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唐太宗是一位有才干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清本《全唐诗》存太宗诗九十八首,在数量和质量上是唐朝其他帝王所无与伦比的,跟同时代诗人比也居于前列。太宗诗题材内容丰富,他的政治咏怀诗总结历史,展望未来,反省自身,抒写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唐太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巡幸是指古代帝王巡视地方州郡。宋代因其所处外部环境,其帝王巡幸不仅有北宋初期带有军事性质的亲征巡幸和南宋高宗朝的逃亡性质巡幸,亦包括祭祀性质的巡幸和纯粹的省方。宋太祖与太宗几次地方巡幸均带有军事性质,其规制不如太平盛世时一样铺张奢华。北宋祭祀性质的巡幸及地方州郡巡幸不仅其仪仗具有一定规制,而且在服饰、迎驾、途中恩赐、考察地方制度以及回京等环节均有相关仪制。而南宋高宗朝处于遭受金人一次次南侵的窘境下,其所谓"巡幸"不过借此名义向南逃亡而已。  相似文献   

3.
唐太宗的诗风典丽雅正、庄重高朗、雄健清新,反映了他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帝王志向,给初唐诗坛带来健康向上的影响,将其诗归入宫体诗是片面的认识、错误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贞观文学未能伴随政治、经济的发展而达到一个高度。唐太宗的诗文创作,与其文学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偏离,其"雅正"文学思想、帝王的宫廷生活以及太宗自身即创作主体的矛盾,是造成这种偏离及其创作未能突破前人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历代的封建帝王中,最受史家称颂的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太宗一生的政治作为表明,他始终都把发掘人才、重用人才,包括重用少数民族人才和调动各种人才的积极性作为立政经邦的根本。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委任责成,各尽其用,是贞观政治成功的秘诀。  相似文献   

6.
唐太宗是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在位间,取得了为后世瞩目的成就,达到了封建王朝的顶峰。作为一名统治者,唐太宗是优秀的,然而作为父亲,从贞观朝皇子们的教育成果看,他并不成功。文章以太宗的皇子们为对象,分别对太宗为教育皇子们而设置的机构、配备的师傅、内容、教育的结果和失败的原因等做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但由于众皇子情况纷繁复杂,文章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分为三大部分:太宗诸子简介、太宗皇子教育、太宗皇子教育评价。  相似文献   

7.
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杰出帝王,也是初唐的诗歌作者。他的诗收入《全唐诗》99首,《全唐诗》之外还有4首,共103首。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他即帝位后的创作,反映出这个创业雄主二十三年帝王生活的若干侧面。隋末天下火乱,李渊、李世民多年征战,终于统一了全国,建立起李唐王朝。唐太宗即  相似文献   

8.
由太宗开启的贞观之治奠定了盛唐的基础,而太宗作为一代领袖,更是盛唐精神的灵魂。盛唐气象的本质特征是开放的心态和奔放的气势,而这点正是太宗对唐帝国作出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一首《题焚经台》的七言律诗,被《洛阳市志.白马寺志》和《释源白马寺》二书说成是唐太宗游览洛阳白马寺时的作品。这种说法不能成立。其一,唐太宗时期没有七律。其二,诗句说"白马亲从印土来",唐太宗巡幸洛阳期间尚无"印度"这一译名。其三,这是一首嘲笑道教的诗,自称道教祖后裔的唐太宗不可能作诗嘲笑道教。《全唐诗》卷786中的这首诗,题目下署为"无名氏",根本不是唐太宗。  相似文献   

10.
论唐太宗     
有唐一代,自李渊承隋(公元618年)至昭宣帝亡于朱全忠(公元907年),凡二十主,共历二百八十九年。 高祖李渊本出鲜卑拓拔氏,后来宋太宗改称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北)人。当隋末,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李渊以太原留守起兵,入长安称帝。建元武德,在位九年,传帝位于太宗。 太宗,名世民,系高祖第二子,生于隋开皇十七年十二月十六日(公元598年1月28日),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二十岁任尚书令,被封为秦王。于武德九年(626年)八月继位为太宗,次年改元贞观,他在位二十三年,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病死,享年五十一岁,谥“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西安昭陵。  相似文献   

