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奥委会的改革性文件《奥林匹克2020议程》(以下简称《2020议程》)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国际体育事业的发展影响重大。以《2020议程》文本词汇为基础数据,以《奥林匹克2020议程:奥运会新规范》《奥林匹克2020议程:改革推进计划》等系列文件为参考,在确定《2020议程》改革理念的题域及筛选原则的基础上,运用词频统计法统计了可持续性、遗产、参与、合作等关键词,依此归纳了5条具有代表性的改革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理念、文化教育理念、降低成本理念、协同合作理念。《2020议程》改革理念对于北京2022年冬奥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结合国际奥林匹克运动要求与北京举办2022年冬奥会的现实,北京冬奥会筹办应持续推进遗产传承与生态文明,着重关注运动员发展与全民共建,稳步建构奥林匹克文化的全媒体传播,践行公平与效率的筹办原则,变革协同治理与开拓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2.
大型体育赛事的战略规划及战略文本对赛事的成功筹办至关重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全面深入分析奥林匹克运动战略路线图《奥林匹克2020议程》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筹办工作的影响。认为,《奥林匹克2020议程》以"可持续性、公信力和青少年"为统摄性主题,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筹办工作的方向指引、行动规范和推助力量。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筹办理念与《奥林匹克2020议程》无缝契合,各项筹办工作突出了可持续理念、立足工作协同、注重遗产辐射,对《奥林匹克2020议程》给予充分践行,为最终实现"精彩、非凡、卓越"的办赛总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黄璐  刘波 《体育科学》2023,(6):88-97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颁布的《运动员权利与责任宣言》,具有先进性、整体性、代表性和体育行业特殊性等时代价值。当前,《运动员权利与责任宣言》面临条款内容的解释性空间较大、运动员权利实践的空间窄化、奥林匹克形式民主的局限性尚存、运动员发展权的明示规定缺乏等执行困境。为此,《奥林匹克2020+5议程》提出了优化执行环境、扩宽运动员资金支持、推动运动员在线教育培训发展、强化运动员主体地位、数字化赋能运动员长期发展等实践策略。可进一步总结和借鉴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推行《运动员权利与责任宣言》的有益经验,综合考量人权普遍性、文化多样性与体育特殊性,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从发展道路、组织领导、理念引领、法制保障、民主实践、案例示范方面科学规划和推动落实,促进我国运动员权利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国际奥委会在其颁布的《奥林匹克2020+5议程》中提到,奥运精神需作为新冠流行病时代的引导者,向新世界提出愿景。基于社会基准和相关政策,认为后奥运时代闲置场地可作为当今背景下具备潜力的城市绿地空间进行更新。以2000年悉尼奥运会场馆为例,阐述了奥运场馆的演绎发展历史。再从景观专业的角度分析悉尼奥林匹克公园更新的方式:一是,打开独立场馆,使其连接公园和商住用地;二是,对场馆区进行“点-线-面”式体育赋能和绿化提升,形成奥林匹克公园群落。最后对我国奥运主题场地资源供给如何满足全民健身需求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颁布标志着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步入到了深化改革阶段。在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改革背景下,国际奥委会从顶层设计出发制定了相关纲领性文件,在明确发展方向、确定发展目标与任务的同时为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从组织层面来看,国际奥委会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实践,并通过示范作用倡导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国家或地区奥委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深化改革下,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以奥运会为着眼点,通过广泛建立战略合作、制定系列工作指南来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并强调充分发挥奥运遗产在领域、地域、时间三个维度的作用来实现奥运会与城市共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此阶段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实践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高度契合,奥林匹克运动在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过程中发挥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科学合理地设置体育政策议程,是体育问题界定与体育政策制定的重要纽带。在新媒体环境下,体育政策议程的建构呈扩散与流动的现实表征,体育政策议程从动议、确定到执行,呈现随机性、虚实共动性、去中心性的特征。