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杭璐  陈嬿  王嘉琪 《图书情报工作》2020,64(19):109-118
[目的/意义] 提升可用性和情感体验是引导儿童使用信息搜索工具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了解输入方式和性别差异对儿童搜索体验的影响,为儿童信息搜索平台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 邀请儿童完成特定的封闭式搜索任务,评估键盘打字、手写输入和语音搜索3种输入方式对儿童信息搜索可用性和情感体验的影响。[结果/结论] 搜索输入方式对儿童信息搜索可用性有显著影响,其中语音搜索的操作可用性最好、儿童的情感体验最积极;性别对儿童信息搜索可用性和情感体验有显著影响,男孩在信息搜索中的行为表现和情感体验较好;输入方式与性别差异对搜索可用性存在交互效应;语音用户界面搜索方式能够满足儿童的可用性和情感需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从期望确认理论视角研究移动视觉搜索用户情感体验,对改善移动视觉信息搜索服务、维系用户与平台关系、提升技术采纳意愿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方法/过程]通过情绪和满意度构建情感体验二元维度,梳理期望确认、感知绩效、自我效能和情感体验之间的作用关系,提出移动视觉用户情感体验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运用问卷调查法获取351份有效样本,采用结构方程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结果/结论]结果表明,期望确认度对感知绩效具有正向影响;感知绩效对情绪形成正向影响的同时,也通过特殊自我效能间接影响用户满意度;情绪对用户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考察自我效能感与任务复杂性对协同信息搜寻用户情绪的影响,为提升用户信息搜索体验和效率、完善信息搜索系统提供参考。[研究设计/方法]采用模拟实验法,借助一般性自我效能量表(GSES)和情绪自评量表(PANAS)测量自我效能感和情绪体验,研究高/低组自我效能感和低/中/高复杂性任务对协同信息搜寻用户情绪的影响。[结论/发现]自我效能感对协同信息搜寻用户的积极情绪存在显著影响,对消极情绪的影响不显著;任务复杂性对协同信息搜寻用户的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均不存在显著影响。[创新/价值]对于验证信息行为理论、理解用户信息搜索行为以及完善推送搜索策略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结合面部表情识别技术,关注搜索过程的情绪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探讨搜索过程的情绪与搜索交互行为、体验的关系,为基于搜索交互行为的用户情绪识别与预测提供参考,为用户搜索交互过程的体验提升提供借鉴。[方法/过程]通过实验研究,招募48名被试分为两组,分别在有时间限制和无时间限制情况下完成三个指定任务,收集用户的表情数据、行为数据和相关自评数据。[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搜索过程中,用户表现的中性情绪占比最高(58.03%),其次是消极情绪(29.88%),积极情绪出现比例最少(12.10%);用户的非中性情绪出现占比越高,搜索后体验越差,反之,中性情绪出现占比越高,用户搜索后体验越好。有时间限制组的用户表现的悲伤、厌恶、惊讶、高兴比例都显著高于无时间限制组;同时,中性情绪出现比例显著低于无时间限制组。高任务难度感知组用户表现出更多厌恶、愤怒情绪,更少中性情绪。页面切换场景下更容易出现非中性情绪。搜索过程中的中性情绪越多,用户在搜索后的体验越好,而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的占比都与搜索后体验呈现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通过分析数字图书馆导航结构与认知负荷对老年读者数字阅读情感体验和可用性的影响,提出设计优化建议。[方法/过程]针对国家数字图书馆常用功能,采用严格的控制实验法,邀请老年读者在认知负荷大或小两种条件下依次在不同导航结构中完成任务,分别验证导航结构和认知负荷对老年读者阅读体验的影响。[结果/结论]数字图书馆导航结构对老年读者的情感体验、感知的可用性和任务绩效均有显著影响,且认知负荷与导航结构具有交互作用,当两种条件共同作用时,会对读者的情感体验、数字图书馆的阅读绩效施加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针对优化工作涉及因素的复杂性,构建一个合适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优化模式,能够有效地指导优化实践。[方法/过程]借助问卷调查,对服务质量、用户满意度和用户持续使用意愿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用户与移动图书馆平台交互过程中所形成的服务质量认知和情感体验影响价值认同,进而影响用户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愿。[结果/结论]在实证分析结果基础上,构建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优化"飞行"模式,即以需求来引领,发挥服务质量在提升用户满意度和促进用户持续使用上的主体作用,并经由培训和推广助力用户扩大服务质量认知和增强情感联结。