11.
宋濂是明代著名的教育家。在其教育生涯中,有平民教育,更重要的是帝王教育。他试图用儒家的经邦治国之道影响朱元璋的思想、决策、施政,从根本上给皇帝和皇太子“治心”,造就仁德之君。以朱元璋从农民起义领袖到皇帝的转变过程而论,以宋濂为首的浙东儒生集团起了决定作用,宋濂的帝王教育是成功的。以其“复先王之道”的预期而论,则基本失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以皇帝为核心,以宫省为基点的政权机构,将官吏分为三类:外廷官,宫中官和禁省官,三层次官与君主有亲疏程度之别,而他们始终存在着相互排挤,制约,勾结和利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倾注了自己一生心血所著的《史记》中,司马迁通过对不同君臣关系的描写,表达了他的君臣观。司马迁向往一种君臣和谐的关系,主张君臣平等,君王应有容人的气度,君王有过失,大臣应犯颜直谏,面对昏君暴君,大臣应有自己的分析和选择,不应愚忠。司马迁的君臣观与孔孟的君臣观相近,闪烁着民主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4.
清官修《明史.仁宗诚孝张皇后传》称杨士奇奏请张太后,为建文帝修《实录》、弛方孝孺诸臣文禁等三事,并称建文帝为建庶人。本文对该一史事的史源及其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指出所谓的杨士奇"举三事"并不存在,明成祖朱棣亦未废建文帝为庶人,建庶人乃指建文帝少子文圭。  相似文献   

15.
东汉时封王主要集中在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始封王分为宗室王和皇子王两类,但宗室王逐渐被遏制。东汉的绍封都出现在和帝以后,被绍封的诸侯国是因为没有子嗣、犯罪等。绍封王来源于被绍封者的父兄辈,或是宗室的其他支系,但要求与当朝皇帝的血缘关系较近。宗室王封地的范围远小于皇子王,皇子王之间封地的大小亦不相同,这主要取决于皇子个人及其母亲的地位高低。章帝时对诸侯王衣食租税作出调整,封国广狭就不再具有决定意义。因诸侯王犯罪,始封国的地理位置或政策的调整还导致了徙封现象。以上三个方面是中央政权对诸侯王进行控制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学界一般认为巫蛊之乱是汉武帝对太子有所不满甚至是为了易储而有意策划的.文章通过对巫蛊案的分析,重新审视了汉武帝与太子的父子关系,认为汉武帝对太子一直信任有加、着意栽培,从未想过要更换太子.巫蛊之乱是因为江充选择了有利时机,汉武帝与太子信息交流中断,江充党羽意外逃脱等三个偶然因素造成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上清传》是政治小说,但并非党争政治小说,其用意不在攻击陆贽,而在批判皇帝。德宗是真正的核心人物。小说向人们揭示,封建官场各色人物的升降、荣辱和生死皆为皇帝所掌握,只要皇帝不信任、不满意、不高兴,厄运就会随时降临。小说在批判皇帝的深度和力度上超过《长恨歌传》《东城老父传》等著名传奇小说,在小说史上理应给予应有的地位。其思想价值是批判锋芒直指封建皇帝的道德和人格,敢于直白表达对皇帝的不敬和否定,充分体现了唐传奇作家的政治勇气;反映了封建帝王信重臣子有始无终,封建官员难有善终的现实,揭示了当时当官从政的巨大风险;反映出皇帝是官场斗争的总根源,揭示了祸自君出,乱自上作的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在商代之前,无纪年法,亦无纪年。西周成王以后,采取以君王在位年数为序的王位纪年法。其中个别诸侯升王改元,年数从新计算,这才产生了前元、后元之分。汉初为了术数的忌讳,怕遇到“12”这个数字,所以就几年一改元,于是有前元、中元、后元之称。汉武帝时,提出以“天瑞”今年,但一般都是先改元,然后追命年号,甚至有改元后没有命年号的。改元、建元都在年初,新君即位,不逾年不改元。但东汉以后,开年中建元、改元之例,才不管什么遗年不逾年了。唐代有皇帝创改元最多纪录,武则天的年号就有17个之多。明清时代,才一帝一年号。辛亥革命取消年号,以建国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改用公历,结束了以国纪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韩非的治道思想包含了对"明主之道"的系统论述。在韩非看来,"明主之道"要求一方面掌握治国的思想原则,另一方面掌握治国的制度措施。"明主之道"的治国思想原则是坚持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明主之道"的治国制度措施是熟练把握法、术、势的性质,掌握使用法、术、势的具体原则,使法制与引导紧密配合。  相似文献   

20.
"三皇五帝"是古人努力建立的一个大体符合人类进化史及中华远古史发展历程的一个有时序的古史体系。在古人那里,所谓"三皇五帝"主要是一种人类进化发展阶段、历程的安排与推测,"五帝"恰如夏、商、周或元、明、清一样,其间既有并列发展的族群关系,更主要的则是表达按族群、部落兴旺发达的先后顺序及演变关系排列而成的一种中华远古史,它们本质上是一种族群历史和关系,同时古人又将其人格化,奥秘即在于此。无论"三皇"或"五帝",在古人那里都不是同时并存。仅把"三皇五帝"视为几个具体的人或康熙、雍正、乾隆那种关系,它当然是伪史,但这有违"三皇五帝"的本意,也有违古人的本意。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无法成为否定传说时代历史或"三皇五帝"古史体系的依据和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