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早期基督教既是犹太教和希腊哲学的融合,也是古代东西方文明汇合、交流进程中的产物。不了解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也就难以了解西方世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同样,不了解东方文化对整个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的影响、以及这两种文化在许多方面相互对立、相互补充的关系,也很难了解东方世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西方基督教神学包括教会性和人文学“两个基本的言述维度”。欧美基督教神学近百年来发展的基本趋向是人文学方面的日益扩展和教会性方面的日益衰微。“神学的人文学扩展表现为神学与现代人文学术各种分化的学科(哲学、伦理学、历史学、人类学、文化学、社  相似文献   

2.
反犹主义在西方历史上是一种有普遍性特征的历史文化现象。西方反犹主义的发生最初导源于基督教与犹太教的神学冲突,随着基督教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基督教的神学观念逐渐演化为西方社会的文化观念,“犹太人”在西方基督教文化的综合情境中则被赋予了“恶”的文化品性和身份特征,反犹也往往成了某些西方人的不自觉的思想定势。同时,西方反犹主义的形成还与欧洲传统的种族主义思想相关。特别是犹太人超越性的现实行为以及与西方人的经济联系、经济冲突,更是导致西方反犹主义的世俗性、行为性契因,这种契因在某种意义上也许更为直接和更有根本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督教神学的基本教义表现为对上帝的信仰,古希腊哲学的核心理念是理性。它们是西方人精神世界中的两个基本特质,对西方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基督教神学与古希腊哲学的关系表现为信仰与理性的碰撞。文章以基督教的发展历程为参照,考察古希腊哲学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基督教神学的影响,结论是:基督教神学与古希腊哲学的关系在基督教发展历程中表现为神学对哲学的顺承、弘扬与反叛,具体表现在信仰与理性的关系上是信仰与理性的基本对立、相互融合、最终决裂。  相似文献   

4.
从5世纪初开始,基督教会内部围绕着基督论问题产生了两次重大的神学争论,即聂斯托里和基督一性论宗教争端。这两次神学争论是4世纪以来基督教教义发展的延续,通过这两次关于基督论激烈争论,基督教教义得到了重大发展。公元451年卡尔西顿基督教大公会议上通过的《卡尔西顿信经》对基督论这一神学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裁定,得到了基督教会内大部分教士的认同。但是这一争端却没有完全平息,并对基督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许地山是位基督徒,他的许多作品,或显或隐地表达了基督神学思想。他以文学的形式努力构建汉语基督神学思想,这是他的基督教信仰与他的中国文化观念相遇的产物。当我们尝试着揭示许地山基督神学思想的架构时,也同时完成了对许地山文本的深层阐释。  相似文献   

6.
以西方为蓝本构建宪政制度一直是非西方传统社会现代化过程中难以成功解决的问题.实际上,隐藏在西方宪政制度背后的是一套独特的文化机制,而其中又以从古希腊、罗马延续下来的法治传统和基督教神学思想为主要的支撑点.西方的文化浸润着基督教神学理念,由此培育了一种独特的以守法与自律为特征的宪政精神.这是一种文化机制,也是一种生存方式.如果不能同时移植西方文化的根基,宪政制度的建构将是很难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7.
西方传记文学并非源自基督教文化,但基督教文化对西方传记的发展和自身传统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基督教经典文献是西方古典传记的重要成就之一,也蕴含着丰富的、将在后世充分展开的传记传统。“圣徒传记”是中世纪西方传记文学的最主要形式。在西方传记走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基督教文化是重要的推动力,并为传记解释提供灵感。借助基督教神学解释学视野,某些传记理论问题的结构和层次也能够得到更清楚的考察。  相似文献   

8.
希腊哲学以早期自然神学作为开端,经过古典时期的理性神学的发展形成了理性神和一神的观念,最终在希腊化时期以理性与启示的调和为基督教神学所汲取和接纳,并被基督教护教士们用来为基督教信仰作辩护。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通过阐释康德对待基督教神学的独特态度和方式来揭示康德哲学的独特性及其意义。康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批判,并不想否定基督教信仰,而是要瓦解基督教神学的“知识论”基础,清算前康德哲学中的“神学一本体论”传统,康德既从其哲学基础上批判了基督教神学为论证基督教信仰所采取的那种使“神学”和“本体论”合二为一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又竭力为基督教信仰的合理性作独特的辩护。由此,本文阐释了康德哲学对信仰与知识、本体与现象、理性与知性等所作的独特区别的独特意义,揭示了康德哲学对前康德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传统的独特修正和超越。  相似文献   

10.
在"人的发现"的意义上和"人的观念"的丰富性方面,以基督信仰为底色的中国当代基督教文学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应当受到学界的尊重。季玢的《中国当代基督教文学与新世纪文化建设》一书以神学视野关注文学的惯常主题,开启一系列关于人类精神价值追求的文学命题;该著以人学为视角,横跨文学与文化的疆界,又游走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宗教文化之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世纪西方文学既是极富于开放特征和创造活力的文学,又是多种文化基质的综合。它除内蕴着一定的深层文化意识,即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生活方式及其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积淀的深层社会心理结构,还往往交织着不同程度的神学倾向,体现着现代基督教从“神证”向“神学”、从笃信型宗教向文化型的靠拢,揭示了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向神学的回复。  相似文献   

