师范生合理需要的基础上确立并引导合理价值原则,运用并挖掘学科内容的价值内涵努力促进教育价值原则的内化,通过教师的楷模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有效教学方式的价值育人效力。  相似文献   

3.
辩证地把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是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目标和归宿。教师个人教育哲学具有在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彼此修正的辩证张力,其主要内涵是以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师个性等为关键要素的一整套教育信念,可以回应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三个层次的价值诉求:层次一、二分别是引导“理论之师”走出理论困境、引导“经验之师”走出经验失序,层次三是进一步引导“哲学之师”形成经验系统、塑造实践理论。就生成之路而言,从理论困境到实践理论的关键在于完善“实践框架”,而从无序经验到经验系统的关键在于演绎“理论假说”。  相似文献   

4.
价值教育智慧是教师对教育的属性满足自身需要的关系的合理评价,其样态表现为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信仰。教育情感是价值教育智慧的基础,教育意志是价值教育智慧的动力因素,教育信仰是价值教育智慧的最高追求,三者有机统一于价值教育智慧中。教育知识转化为价值教育智慧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教师通过构建教育知识的理想形态和运用教育知识正确地评价自己,能够化教育知识为价值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5.
教育价值的形成,其逻辑路径:社会需要--教育行政领导集团的教育观念--教育系统领导集团的教育观念--广大教育工作的教育观念--教育价值(教育的社会功能、育人功能、自我享用发展功能)。教育价值形成的教育内部主体为:教师、学生、学校中层干部、学校领导成员等;教育外部主体为:教育行政领导机构的工作人员、中层干部、领域成员、国家主要领导人等。教育价值形成的逻辑原因为:教育本质力量与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合力”。  相似文献   

6.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艰苦、复杂的认识过程,探寻合理有效的途径、帮助中小学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中小学教师实现现代教育观念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合理的教师培养机制,还需要教师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7.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艰苦、复杂的认识过程,探寻合理有效的途径、帮助中小学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中小学教师实现现代教育观念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合理的教师培养机制,还需要教师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8.
赵霞 《学前教育》2005,(6):28-29
课程意识的重建或唤醒,固然需要合理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但具体到操作层面,为教师提供一套操作性强的预设课程方案尤其必要,也更为实际和直接。因为,不管是什么样的课程(整合、生成、活动等),都需要教师去很好地把握其课程体系、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并妥善处理好课程内容与幼儿发展之间的关系。目前,幼儿园课程虽然开发者众多,形态各异,但是,在课程的管理上,却缺乏有效的规范和适宜的评价机制,在这样“宽松”的条件与环境中,教育机智不成熟、课程意识模糊的教师,反而容易在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之间形成矛盾产生困惑。  相似文献   

9.
教育科研能力是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要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需要强化观念转变,引导教师正确认识教师与教育科研的关系;需要强化培训、指导服务,教给教师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需要强化机制建设,引导教师把工作与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需要强化科研活动,引导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学会教育科研。  相似文献   

10.
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根据教师在此过程中认识对象的不同、表现形式的不同以及对教育实践的把握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浅层教育观念的形成、实践操作形态的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理论形态的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以及个人教育风格的形成四个阶段。教师的教育行为在其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过程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有助于在实践中有效地促进教师适宜的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建构主义理论特别关注学习者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要加强学生所学内容和他们周围实际的联系,引导他们在活动与交往中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探究学习,使他们在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主动求知的技能、态度和习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促使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尽早转变价值观教育观念,领悟价值观教育的内涵,注意利用价值观教育中的环境因素,建立价值观教育的合理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教育科研成果推广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推动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其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具有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教育学价值;有利于形成应用教育科研成果、评价教育科研成果、促进教育科研活动的心理场价值;有利于形成教育科研交往圈、消除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的分离、创设主体间和谐的社会学价值等。  相似文献   

13.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师教育行为改善的前提.但教育变革中出现的问题仅抱怨教师是不公平的。本文从文化视角分析,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是社会文化传承的结果;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是新旧文化融合的过程:首先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是现代化社会对教师提出的新功能需要。其次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是历史的延续过程。再次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是社会文化适应与教师个体建构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应然路径是构建适宜变革生存与繁荣的环境。  相似文献   

14.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经过亲身体验和理性审视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规律及其价值的根本性判断和观点,它具有导向、育人、激励、反思和调控等多种功能。高校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成必须重视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增强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激发教师教育理念形成的内在需要,营造有利于教师教育理念形成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5.
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实践群体,他们通过日常可能的行为和实践,展示和实现着自己。教师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日常的教育、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教育活动及相关教育现象的主体性认识,作为教师心理层次的文化内容。它通过作用于教育的深层价值取向层面,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教师所经历的社会化过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价值引领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教育。受传统"行为目标"取向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教师更侧重外显的行为目标的制定、贯彻和评价,把学习简单地认知为知识的积累,弱化了对价值观的引领,从而不能完整地达成思想品德课程的三维目标。1.要研究学生当前的价值取向中学生尚未形成固定的、明确的价值观,他们不是一张简单的白纸,可以随意地由教师挥毫泼墨;教师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生的观念都是错误的,需要教师去挽救。从总体上看,当代中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强化价值引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就需要进行解构研究,了解其内在结构及形成过程。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于就业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在就业实践过程中通过就业选择行为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就业价值观是在内在需要、社会认知、自我意识和个体经验这四个要素的相互作用下逐步形成的。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努力构建包括就业观念教育、就业认知教育和就业体验教育在内的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体系,通过对影响因素的正向作功,唤醒学生的价值觉知,树立科学的价值期待,明确正向的价值准则,实现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18.
研究教育实践,教师的经验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将教师个体的教育经验想象为同心圃,分为三大层次:处于中心的是教育观念,中间层次是教育实践模式,最外层的是具体的教育事件。各层次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系统,这是教师不断加工自己经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我校把培养创新型教师确定为推进创新教育的突破口。一、转变教育观念,努力提高教师创新教育意识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我们带头树立并广泛宣传创新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创新教育首先要求教师树立创新意识,善于发现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寻找新方法,努力冲破传统教育中崇尚经验、崇尚权威的旧教育观念,不守旧、不武断,民主、和谐,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和朋友,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传道、授业、解惑”的“传授者”向“研究者”和“帮助者”转变,努力使自己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以自身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学生创新的力的形成和发展。努力改革学生的作业和评价方式,把学生由“书生型”培养成“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段爱峰 《教学与管理》2014,(12):153-156
日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本国特色,本文梳理了日本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从起步到实现系统发展的历史沿革。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单独设课与整合课程并重、信息技术教育人文化、政府主导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注重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特征。借鉴日本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经验,我国应注意以下几方面:政府制定规划,加强政策引导;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重视信息伦理道德培养;改变观念,加强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加强资源建设,重视东西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