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现代范式向后现代范式转变的背景下,教师角色需要进行适当转变:由课程的执行者向研发者转变;由教学的主导者向引导者转变;由学生的权威者向对话者转变;由评价中学生的仲裁者向促进者转变.但是,后现代语境下教师角色扮演还存在一定困境,影响着教师角色职责的履行.  相似文献   

2.
学术性是大学教师角色的内在品性,但不同教师对角色的认同和选择存在不同价值取向,并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职业行为。"专业学术人"取向关注青年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发现和创新,"教学学术人"关注青年教师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创新与传播。两种取向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各自的"合理性"和现实问题。现代新型"学术观"成为两种价值取向整合的基点,也成为平衡"专业学术人"和"教学学术人"张力的逻辑归旨。因此,把握大学青年教师角色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构建公平的青年教师学术职业评价制度,强化青年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的衔接,完善青年教师分类培养体系等,是重构大学青年教师"学术人"角色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对课程与教师关系的关注和反思,反映了研究者关于课程研究和教师研究的思考深度.受到西方课程理念和课程改革经验的启示,我国对二者关系模式的研究经历了范式转换,即从"分离"转向了"整合"范式.相应的,教师从课程的"工具"和"附庸"角色向"自觉反思"、"理解对话"、"共生"、"抵制"、"教师即课程"关系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4.
“基于问题的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问题的学习"作为一种关注"学习者学习"、关注"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两种教学模式在假设范式、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和学习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对它们的比较研究能够为从事教学理论的研究者及教学实践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型是对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的一次重要变革,后现代主义在对现代范式进行批判和超越的基础上形成的特殊理论景观,为我们重新审视教师角色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即教师从权威性的授业者转变为平等的知识解读者;从知识的独白者转变为开放的对话者;从知识加工者转变为因材施教者;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灵魂塑造者。  相似文献   

6.
教师专业发展与高等师范院校课程改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知识处于核心地位,教师的专业性问题主要是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情意等的发展问题。当前,教师专业发展范式的重心正在实现由"技术熟练"范式向"实践反思"范式、从"公共教育知识"到"个体实践知识"的转移。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需要相应的课程体系的支持,教师教育的各项改革最终也要以课程改革为落脚点。高师院校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与理念应回归师范性;课程设置与实施应突出实践性知识的积累与建构;课程伦理建设应关注专业态度培养,注重专业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社会对"人的关注"正在引起教师职业根本性的变革。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得教师成为知识的生产者,因此,教师需要对自身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教师的隐性知识作为深埋于知识系统中的、实际的"引导者",更需要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对它们进行合理的开发。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与这种需要有着天然的适切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后现代知识范式的确立,教师解释亦有重新正名之必要。教材理解和教学讲解之间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形成一个解释学循环。在后现代知识范式下,人们应从描述性、阐释性和规范性这三个方面对教师解释进行分析。教师解释要尊重知识的原创性,其适切模式是实践智慧而非技术知识。  相似文献   

