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进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经过反复的调查和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初步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的多元化,是新“课标”由目标理念向操作化进程的有效途径。课程模式多元化,要以单元为基础,构建模块组合;以新“课标”为母体,构建子项模式;以新“课标”为依据,完善结构体系;以模式为中介,超越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2.
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为背景,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论证法等方法,探讨了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中的热点问题.认为:体育课选项课教学和体育理论教学网络化是大势所趋;在运动技能的教学中要淡化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引入运动处方模式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体育社团活动实行课程化管理.  相似文献   

3.
教育建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之理性选择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江苏省江阴市职业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积累的成功经验为例,重点介绍了课程模式的构建过程;包括准备性部分、指导性部分、实施性部分、控制与推广部分,整个构建过程分10个步骤,可用1个闭合回路来表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及建模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几个问题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体育新<课标>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性研究:体育课程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造成了对象不清,范畴不明;体育课程目标设置重复和空泛,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体育新<课标>中缺失了国家课程内容,失去了必修课程的基本性质和国家对这门课程规范和质量的掌控;体育新<课标>中的评价与目标和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体育新<课标>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显得牵强附会.  相似文献   

5.
以系统论观点研究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将是一个新的突破点;结构功能理论要求社会价值、文化理念与课程结构要素相一致,为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提供条件;公平理论是发展目标,促进教育公平是衡量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优化的重要指标;和谐理论是追求的核心价值,和谐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是一个动态过程,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揭示了学科结构重要性和实质结构的价值,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实施进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积累的成功经验为例,介绍了其"学分制"课程模式的构建及实施过程,重点是:1)构建"学分制"体育课程选课模式;2)依据学生实际水平,进行分级教学;3)构建校内外,课内外一体化的"学分制"课程管理模式等几个环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纲要>的实施及建模建议.  相似文献   

7.
将民族传统体育列入《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课程管理体系、目标体系、学习领域的确立以及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性和民族传统体育功能的多重性等角度,分析指出民族传统体育具备了进入<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和阐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如何有效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途径与对策主要包括:正确 认识课程标准的内涵,为民族传统体育成为课程内容奠定基础;建立与课程目标相适应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民族传统体育素养;探索、建立和完善民族传统体育学习评价考核办法;规范民族传统体育场地器材标准.  相似文献   

8.
知信行融合统一的发展性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依据儿童发展理论、健康教育理论、体育教育理论,结合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构建出"知信行融合统一的发展性体育教学模式",并就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教育目标、实施办法、评价方式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对推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内容一体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调查各地实施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过程中,分析了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内容一体化的现状;从理论上探讨了如何实现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内容一体化,以提高体育课程教材内容的科学性与逻辑性,使体育课程教材内容既反映社会需要,也反映学生个体需要;旨在为各地、各校在编制不同层次体育课程教材内容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日本保健体育课程目标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中国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日本保健体育课程目标改革背景特点进行研究,阐述其现状,发现其特点,以图为我国正在进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供依据和参考.结果表明中国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是依据<国家基础教育指导纲要>制定的,体现身体发展、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特色;日本保健体育目标是依据"临时教育审议会"提出的咨询报告前提下制定的,体现出自我学习、终身体育、自我身心锻炼、理解安全与健康和自主的健康生活的目标特色.  相似文献   

11.
2002年,教育部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并要求2003年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中施行。《纲要》指出,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高等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的体育基础、体质状况、爱好、家庭条件以及生活环境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现行的统一计划、统一操作的体育教学模式难以达到最佳效果,要改进这一现状,就要遵循体育课程内在的规律,给学生以尽可能大的选择空间,并由教师指导学生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体育方式,以达到提高健康水平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2.
通过调查和初中一年级学生的体育课教学实验研究,对在体育课中健康行动的概念、方法、内容进行了分析,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效果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健康行动将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领域,由隐性的教育转变为显性的教学,成为融入在体育教学之中可操作的方案,可以进行定量的测量或定性的评价。健康行动增强了体育教师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能力,增加了体育课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的实效性,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体育人才的摇篮,其培养的学生肩负着推进21世纪素质教育发展的重任.特别在提倡和谐社会、健康第一的今天,更有必要研究和完善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而吉林省目前在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还没有开设瑜伽课程.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有责任培养出懂和谐,懂得爱人、爱己、爱社会的体育师资.所以对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瑜伽课程的可行性研究,可为创建和谐社会提高全民素质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学校运动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以现有学校运动会举办的模式以及种种弊端为切入点,提出学校运动会应当朝着群众性、参与性、娱乐性的方向发展,要结合学校体育的特点,使学校运动会作为一种体育文化而融入校园生活。  相似文献   

15.
高校体育教学要为学生终身健身打下基础,尝试用俱乐部制体育课取代高校体育课,是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体育教学,是高校的必修课。与过去的专项班相比,它有选课自由,择师自主;寓教于趣,相得益彰;教学形式有分有合,课内外一体化等优势。  相似文献   

16.
体验式学习与个性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验式学习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个性发展为重点,注重在教学中使学生品尝到解决问题的喜悦,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及由此产生的成就感,使学生的竞争意识、自我情绪控制能力不断增强,有利于个体心理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创建人文与科学融合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文章中的思想、课程内容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存在前后矛盾、概念不清,内容构建空洞等问题.强调学校体育中运动技术教学本色,培养教师专业素养是学校体育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18.
基于大学生体育与健康现状,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对随机重组的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为期二年的教学实验。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实验班学生整体的健康素质较之对照班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男女生的肺活量、身体耐力和女生的肺活量达到显著性差异。这表明:课堂教学改革及其实验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健康素质,但有待进一步发掘。  相似文献   

19.
论公民体育权利的法律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体育权利是公民享有体育运动的权利,由利益、资格、权能和自由四大要素构成,并与生命健康权相互关联。体育权利作为人类追求生命健康的一项独立权利,应该法律化,使其纳入法制保障体系而成为公民权利的重要内容,国际社会、西方主要国家和我国对公民体育权利均进行了立法保护;建立体育纠纷化解机制,是体育权利法律救济的有效途径,但我国在解决体育纠纷的方式上还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基于社会学角度,借助符号互动理论、知识社会学理论,探讨体育课程在传授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结果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课程知识及技能进行了重构和生成,教师和学生在体育课程的传授过程中是实际发挥作用的功能性主体,因此必须提高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广大教师和学生参与体育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最终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