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增强现实技术作为新兴信息技术具有很大的研究和发展空间。增强现实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的国际相关研究对于提升我国的增强现实产业发展和指导图情学科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方法/过程]基于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的方法,对增强现实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的国际研究进展进行起源和发展脉络分析和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分析,并对未来图情领域在此方面的研究趋势进行洞察和分析。[结果/结论]增强现实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的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其研究热点所涉及的信息行为包括信息采纳行为、信息接受行为和信息交互行为。增强现实环境下图情领域的研究未来可从用户基于不同场景的交互体验、增强现实在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增强现实对图书阅读方式的革新3个领域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 探析硕士研究生网络学术信息查寻行为中的情绪作用机制,以深化信息查寻行为中情绪问题的研究。[方法/过程] 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法,收集网络环境下25位硕士研究生学术信息查寻活动的相关数据,使用三级编码对质性数据进行分析,提炼其信息查寻行为中的情绪特征与行为特征。[结果/结论] 硕士研究生在网络学术信息查寻行为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情绪效价和情绪唤醒度,前者包括积极情绪、中性情绪和消极情绪,后者包括高唤醒度、中唤醒度和低唤醒度;情绪效价与情绪唤醒度将引发不同类型的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为增强移动图书馆场景化信息接受体验的愉悦度,提升情境感知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强化用户信息接受的持续意愿,设计出真正符合用户信息接受期望的产品和服务。[方法/过程]基于出声思考法和创设情境的实验方法,利用程度副词系数量、中文情感词汇本体、极性短语强度计算公式对用户信息接受体验的情感短语进行量化,分析影响移动图书馆场景化信息接受体验的关键因素。[结果/结论]结果表明移动图书馆场景化信息接受过程情感变化主要取决于"情境-行为-场景"的匹配程度,并依此设计不同场景的信息接受情境配置方案,并指出移动图书馆场景化服务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人工智能的技术突破加速了自动驾驶系统的发展进程,使得自动驾驶和相关行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增强现实抬头显示器(AR-HUD)是目前自动驾驶领域最具应用前景的人智交互界面之一。探索不同环境可见度条件下采用何种AR-HUD视觉解释类型能够提高用户对自动驾驶系统的接受度,有助于提高自动驾驶系统决策的透明性,推动可解释的人工智能(Explainable AI)的发展。[研究设计/方法]受控实验采取3(视觉解释类型:图标/文本/无)×2(环境可见度:高/低)组内设计,61名参与者在6种不同的模拟驾驶场景中与AR-HUD交互,用量表度量驾驶中人智交互的用户体验,包括用户对自动驾驶系统的感知、态度及意愿。[结论/发现] AR-HUD的视觉解释类型显著影响用户对自动驾驶系统的接受度,图标解释效果显著优于文本解释和无解释;然而,环境可见度不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创新/价值]结合仿真模拟软件和实体模型创建了逼真的驾驶场景,通过受控实验精准度量人智交互的用户体验,为通过AR-HUD设计打开自动驾驶“黑匣子”提供了实证依据,并为度量人智交互的用户体验提供了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科研人员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人才要素,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关乎各国人才战略。分析科研人员流动的性别差异,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流动模式,同时有利于国家人才引进机制的完善。[研究设计/方法]在分析流动频次、回流倾向、流动时期选择的性别差异基础上,提出三个研究假设,根据假设提取并分析了ORCID数据库中截止2017年底的有跨国流动经历的26,315位科研人员简历。[结论/发现]①科研人员在流动频次上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科研人员的流动频次少于男性;当流动次数增加时,对应人员比例降低;②在回流倾向上,女性与男性并无显著差异,英国的男性和西班牙的女性最倾向于回流;③科研人员在流动时期的选择上无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女均在职业生涯早期流动更多。