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儿童的网络探究对其建构世界的意义、探究自我、探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探究生活,形成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儿童的网络探究会促进儿童网络活动中意义生成与理解的深度,进而通过参与、反思、完善自身行为而增强对网络世界的建构。因此,以探究为取向,让儿童在网络实践中提升探究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交往视野中的课程理念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蒙成 《教育科学》2003,19(3):19-21
以交往行为理论为基础来观照课程,课程应该以价值理性为旨趣,内在地包含儿童的主体性,以学生的交往实践为本,关注他们的“生活世界”与价值获得。从交往的角度解释课程,突破了传统课程现对工具理性的迷恋,为如何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为当前课程改革的实践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3.
1前言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网络已经深刻改变了儿童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上学习已成为儿童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在网络中,儿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释放被压抑的心灵.因此,对儿童来说,网络世界是精彩的和值得迷恋的.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在促进儿童成长与发展的同时,也为儿童发展带来一系列的挑战与社会问题,如网络依赖、主体性迷失、网络道德失范、网络犯罪等.如何看待儿童网络学习?怎样培养儿童的网上学习能力?这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和家长关注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对儿童来说,数学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组织儿童的数学学习?长期以来,我们总是将儿童的数学学习当作是认符号、记公式、背定义、练计算、做习题的一种过程,而并不关注儿童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从最根本的价值追求来看,小学数学教育的最基本任务应当是发展儿童的数学素养.好奇、好探究永远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而数学就在儿童的生活之中.因此,对儿童来说,学数学就应该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显见,儿童亲历数学的发现、探究与问题解决过程的体验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教师网络生活方式是教师旨在满足生存与发展需要、实现生命价值与意义、提高生活质量,以数字化符号为中介,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网络活动形式及行为特征的总和。教师网络生活方式反映了教师网络活动的内容、形式和特征,具有目的指向性、多样复杂性、虚实二重性、技术依附性、交互生成性等特点。作为教师网络活动的具体样式,教师网络生活方式的价值是多元的,主要包括满足教师现实生存需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自我完善、调适教师的网络行为与心理等内在价值,以及引领学生网络生活方式健康发展、助推网络教学文化持续发展、推动社会生活良序发展等外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个体生命特性是生命内在价值的主要体现,对生命内在价值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为儿童教育的开展提供条件。生成性思维体现对个体生命之生成性的关注,具有关注生命过程、重视生命创造、尊重生命差异、强调生命关系的特点。面对"未成熟状态"的儿童,关注个体生命之生成性有助于遵循其生命成长的内在时间秩序,引导儿童追求幸福生活,符合儿童生命的成长诉求。生成性思维视阈下的儿童教育应关注儿童生命完整过程,帮助儿童实现生命觉醒;重视儿童生命创造,尊重儿童生命差异,对儿童饱含教育期待;基于主体间生命关系,引导儿童走向美好人生。  相似文献   

7.
<正>生活化德育是一个建基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生活化德育的价值引导是指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尊重儿童道德发展的内在需要。引导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用自己的情感热爱生活,促进儿童个体与周围的自然、社会的内在整合,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品德、知识和能力,从而为营造明丽的内心生活,建构坚实、丰富、光明的精神世界奠定基础。基于这样的认识,从价值引导的视角来探讨"生活化德育"的实施方略,实现德育回归生活,促进儿童在生活中育德,在德育中生活。  相似文献   

8.
杜兆义 《辽宁教育》2013,(5X):64-65
<正>生活德育是一个基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生活德育的价值引导是指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尊重儿童道德发展的内在需要。引导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用  相似文献   

9.
交往是儿童与生俱来的需要,也是儿童身心发展与社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当前网络交往已融入儿童的社会生活,成为儿童日常生活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儿童网络交往的类型、特征及意义阐释,揭示网络交往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与价值,分析网络交往存在的潜在危险以及儿童面临的危机。  相似文献   

10.
陈敏 《江苏教育》2022,(47):43-47
《儿童的世纪》一书透视了儿童观念、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发现现代儿童观的核心在于认为“儿童脆弱而纯真,处于成人的准备阶段,因而需要被保护,且必须接受专门的社会化过程”,由此,家庭和学校成为特殊的儿童培养机构。反思之下,此种儿童观本身存在着“过度保护与自由发展”“劳动无用与情感无价”和“当下价值与未来价值”三对悖论,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生命教育:幼儿教育的思考原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幼儿的生命是幼儿教育的基石,它包括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当前的幼儿教育不仅对幼儿的生命价值本身缺乏应有的关注,对幼儿生命的理解也很片面和肤浅。幼儿教育应该具有鲜明的生命性,幼儿的生命教育理应成为幼儿教育的思考原点。  相似文献   