9.
伴随教育范式由“传授范式”向“学习范式”这一转变趋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教师发展的内涵与本科教学的本质。在“学习范式”下,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支持性组织,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面临诸多挑战。从中美高校比较的视角来看,两者在实现由关注“教”到关注“学”这一组织转型及职能超越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教育范式转换背景下,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需要关注学习效果与质量,创设学习型组织;转变组织角色与属性,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重视教与学的双向关照,支撑教学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10.
微格教学:历史演变与当代诉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代教师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范式发生了转换,即由关注教师知识与技能的"技术理性"转向关注教师作为生命个体价值实现与教育智慧生成的"价值理性"。在此背景下,微格教学在经历技能训练取向、认知发展取向与综合化发展取向后,在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要求下,将致力于教学目标综合化、教学过程合理化、教学形式多样化与教学评价实践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具有动态复杂性,动态复杂系统理论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具有革新意义和指导意义。但如何应用这一理论为教学服务,目前学界还在探讨之中。教师和学习者是动态复杂系统理论视角下的最具有主动性的主体系统,因此教师的角色重建和学习者的主体发展应该首先得到关注。教师角色范式转变的核心内容是放弃权利,创设轻松自在的学习环境;学习者的主体发展既要关注主体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的发展,又要关注与其它主体系统在互动中的适应性发展,让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提升能力。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教师观消解了教师权威的角色,教师还应不应该有权威,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权威;后现代主义教师观动摇了教师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教师还需不需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后现代主义教师观颠覆了"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的角色,教师和学生还有没有区分的意义,教师还要不要存在.文章在对教育"现代性"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形成的后现代主义教师观,为现代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末期,教育革新成为世界各国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各国尤为关注与其他国家的横向比较,这一趋势直接推动绩效与评价研究的深入发展。[1]另外,吸取七八十年代"防教师"课程在课程改革尤其是评价中"丢盔弃甲"的教训,关注教师在课改中的关键角色已成为学界研究者的共识。[2]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对评价范式转型进行概述,并在梳理评价理论配合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同时分析教师发展所存在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教师"园丁"角色、"人类灵魂工程师"角色和"蜡烛"角色的寓意及行为表现进行了简要描述和分析,认为传统教师角色强调教师社会责任,忽视教师个体生命价值与需要;强调教师权威性,忽视教师与学生合作关系;强调教师学科素养与教学技能,忽视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强调教师知识传递性,忽视教与学过程中的知识创造性.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育环境下中小学教师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教育环境下 ,需要对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予以重新审视 ,力求把握准教师的角色与定位问题 ,这有利于指导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所谓教师的定位与角色是相对于学生及现代教育技术而言的 ,本文结合一些实际问题对三者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论证 ,从“为什么”、“怎么做”两方面一步一步揭示出中小学教师的定位与角色问题。论述认为在现代教育环境下 ,现代教育技术依然处于辅助的地位 ,主要优化于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过程 ,不可能替代教师。而教师相对于学生的角色改变主要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的整体中处于主动位置 ,在教育的整体中处于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6.
教师个体教学哲学表达是教师个人教学信念的集中展现和教学思想的话语形式。美国大学教师个体教学哲学表达可归纳为五种典型范式,即"目标—手段"范式、"经验总结"范式、"形象描述"范式、"取向—阐述—总结"范式和"因素分析"范式。美国大学教师个体教学哲学表达对我国大学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哲学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关注大学教师个体教学哲学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大学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诉求,也将为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提供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与教师集体研修的有机融合为探索教师大规模研修范式形成带来新契机。本研究以"教师集体效能"发展为研究视角,探讨教师研修范式优化的动力来源及促进教师整体质量提升的研修范式演进及其开放、互联、共享的信息化特征,同时梳理得出教师集体效能视角下的混合式研修范式。该范式重新识别信息化环境下教师集体效能发展的内在基因,在教师研修效能来源、集体研修投入、任务类型、集体效能评估、共创环境建设方面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得出"拓展集效来源—协调角色授权—规范任务设计—创建协作环境—集效评估内化"等重要启示,凝聚教师专业智慧,优化教师混合式研修路径,促进教师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信息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日趋多样,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知识控制范式得以解构,也促使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转换为学习的促进者、道德发展的引导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学习者和合作者,以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高校教师发展范式的转向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标志,引发了我们对新范式制度体系重建的思考:一是新范式对制度的诉求;二是制度体系从"一维"逻辑走向"多维逻辑",从"多维"逻辑走向"制衡"逻辑,制度体系建立的关注从"线性"转变为"域性",制度体系强调"人性化"以教师为本"双主体"关系的重要理念;三是教师发展制度的三个作用与组织的三维支点.  相似文献   

20.
课程研究有两种基本范式:现代课程范式与后现代课程范式。而两种课程范式又有其不同的师生观,这两种师生观的比较对我国现行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文章从学生观、教师角色转变和师生关系转型三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