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众传播不仅具有传播、传承知识的功能,以大众媒体为载体的内容传播本身还是建构知识的过程。本文以此为基本视角,以《北京晚报》和《新京报》关于《北京媒体公信力调查报告》的抽样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的争论为案例,解析媒体传播知识的同时也是建构知识的过程,认为知识传播本身可能导致建构某种偏见为知识本身。同时,本文还对描述性研究的抽样原理进行了必要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其社会使命是向社会大众传播信息,语言是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广播电视在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向大众传播语言。作为一种语言职业的广播电视,承载着信息传播和语言传播的双重使命。语言传播正是由于大众传播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而由“古典传播方式”跨入了“现代传播方式”的时代。正是由于广播电视的传播,大大提高了语言传播的速度,大大拓展了语言传播的范嗣,大大增加了语言传播接收者的数量,大大丰富了语言传播的内容,使社会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生机盎然。  相似文献   

3.
宁兴旺 《传媒》2016,(12):51-52
自媒体时代,在信息传播活动中,自媒体与传统媒体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在彼此的互补中影响着信息传播效果,打破了以往单向信息传播的模式,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自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正在由以往的竞争对峙转向平衡互补.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补主要体现在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融合、传播过程中讨论环节的引入以及受众参与拟态环境的建构三方面.  相似文献   

4.
汪波  崔薇 《新闻知识》2002,(10):30-32
现代市场营销理论自上世纪30年代形成以来,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现代营销与新闻媒体的联系更加密切。由于新闻媒体瞬间可以将广告信息传遍全世界,因此,企业在营销传播的媒体选择上,将更加注重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在全球营销的情况下,企业形象、营销信息通过新闻媒体能够高速扩展与传播,加快营销的节奏。  相似文献   

5.
范明献 《新闻界》2007,(1):73-74
人际传播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频繁、最常见的传播类型。不同于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体间的亲身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具有直接、双向、互动的特点。电视传播,虽然身为大众传播媒介,但作为视听合一、声画并茂的电视媒体,正如同学者所言:“迄今为止,电视是所有大众传播媒介中最便于展现人际交流的媒介”。  相似文献   

6.
李楠 《记者摇篮》2005,(3):15-15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传媒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播观念平等化、传播主体个性化、传播内容平民化、交流模式双向化,种种迹象都表明,大众传播越来越尊重整个传播系统当中的“人”。可是,有些媒体和从业人员却偏离新闻改革真正的主旨,误入了伪善与雷同的沼泽。  相似文献   

7.
自媒体环境中的危机信息传播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立立 《新闻界》2009,(1):12-14,54
自媒体已经成为了危机信息传播的重要场所.本文从自媒体的自身传播规律入手,分析自媒体环境中的危机信息内容构成和传播规律,并从跨媒体的角度建构和解析了危机信息的传播模型及危机信息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8.
关于城市和媒介,在"媒介表征"范式的研究中,大众传播媒体是再现城市的最重要的工具,城市实体空间与大众传播媒体建构的虚拟空间却是二元对立的,城市传播长期存在着缺乏连接、轻沟通的问题。媒介实践研究为理解空间与传播关系提供了新思路,基于该理论视角,采用理论分析、文献分析质化研究方法,将短视频传播成为一种媒介实践行为,得出结论:这种实践已内化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激活了城市空间,实现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回流与连接,重筑了新的社会关系,进一步体现出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博弈关系。  相似文献   

9.
李炜娜 《今传媒》2013,(4):29-30
在这个以个人为信息传播中心、具有高度信息参与性和交互主体性的信息传播的自媒体时代,其呈现出的媒体发布信息、引导舆论、以及事件的推进、真相的探究等方面信息传播新秩序,前所未有地打破了传统媒体构建的信息传播模式。本文以微博为重点研究对象,从自媒体信息传播建构、自媒体信息传播的舆论模式、自媒体信息传播的角色扮演等方面加以分析,同时形成了在此基础之上的全新思考,以此来探析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10.
邓若伊 《编辑之友》2012,(8):60-61,64
自媒体实现了传者与受者身份合一,它集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的特性于一体,把关方式从"组织把关为中心"向组织把关、个人把关、协作把关等多元把关方式转变。自媒体传播中把关呈现出新特征,即把关主体泛化、把关过程隐蔽化、把关方式多样化、把关对象复杂化、把关结果零散化等。  相似文献   

