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5 毫秒
1.
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广义的文化概念包括了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精神文明。而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所特有的文化概念,一般来说,它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物质文化,二是交往文化,三是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主要指的是学校所处的物理环境,如学校的建筑、校舍的大小、校园和教室的空间安排等。交往文化是指学校范围内在各种人际交往过程中已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等,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人们最常用的语词之一.它的涵义宽泛而富有弹性,最不容易下定义进行界说.不过,它一般则是指相对“自然”而言的那一部分由人类意向和活动影响或改造了的存在,是人类心灵及其深层本质外化和内化的历史运动的结果.所谓传统文化,指的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本质力量及其存在历史状态的体现;而当代文明,则是指当今人们在现有条件所进行的物质生产、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的一定方式和形式,亦即在当今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传统文化是古老的,它是前人的生活样式和精神状态,属于一种历史现象;而当代文明则是崭新的,它是一种眼前  相似文献   

3.
文化·传统     
陆志平 《新读写》2008,(7):93-102
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相似文献   

4.
马文君 《甘肃教育》2011,(16):74-75
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是以史料为基础的。史料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历史学上通常将史料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等。所谓实物史料,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被保留或遗留下来的前人创造历史的场所和前人创造文明的有形物品,主要包括人类化石、遗址遗物、墓葬等。  相似文献   

5.
文化的思辨     
化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它不仅指人类在社会历史活动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包含人类的遗产、风格及其我们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品德。  相似文献   

6.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所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少先队文化是指以全体少先队员、少先队管理者、服务者组成的少先队事业的人,在少先队教育、学习、活动、管理等各方面,各历史时期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少先队文化是凝聚少年儿童的重要力量,是激励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郑毓信教授在其《数学文化学》中给出了数学文化的定义:这是指由某种因素(居住地域、民族性、职业等)联系起来的各个群体所特有的行为、观念和态度等,也即是指各个群体所特有的"生活(行为)方式".因此文化是相对于一定的人的群体而言的,文化是群体的创造物.  相似文献   

8.
历史是美的载体.人类历史就是人类在憧憬美、追求美、创造美、享受美的交替中发展的.由历史课的特点所决定,浩翰的历史知识中包含着无数的美育素材,值得我们借以用来美育教育.  相似文献   

9.
一、创造及其特点 创造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没有创造发明,就不会有劳动工具,人类也就不会走出原始的洞穴,而成为地球的主宰。因此,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发明的历史。 什么是创造?简单地说,就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和观念。创造的形态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物质形态的主要是指产品的创造,而社会制度、社  相似文献   

10.
创造教育是本世记三四十年代发轫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它大体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发明创造知识技能和经验的教育;二是创造训练,指面向名类人员,主要以提高他们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为目标的系列教育;三是创造教育,指普通教育中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目标的教育运动。美国“创造工程之父”奥斯本在其名著《创造性想象》中指出:“人类社会的文明史正是人们依靠创造力实现的辉煌成就构成的。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作为动物,人类之所以得以继续、生存,毫无疑问是依靠想象力;作为人类,人们也正是依赖想象力才能征服世界。”人类的历史就是创造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社会文化史的兴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文化史是继文化史和社会史复兴之后而出现的一个新兴交叉史学流派,自产生十几年来,从学科的理论方法到研究实践,都取得了较大发展,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被吸引到这一领域中来。社会文化史扩展了史学研究新领域,开拓了史学研究新视角和新方法,势将成为史学发展创新的一个生长点。  相似文献   

12.
妇女史、社会性别史与经济一社会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从国内外近一个世纪学术与社会发展的历史看,社会史、经济史虽然都十分关注与妇女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但它们并不能代誉妇女一社会性别史。三者之间是一种交叉、互补的关系,而不是包容的关系。妇女一社会性别史作为历史学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它不只关注妇女的生活与命运,以及历史上两性之间的关系,同时还担负着对以往历史知识建构的全面审视和包括两性经验在内的新的历史知识建构的任务。因此,它应该成为整个历史研究中观察、分析、阐释的一个新视角和新方法,进一步拓展延伸历史研究的视野与空间,为历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三分法与中国历史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学术的视阈显示,中国历史上对“历史”有一种三分法,即史事、史文、史义。史义即中国的历史哲学;史义包含“历史之大义”与“吾心之精义”两部分内容,史义与西方历史哲学的重大差异在于:前者与史事、史文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又以史义为体、史事为用,以史文传事载义,而后者是于史事、史文之外的注重对历史反思与批判的以期资治育人的哲学。  相似文献   

14.
史学、史才、史识,是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几提出的治史三长,是作为一名史学家必须具备的三种基本的要素。把它移到当今的历史教学中非常契合,符合素质教育对课堂改革的要求,也可以解决目前历史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公共史学产生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虽然还远未成熟,但是其产生的原因、独特的学科属性以及社会公众对它的角色期待,均标识着传统意义上的"史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正经历着一次较大调整。导致公共史学产生的那场"危机",与其说源自史学专业化的发展,不如说是现代社会职业分工进一步强化之后,社会要求史学做出应变的指令。顺势而兴的公共史学充当连接学院史学和社会公众的特殊社会角色,从而使史学发展中原先存在的诸多困境得以缓解。  相似文献   

16.
我国学界对图书馆史研究内容方面的认知,主体看法有两种。一是应强化近当代图书馆史的研究,二是倡导拓展有关图书馆自身发展的研究空间,如区域图书馆史、个案研究、学科建设、学术史等。至于外史与内史之争,以前者居有优势。总体而言,我国图书馆史研究内容可资拓展的空间巨大,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7.
世界史观念有怎样的来历?在对思想史材料作历时性梳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性概括和分析,结果发现,近代以来,世界史观念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到20世纪以前,这个时期的世界史观念是一元的、进步的和乐观主义的,思辨多于分析,并通常带有目的论指向,可称为"哥德巴赫式猜想"式的。第二阶段是20世纪上半叶,一是分析性的批判,二是思辨性的重建,实质是对普遍史观念所作的反思,可称为"哥白尼式革命"式的。20世纪下半叶以降为第三阶段,表现为全球史观,可称为"哥伦布式交流"式的。这三个发展阶段一方面表现了学术研究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理论张力的逐步减弱。  相似文献   

18.
女性无论是在历史研究客体还是研究主体(历史学及其成果)中长期处于边缘位置。主流的历史哲学论争更是罕见女性的参与,这便造成了一系列因素的失衡。伴随着妇女史学科的成长,妇女史学理论正在形成,这个边缘族群开始要求改变史学认知模式的气候。  相似文献   

19.
社会史和环境史是20世纪中叶后出现的两大史学分支,都具有鲜明的研究特色,但也存在一些薄弱之处,这为两大分支的结合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作为二者结合的产物,环境社会史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向互动发展为人-社会-自然三维结构的有机结合,促进环境史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相似文献   

20.
通俗史学热正潜在地腐蚀着高校史学教育的目标。面对通俗史学热的冲击,高校史学教育必须寻求相应的对策。通过增加课堂教学内容、合理吸收和借鉴优秀通俗史学作品的观点、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课堂教学语言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青年学生的史学素养,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理性的研究和阐释历史的能力,为史学的健康发展培养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