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些老师认为,历史人物首先是某个派别中的人物,一定会做出该派别应该做也只能这么做的事情,因而也惯于给历史人物“戴帽子”“贴标签”。这样确实省却了老师的不少历史阐释的麻烦,不管是哪个历史人物,只要将之装入既定的派别、阶级属性“筐子”,那么他们的一切行为似乎都顺理成章了。然而,用派别、阶级属性取代丰富多彩的人物个性,不仅使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趋于概念化、脸谱化,教学陷于僵化,还远离了历史教育教学的本意。下面以鸦片战争中的两个典型人物为例分析之。  相似文献   

2.
周琛 《文教资料》2010,(2):143-145
本文通过分析几种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在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上经常出现的误区.提出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遵循四个方面的原则.即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社会背景。应将其放到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来判断;要考虑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任何阶级只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要辩证、全面地分析历史人物.要看其一生的主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英雄人物只能影响历史.不能创造历史。  相似文献   

3.
小学历史课本一个基本的特点是历史人物编写得多,编写得清楚。这些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往往是那个时代代表一定阶级在历史上对后来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了解了这些人物也就大致对那个时代有了一个初  相似文献   

4.
历史课教学要培养学生运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分析历史现象,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用明确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处理和分析教材.下面,我就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如何以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讲述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和评价历史人物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史学界着力研究和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帝王将相、文人学士、技艺百工、农民领袖等等,全面地涉及到,其中以政治人物居多。如秦始皇、曹操、武则天、岳飞、海瑞、李秀成等。曾都是众说纷纭的著名人物,而论者褒贬毁誉,至有天壤之别。近年,随着理论战线拨乱反正,重新评价了许多历史人物,进一步探讨了人物评价的一些基本理论。现择要作一综述。一、阶级分析阶级社会中,任何个人都是一定阶级关系和阶级利益的承担者,任何个人的盾动,都受到所属阶级和社会阶级斗争情势的制约与规定。研究和评价历史人物,应该而且必须进行阶级分析。以“教条”、“框框”为由,拒绝或贬低阶级分析,是错误的。但简单化的唯成份论、公式化的贴阶级标签、以阶级“义愤”取代科学分析以及阶级斗争万能沦等等,都不是科学的阶级分析。把阶级分析仅仅理解为判别历史人物的阶级归属,不去考察社会阶级斗争形势对历史人物的孕育与规定,也是片面的。阶级分析不是评判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标准,而是一个基本观点与方法,它应当是把阶级社会的一切历史人物及其活动,无例外地归纳到  相似文献   

6.
历史人物和历史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王宏志古今中外的历史教材里都写入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当然,由于不同时代的历史环境不同,有时选入的多些,有时选入的少些,但没有一本历史教材是不写历史人物的。那么,历史人物在历史教材中居于什么地位,应当怎样写这些历史人物?本...  相似文献   

7.
裴良先 《成才之路》2012,(15):57-57
一、处理好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知识衔接问题对历史人物评说是以史料为基础的,有些历史人物活动的相关史料在必修教材中已有所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提前复习,并在授课时加以点拨归纳。如关于秦朝的郡县制,选修教材《千秋功过秦始皇》一课中提到郡的数量、郡县长官的名称和职责,必修一《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提到秦朝地方分为郡、县、乡、里四级,还有在少数民族聚集区设置的道。教师要帮助学生把这些琐碎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形成完整清晰的概念。二、体现新课程理念。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学离不开评说历史人物这一环节,学生普遍重视历史人物活动史实,而忽视对历史人物评价,或者对历史人物印象来源于影视作品,缺乏正确观点。所以,历史人物评说也是教学中的重头戏。教师在评说历史人物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8.
“十七年”文学的阶级审美标准是以权力主体对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的划分为前提,并借鉴中国传统面相学原理及相应的道德判断得以确立的,这使得“十七年”文学身体形象的书写打上了阶级话语和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训诫的双重烙印,并形成了“十七年”文学中人物身体形象描写的类型化、脸谱化的特征.“身体形象”在“十七年”文学中基本上是表达人物阶级属性的一种工具和符号,它由外在的阶级分类所赋予,并不和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发生关联.  相似文献   

9.
卢世兴 《成人教育》2014,(8):108-110
用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理论指导成人高等教育的外国文学教学,认识希腊神话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文艺作品反映生活要莎士比亚化,人物符合时代特点与阶级属性,历史地美学地辩证分析复杂作家作品,正确对待文学作品的性描写。  相似文献   

10.
不同历史形态的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都会遇到治理困境,其采用的治理方式有其历史文化继承性,中苏俄国家治理的启示在于,对于国家治理应该看到其内在的自然属性和阶级属性,自然属性是代表了不同形态国家实现善治的共同治理方式,而阶级属性则与国家历史形态紧密相连,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历史形态,实现善治依然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作为统领。  相似文献   