[创新/价值]揭示了男女科研人员在流动中的不同倾向,为进一步探讨不同背景和条件下的差异现象及本质并寻求解决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我国移动社会化媒体隐私保护功能的可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对我国移动社会化媒体的隐私保护功能的可用性进行对比研究,并针对移动社会化媒体隐私保护功能的可用性提出改进建议。[方法/过程] 基于我国主流的3种移动社会化媒体(手机QQ、微信和手机微博)的隐私保护功能,通过用户实验和访谈调查收集可用性数据,并运用多独立样本检验等统计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结论] 微信的隐私保护功能在有效性、效率和用户满意程度这3个可用性标准上均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移动社会化媒体的隐私保护功能应从功能设计、功能引导、菜单层级、文字表述和默认值设置等方面提升可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深入分析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过程中的体验需求,探寻影响用户需求的主要因素,以最大程度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提出优化移动图书馆设计的建议。[方法/过程]根据用户体验的需求层次理论,结合移动图书馆服务的特点,从用户体验的视角全面剖析移动图书馆用户的多样化需求,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剖析影响用户需求的各要素、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动态变化过程,并利用建模工具将其作用机理可视化呈现。[结果/结论]从感官体验设计、信息资源设计、交互设计和情感化设计4个方面提出移动图书馆改进建议,以提高其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4.
陈娟  邓胜利 《图书情报工作》2020,64(20):106-116
[目的/意义] 探究社会化问答平台用户体验的动态演变规律,识别不同阶段用户体验的主要构成要素与变化趋势,为平台建设和服务优化提供建议。[方法/过程] 基于扎根理论提取关键词,构建知乎的用户体验评价体系。采用实验法获取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不同阶段用户体验的主要影响因素,运用ARIMA模型预测用户体验3个维度的变化趋势。[结果/结论] 从短期来看:第一阶段,有用性对用户体验的影响最大;中间两阶段,情感的影响最大,有用性次之;第四阶段,用户价值的影响最大,有用性的影响最小。预测结果表明,随着时间推移,除情感在用户体验构成中会有波动外,有用性和用户价值均呈下降趋势。从长远来看,提升用户的情感体验对于提高整体用户体验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 探索移动环境下App应用效果的评价方式,并构建英语学习类移动App评价指标体系。[方法/过程] 从"内容资源、人机交互、用户体验"3个维度构建英语学习类移动App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二分法确定指标权重,以8个具有代表性的英语学习类App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 所构建的移动App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地对App进行评价。通过对App评价分析,在内容、技术和用户体验效果层面为App开发建设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情感维度是网络舆情信息预警级别的评定信号,其影响要素关联模型的构建能够较为清晰地描述各要素间及其与大数据网络舆情环境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从而为深入探讨大数据网络舆情信息的情感发展规律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根据情感维度理论,从情感的种类、情感的转换、情感的唤起3个维度建构大数据网络环境下舆情信息情感维度要素关联模型。[结果/结论]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数据舆情信息情感维度模型中舆情信息的情感级别与情感反应、情感焦点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情感指向与其他维度之间存在弱相关;情感维度模型中没有完全无关的要素。  相似文献   

17.
孙晶 《图书情报工作》2018,62(10):54-61
[目的/意义]探究高校图书馆员情绪劳动与工作满意之间的关系模式,以期为高校图书馆工作规划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通过理论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探讨浅层扮演、深层扮演和中性调节3种情绪劳动策略对工作内在满意与外在满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结论]研究结果显示:高校图书馆员采取浅层扮演策略对其内在、外在工作满意有显著负向影响,采取深层扮演策略和中性调节策略则对其工作内在满意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与其工作外在满意之间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