11.
从报纸、广播、电视到互联网、手机"两微一端",现代传播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大众传播模式,完全没有了时空的界限,让同样碎片化的内容在不同的媒介中传播,大大提升了传播的关注度和到达率,这就是融媒体时代带来的全新传播形态。传统文化在融媒体时代也迎来了传播的黄金期,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的结合,优化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模式、提升传播效果,可以提升我国传统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本文将以福建省极力打造的传统文化第一品牌——朱子文化的传播模式为研究对象,尝试建构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全新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2.
每当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开始普及,便有学者致力于探索这种新媒介带来的变化,微博也不例外。本文认为,由于微博容量小、微博网站"关注·粉丝"模式和转发模式的设置,使微博产生了一种无需经由媒体中枢的大众传播方式——接力传播。这一新的传播方式不同于以往媒体利用自身"一对多"的"势能"进行的大众传播,而是经由多个"草根"的转发,在私人网络中实现的大众传播方式。这个传播变革为我们的大众传播世界里带来了传播过程更难控制、信源无限扩大以及虚假信息可能大幅增加等三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谭力  刘宁 《新闻窗》2012,(4):76-77
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其社会使命是向社会大众传播信息。而主持人语言是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广播电视在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向大众传播语言,它承载着信息传播和语言传播的双重使命。可以说,主持人语言质量的好坏关系着广播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优劣,甚至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时代大众传播功能的充分释放是媒体正确履行社会责任发挥传播效能的重要指标。本文以媒体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为研究起点,从新闻的事件传播特点、情感传播特点和"积极受众"三个方面,分析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大众传播功能的消解,强调新媒体时代正确履行媒体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5.
熊国太 《新闻界》2007,(2):120-121
如果从媒体传播的发展逻辑来推断,手机媒体正在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当前手机传播已成了人际传播的主流和大众传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充分研究手机媒体的传播原理,认识其蕴含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新兴媒体时代的公共传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新兴媒体的发展模糊了公共传播与私人传播、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之间的界限,本文基于这一问题,提出了新兴媒体时代公共传播的实践和理论,并从三个层面论述了公共传播在新兴媒体中实现的途径,即传受角色的颠覆性互动、多元化信息的公共传播和规范性应用的控制和管理.  相似文献   

17.
冯琳 《新闻世界》2011,(12):96-97
随着现代生活品质的提高和重大突发性卫生事件的频繁出现,健康传播已经越来越被当代社会所重视;而手机以其特有的传播优势参与大众传播,作为传播媒介在当代大众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传播学重要分支的健康传播也需要借助手机媒体扩大传播效果。本文对手机媒介和健康传播进行了界定,分析手机媒体在当代健康传播中发挥的作用,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郑艺 《新闻爱好者》2011,(22):94-95
电视传播与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电视是信息时代的主流媒介,是推进全球化的主要推手,在电视媒介传播信息的所有符号系统中,语言是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基本载体,可以说,信息传播和语言传播是电视媒体承担的双重使命。反过来看,"语言传播正是由于大众传播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而由  相似文献   

19.
当今媒体系统以无所不在、融合以及网络化为特征,但大众传播和大众媒体仍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新的模式、现象和行为越发重要,而常见的网络传播概念并不适于描述和研究它们。因此,本文尝试提出网众传播、网众和网络化用户的概念,这一组概念脱胎演化自传播学及受众研究理论。本文认为:人们通过积极的媒介使用行为,以跨越各种媒介形态的信息传播技术为中介相互联结,构成了融合信息网络与社会网络的新型网络,成为网络化用户。网络化用户的集合即网众。网众通过社会性媒体生产、发布和接受信息,发动并参与了网众传播。而网众与网众传播,可以成为一种传播与媒介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化绿色传播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包括传播和讨论环境生态议题、教育和引导公众增强绿色生态意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等。目前,中国大众传播媒体在绿色传播方面已形成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自媒体等多形态多渠道的立体传播网络。媒体积极传播关于生态文明的新闻信息,报道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行动等,使生态环境问题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公民绿色生态环保素养也大幅提升。但目前的绿色传播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存在传播内容和形式有待丰富,专业媒体的覆盖面、影响力不足,绿色生态文化传播面临经济压力,公众对绿色传播认知较浅显等问题。为提升生态文化绿色传播影响力,建议加大对媒体绿色传播的支持力度、创新传播内容与形式、着力发挥新媒体作用、增强绿色传播主体的业务素质及提升公众的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