12.
从学习取向到成长取向:中国学前教育变革的方向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学前教育的近现代立场是成长取向。学前儿童的确可以学习,也应当学习,但学前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应当以学习为主导方向。学前教育的成长取向不是完全抛弃学习取向,而是“扬弃”学习取向,反对把学前教育的任务单纯看作学习或以学习为主。传统教育在处理儿童发展和儿童学习问题上本末倒置,而本末倒置的结果只能是危害儿童身心的健康和谐成长。  相似文献   

13.
儿童是谁?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社会学的解读路径.从社会来看儿童,儿童是社会文化的承载者、学校存在价值的体现者、家庭生命的延续者、同伴群体的生产者和自身社会化的承担者.从儿童来看社会,儿童是社会发展的见证者、享用者、参与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4.
2020年,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大疫情。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人们更加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性,应该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此时对儿童进行生命教育显得格外重要。需从儿童生命教育的概念和特征方面理解儿童生命教育的内涵:儿童生命教育既是种生命的教育,又是类生命的教育;儿童生命教育具有超越性、可持续性与主体间性的特征。儿童生命教育的价值从人的生命的三种属性体现出来:在自然生命属性方面,要顺应规律、呵护生命、永葆活性;在社会生命属性方面,要融合交互、担当使命、和谐共生;在精神生命属性方面,要涵养心灵、敬畏生命、构筑全人。实施儿童生命教育的路径:将儿童生命教育纳入国家课程体系;建设儿童生命教育教师队伍;开发儿童生命教育园本课程;创设儿童生命教育实践环境;构建三位一体的儿童生命教育网络。  相似文献   

15.
该文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对冰心的《寄小读者》做了新的艺术审视,发现这部写给儿童的散文作品的思想内容,并不像人们以往认为的那样单纯、明晰,该作品中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发出的声音,是复调的,或日对话的。在这部作品中,冰心尝试从儿童的视角、儿童的价值观来表现复杂生活。  相似文献   

16.
正视幼儿的生死观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生和死”问题的回避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一大盲点,但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又不断地接触到生与死的现象,并由此产生困惑。这些困惑,体现了儿童对生命现象的敏感。发展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对“生和死”具有朴素的认识。所以,学前教育应正视儿童的生死观教育。生与死的问题不仅仅是科学认识的问题,更是伦理学的问题,孩子提出生死问题的背后隐藏着对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追问。  相似文献   

17.
儿童中心教学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历史审视与批判继承,儿童中心教学文化在教学实践中或隐或显,绵延不绝,它彰显着独特的价值,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其主要价值在于,它贴近儿童的真实生活,把儿童从成人世界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能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重视儿童的体验和理解,有利于儿童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实现。其局限在于,它片面追求解放理性和实践理性,严重忽视工具理性,存在追求儿童自由与儿童实质性依附的悖论,有滑向自由主义的危险,也存在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及其在实践中造成教学质量滑坡的弊病。  相似文献   

18.
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发展及其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视角下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将儿童绘画作为儿童智力发展水平与阶段的实证材料,提出了与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相对应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模型,完全没有考虑儿童作为个体生命与文化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儿童美术活动的开展不是儿童知觉能力与运动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伴随游戏过程的广义的学习活动,儿童在把玩绘画工具,进行涂鸦游戏时,不仅认识操控了工具与材料,更是体验到了整个游戏带来的精神愉悦.同时,儿童的绘画活动必然会受到所处的特定文化环境的影响.儿童美术教育应摒弃专业化的工具价值取向,更多关注儿童自由自主表达的愿望与能力;应超越专业化的美术知识形态,尊重儿童自身对美术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应摆脱狭隘的民族虚无主义与沙文主义,既重视引导儿童欣赏本民族的优秀传统美术作品,又能放眼世界,引导儿童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美术文化.  相似文献   

19.
小学高年级生活事件和自我意识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了解小学高年级儿童的生活事件、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及其两者的相互关系,为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提供参考依据。采用整群收取的方法,对芜湖市两所普通小学四至六年级249名学生进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和儿童生活事件量表的施测表明:除人际关系因子之外,儿童生活事件、自我意识总分和其他各分量表均不存在年级差异;儿童生活事件量表中的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以及自我意识中的行为、学校和智力情况五个因子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前三个因子男生高于女生,后两个因子女生高于男生;儿童生活事件中的人际关系和受惩罚因子对自我意识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朱宁波 《教育科学》2006,22(5):43-45
现象学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在人的主观领域不断构造的世界,是包含一切特殊形式的总和。普遍的具有一般性的生活世界应是由成人的世界与儿童的世界交织构成的。走出成人化的科学理性世界向儿童现实生活永恒世界回归,让儿童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才能最终实现课程与教学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