11.
中职历史教学不容乐观,教材老、课时少、学生厌学,现有的历史教材(《中国历史全一册》由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材编写组编著)仍然以阶级史观编写中国近现代史,过分偏重文化史。另外,中职校对历史科目的课时安排相对较紧。那么,  相似文献   

12.
<正>历史人物评价是初中历史学科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树立科学世界观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辩证的、历史的分析法来评价历史人物。一、阶级分析法正确认识人物所处的立场,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才能理解其思想主张的合理性,不能以个人道德标准偏颇的认识历史人物。例1.评价伯利克里。【解答方法】()时间:公元前世纪后期,伯利克里当政。  相似文献   

13.
(一) 刘少奇同志在其“人的阶级性”一文中说: “在阶级社会中,一切的人们是作为阶级的人而存在的”。阶级社会没有超阶级的个人,个人的思想行动又是阶级利益的表现,因此我们不可能离开阶级来评价历史人物,也不可能离开思想行动来空谈历史人物。但是个人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经济地位的消长或别的关系,他的阶级成份是可能转化的,现实社会如此,历史人物所处的社会也如此,当然有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巨大区别。因此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必须掌握这个客  相似文献   

14.
<正>历史教材叙述历史事实必然涉及到人和事,不是以事传人,就是以人传事。历史人物在历史教材中占很大篇幅。历史教材是怎样写历史人物的呢?研究一下这个课题,无疑,对我们讲好历史人物,上好历史课,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5.
历史活动离不开历史人物,不讲历史人物的历史课肯定是空洞乏味,死气沉沉的。我们的初中历史教材是采用“以事系人”的办法介绍历史人物。所谓“以事系人”就是教材讲到或提到的历史人物是随着历史事件出现的。作为教材,要求简明扼要,不像史话体裁,可以对历史人物作较多的叙述和刻画。但作为历史教师,是需要通过教学来有意识地强化历史人物来弥补的:教师运用正确的观点,采用恰当的方法以使学生对历史人物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受到深刻的教育。笔者以为在一定意义上,历史教学就是历史人物教学。从新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  相似文献   

16.
历史     
以《考试说明》为依据 ,以教材为依托 ,以掌握基本知识为前提 ,以提高能力为着眼点 ,是高考历史复习应遵循的原则。本文据此设计若干专题供老师和同学们复习时参考使用。一、中国古代政治史   [重点知识 ]  本专题包括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和措施、重点政治人物、重要政治事件和历史现象、人民的反抗斗争及重要的战争战役、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重点内容。对重要改革和政治人物的评价、对封建王朝更替规律的认识 ,是本专题的难点。   [难点解析 ]  对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和分析 ,既是重点 ,又是难点。对此 ,一要认识古代政治制度的阶级…  相似文献   

17.
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已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热点,但是,在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上存在一些错误倾向,一是空谈型,脱离教材,沉于各种题型的解题指导,二是所谓“求实”型,拘泥教材。沉于历史事件过程的讲解。前者不能立足教材,后者不能超越教材,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有立足教材并超越教材。深化教材知识,才能实现知识的升华。促进能力的提高。至于如何深化教材,我们谈谈几点看法: 一、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分析历史现象、研究历史发展规律、探索历史本质问题的金钥匙,对深化教材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和个人的历史作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等唯物主义观点。理解掌握上述观点,有利于揭示历史的本质。用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地分析历史现象,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个性和共性、偶然和必然、内因和外因、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有利于揭示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近一年多来,我区许多历史教师采用了“穿—探—评—练”的四段式教学法进行了历史教学改革。我们先后搞了三次全区性的教学研究课。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重视了学生智能的开拓,效果较好。一、“穿”,就是“穿珠”。小学历史教材编排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每篇课文以一件历史事件或一个历史人物,来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的概貌(阶级关系、阶级斗争、经济状  相似文献   

19.
初中《中国历史》第一、二册,涉及很多的历史人物。正确地讲评这些历史人物,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逐步具备全面评价古代历史人物的能力。初中学生年纪小,分析理解能力有限,针对此种情况,初一年级的历史课上,对于历史人物的讲评不宜过多、过深,要注意把历史人物放在历史进程、历史事件中,而不应孤立地去讲评。在初一历史教学中,我在讲评古代历史人物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在充分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的同时,以教材的基本线索和史实为依据,根据历史人物的身份、活动、时代背景以及他们对社会  相似文献   

20.
阅读历史教材是历史复习中最重要的一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历史复习效果的好坏。因此,提高阅读历史教材的质量,是提高历史复习效率的关键。本文就如何阅读历史教材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一、读出教材的信息,以加深理解学生在阅读历史教材时,要把重点放在结论性语言上,要通过对结论性语言的阅读和研究,挖掘出它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以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过程的理解和记忆。如学习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关于“秦统一中国”的内容,阅读时就要把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条件“读”出来,以加深理解。这就是:①战国以来,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