12.
阿奎那把亚里斯多德的理论与基督教神学巧妙地结合起来,从哲学上论证了理性和信仰的关系.并把意志和理性、自然法和神法结合了起来,创立了完备而系统的神学法学体系。本文详细探讨了阿奎那的法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督纪元体系包括两大部分 :“基督纪元”与“基督纪元前” ,该纪年体系从出现到最终形成经历了 10 0 0多年 ,与基督教史学由盛而衰的历程相应。基督教史学的历史年代体系一开始是以创世纪元为纪年基础的 ,作为最能够体现基督教史学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纪年方法 ,基督纪元是随着基督教教徒“自觉意识”的提高而被提出、并随着基督教史学的日趋成熟而被确立起来的。基督纪元前是在基督教史学历史年代体系的危机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被推广开来的 ,它的使用和推广方便了历史年代的标计、促进了对古代历史的研究 ,却加速了基督教史学的衰落  相似文献   

14.
欧洲中世纪并不只是“信仰的时代”,同时也是“理性的时代”。中世纪精神的理性方面集中体现在基督教神学在其神学论辩中对理性方法、自然事物和感觉经验的依赖与利用 ,以及由此确立起来的可认识的自然秩序观。中世纪基督教及其神学没有扼杀哲学反而促进了哲学发展 ,最终促成近代自然哲学和作为近代科学根基的科学理念 ,由此为中世纪开辟了通向近代的道路。神本论而非人本论在根本上更契合科学精神 ,科学与基督教有极大程度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根基,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当基督教进入中国时,如何处理这两种不同异质文化的关系,不仅是传教士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中国基督徒需要思考的问题.晚清至民初,以文字“卫道”著称的基督徒——张亦镜对此进行了积极回应,提出了著名的“日与月”关系的观点.但是这种观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局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耶儒之间的关系也由相通性向着二者的不通性转变.这种转变向基督教发出了重要的信号:国人对基督教的攻击已从单纯的文化冲突过渡到社会政治问题了,基督教的本色化问题也由“文化生根”向“社会生根”转变.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文化精神可以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价值建构提供一种有效的参照。基督教文化不仅仅是“罪感”文化,更是“爱感”文化,它的“博爱”之情与“谦卑”之心有助于提供一种接近于文学本质的“博家现实主义”;基督教文化是“普世”性文化,它的“普世观”有助于提供一种走出中西对峙模式、实现文化融合的领带和思路;基督教文化对称漫全球的“后现代”思潮作出了神学回应,立倡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提供一种后现代主义发展的新向度;基督教文化不是律法性的“审判”文化而是恩典性的“赦罪”文化,它的宽恕与宽容有利于提供一种切实促进文学繁荣发展的宽容性批评原则。  相似文献   

17.
在基督教神学重建信仰运动的背景下,瑞士当代天主教神学家巴尔塔萨提出重建神圣之美,来克服现代性危机.他从精神史角度把西方文化现代性的实质解释为作为古典世界最高形而上学实在的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分解,借助古典基督教思想资源,创造性地把思想焦点集中于美的维度,从美学角度对道成肉身的基督形象及其十字架事件做出新的阐释,揭示基督教信仰的实质和源泉,通过重建信仰回到真善美在爱中合一的世界,为回应现代性危机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自从西方耶稣会传教士于明朝末年来到中国后,便借用中国古籍中原有的名称“天主”作为他们所信奉的最高神的译称,基督新教则译作“上帝”。此后,我国研究哲学、历史、宗教的学者反过来又用基督教关于“天主”、“上帝”的观念来看待和解释中国古代的上帝观,认为随着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宗教观念便从多神教过渡到—神教,产生了百神之长——上帝,并将上帝解释为“掌管自然天象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罗马帝国时期为例,阐释基督教思想与西方哲学的关系,指出不能单纯从西方哲学发展角度看待基督教思想与希腊哲学的关系,而应把握古代西方文化向中世纪过渡的全景,具体探讨冲突双方所处的位置及其作用。笔者认为,从基督教与希腊哲学思想交锋的最终结果来看,主要是基督教神学“解构”了希腊哲学,而不是希腊哲学“解构”了基督教。  相似文献   

20.
林语堂幼年时对“上帝”怀有无比虔恪的信仰,大学期间他的神学信念受到人文思潮的冲击,之后徜徉于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思想领域,汲取了儒、道、释三教的人文主义精华后,再次寻找的是深具人文精神的“上帝”,终于在基督发出的“威严的大光”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有了相当成熟的宗教、上帝观念,五十年代再度皈依基督教,成为上帝虔诚的儿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