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施行)》的精神,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学校有效地进行课程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制度重建势在必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制度重建,主要由课程管理、教学管理、评价管理和校本发展管理等重建组成。  相似文献   

2.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尴尬与反思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全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将全面展开,这场改革对基础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课改需要激情,也需要理性。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重建国家基础教育的主体文化,使基础教育在吸收借鉴多元教育文化的基础上更具时代性和生命力。因此,这场改革不能丧失我们的教育传统,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同时我们必须更多地关注现实的课程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重建基础教育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3.
建构主义教学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教育领域,人们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观称作“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本文试图在全面阐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础上,就中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向,以及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的若干问题作些研究和探讨,以促进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4.
新基础教育改革不是“哥白尼式的革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改革不是疾风骤雨的“文化革命”,新基础教育发展必须寻觅传统教育的文化合理性,立足民族传统探寻教育改革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5.
新文化激进知识分子,从激进的思想文化革命到激进的政治革命,目的都在于推进现代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进程。以伦理革命和文学革命为主的思想文化革命,对推进思想领域的现代化和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程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他们发起的文化与思想启蒙运动,很大程度上都作为维护共和政治或重建社会政治秩序的一种手段,这种政治功利主义态度决定了其文化激进态度,尤其是全盘性反传统的激进态度。这种激烈的文化反叛,使其失去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因而也就失去了建构新文化秩序的基础,最终使民主与科学流于空洞的口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给五四文化启蒙注入了新的现代性的内涵,但新文化激进知识分子急于在社会革命方面取得进展,对建构新文化秩序却没有充分的准备,这便注定了五四文化启蒙运动是一次未完成的启蒙。  相似文献   

6.
一,教育革命孕育教育新生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绝非流水匆匆、风吹无痕的走过场,也不是局限于教学方法、教材改革的教学改良,而是一场空前的教育“革命”。国家力图通过这场“革命”改革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与管理,从根本上扭转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继而唤回教育真谛,还教育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基础教育法制建设历程的回顾 “文革”之后,教育开始恢复、重建。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新宪法。宪法中有关基础教育的规定,为基础教育法制建设提供了最高依据。基础教育也从此进入法制建设的新时期。回顾其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姚焕成 《中学文科》2005,(11):30-30
新课程改革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次革命,而作为教育工作的直接承担者——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面临哪些挑战呢?  相似文献   

9.
提升青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质量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是青藏地区基础教育的核心目的。青藏地区基础教育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使青藏地区基础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就必须转变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模式。为此,要重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概念,培育合乎素质教育观的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新理念;要重视对青藏地区丰富的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基础教育领导水平的提升;关注知识管理;要统筹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0.
高德华 《湖北教育》2002,(12):28-28,39
实施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实现“三个面向”和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然途径,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浠水县现有各类学校684所,教职员工近100100人。作为革命老区、教育大县,近年来,浠水县在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高师教育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支持系统。消除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脱节现象,以教师专业化为取向改革教师角色观;完善课程结构,增强人才适应性;改革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在改革中的新型关系。时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高师教育自身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终身教育理论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兴起于本世纪 60年代的终身教育理论被很多学者称为现代教育发展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其影响波及教育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根本指导原则。尤其是对基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非同一般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基础教育的改革。本文试就其对基础教育的目的、功能、课程设置及课程和学生评价等方面的影响作简要分析。 一、终身教育理论对基础教育目的的影响 在不同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不同的。在传统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基础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儿童、青少年完成社会化准备,使其在经过基础教育的教…  相似文献   

13.
教育强国建设,基础教育是基石,应该大有作为,也能够大有作为。做强基础教育具有递进式意义构成逻辑,依次是“基础教育强”的本意蕴含、“基础教育实力较强国家”的功能蕴含与“如何更好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具体蕴含。做强我国基础教育,需要内向激发“教育之力”,定向夯实“教育之强”,有效提升教育的“世界之位”。面向未来,我国要循着中国基础教育的本性、逻辑、轨道去做强基础教育,具体行动路径是:推进基础教育自我革命,凸显基础教育中国元素,提升基础教育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一场全球性的教育信息化革命,也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教育各个领域的不同层面展开。教育信息化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实现教育信息化是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推动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更好地促进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稳步、健康地发展。2005年8月18日至20日,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暨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论坛在长春隆重召开。这是教育技术界空前盛会、是一次来自天南海北的教育技术界知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群贤大聚会。正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相似文献   

15.
建构主义教育思潮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度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构主义教育思潮以其鲜明的时代性、思想倾向性、理想性和激进性,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课程政策研制、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及评价等产生了实质性影响,并有力地促进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现代教育观念的构建及教学行动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8年前,一部农村题材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风靡了全国。影片揭示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中的部分现状,引发了社会对基础教育问题的辩论与思考。就在这一时期,我国酝酿启动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隔不久,远隔重洋的美利坚合众国也开始策划一场教育革命……  相似文献   

17.
试论基础教育的终身学习化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很少有人把基础教育与终身学习挂钩,但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同属于终身学习体系的组成部分。为此,必须以终身学习理念对基础教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进行整体的重建,其在终身学习理念下的系统整合。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有基础教育政校关系存在政府权力下放与宏观调控矛盾比较突出、合理有效的教育相关法律制度短缺、政府对学校的责任不清等缺陷。为此,可参考西方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新型政校关系的成功经验,关注政府的教育服务功能,有效扩张学校办学自主权,致力于打造评估型政府,并从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责任、健全教育体制、优化学校治理等方面入手,重建基础教育新型政校关系,实现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农村基础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受益群众最多的教育工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目前,农村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领域最薄弱的环节,是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因素。财政与教育的关系密切,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对财政的依赖性更强。如何保证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避免财政投入的不完善性和不稳定性,切实重视和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基础教育发展50多年来,曾经历了照搬前苏联的教育模式、“文革”中的混乱与停滞、建立自己的教育体制到近年来的反思与改革,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的基础教育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化的社会的需要,从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到教育管理、从课程的设置到实施,无不暴露出其致命的弊端。所以,只有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才能确保中国的基础教育立于世界之林,确保中国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