在体育问题、顶层设计与决策、公众“网络问政”以及治理理念的多维驱动下,左右体育政策议程设置的权力分配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体育政策议程设置的推进路径:政府体育治理主动适应,增强回应性;主流媒体深度参与,做好价值引导;尊重公众理性表达,提升智库介入成效;强化议程设置合力,凸显体育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性计划》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梳理,结果表明:该计划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国际奥委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奥林匹克2020议程》等作为制订背景;北京冬奥组委将“绿色、开放、共享、廉洁”的可持续办奥理念贯彻于整个冬奥会的筹备工作当中;制定的计划对于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可持续发展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并对未来奥运赛事举办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1991年出版的《奥林匹克宪章》中首次正式使用“奥林匹克主义”这一名词,并作了明确的界定。奥林匹克主义是世界体育发展的精神结晶,是时代的要求,不但是主宰体育的最高纲领,而且是一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生活哲学。大力弘扬奥林匹克主义,对坚持体育运动的正确方向,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媒介技术与健身需求交互建构是5G时代"移动互联+全民健身"的生成机制,供需主体同向共变是其发展状态,多元要素系统融合是其演进趋势,并最终在实践中生成"数字化健身共同体"形态。直面5G时代"移动互联+全民健身"机遇与挑战,探索突围路径:完善体育科技伦理体系,以"人民性"作为衡量技术发展的标准;制定针对性政策法规,协调政策激励与过程监管;做好顶层设计,引导数字健身平台与体育实体产业协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引进社会力量与新型人才共建全民健身事业;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助力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分析了奥林匹克运动对现代体育理念的启示。奥林匹克主义是现代体育理念的核心。奥林匹克精神体现了现代体育理念的内在本质。奥林匹克运动拓宽了现代体育理念的内涵,使奥林匹克思想成为我们时代研究体育理念的核心问题。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为现代体育在世界的普及提供了切实有效的途径,大大加快了现代体育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1.
奥 运 遗 产(Olympic legacy),自 2014 年起,就被正式视为衡量一届奥运会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之一。在全球各国对申办奥运会意兴阑珊的大背景下,奥运会陷入了可持续危机。为此,国际奥委会不得不加强自身改革,并将“为奥运举办城市留下丰厚奥运遗产”作为游说各国申办奥运会的主打话术之一。据不完全统计,2014 年以来,国际奥委会已在《奥林匹克 2020议程》《遗产战略方针 : 面向发展的未来》《奥林匹克 2020 议程 : 奥运会新规范》等多项文件中均将奥运遗产列为关键章节  相似文献   

12.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给全国教育系统带来了冲击和变革,后疫情时代中学体育课程也应顺应发展,抓住机遇,勇于变革。本文对后疫情时代中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进行研究,揭示中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及挑战性,并结合多年的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经验给出相应的策略,为我国在后疫情时代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发展和研究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本分析、内容分析等公共政策研究方法,以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议程中的体育议题为逻辑进路,介绍"体育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理念;通过政治学团体理论和公共政策学倡导联盟框架模型,比较分析联合国体系、奥林匹克体系及其在全球体育秩序中的结构与关系,并对全球体育发展政策进行了阐释。研究认为,体育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促进是间接且非显性的,但通过体育促进世界发展与社会变革,是现代政治文化赋予体育运动的新内涵,亦是全球体育治理态势的新动向。虽然在组织理念和执行准则层面有所冲突,联合国体系与奥林匹克体系在全球体育公共事务上形成了态度开放、良性竞合的新型伙伴关系。奥林匹克体系拥有体育自治权,并依靠精神感召、规制合谋与利益分享机制,控制着全球体育文化产品价值链。联合国体系借助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倡议领袖优势,通过影响成员国体育公共事务部门,将体育作为社会单元纳入到世界发展蓝图,为新的全球发展目标实现提供动力与支撑。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奥运会利益相关者的不断介入,奥林匹克管理体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已经完成了从奥林匹克管理到奥林匹克治理的转型,尤其是在《奥林匹克2020议程》颁布实施之后,逐渐形成了以奥林匹克核心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治理架构,奥林匹克运动的5个核心利益相关者包括国际奥委会、奥运会组委会、国家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国家体育联盟。奥林匹克治理体系不再是每位利益相关者管理自己事务的问题,而是对各方构成的网络化的全球性治理系统,同时要考虑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奥林匹克运动和治理体系之间的联系是以人为中心,诸如奥运会选手、运动员、球迷等群体,而奥林匹克治理体系围绕的是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在顾拜旦看来,奥林匹克主义不可能是个系统,而是一种精神境界。不论我们喜欢与否,奥林匹克的治理前景必须依赖复杂且系统化的网络治理实践。奥林匹克运动的主要目标必须建立在尊重人权之上,只有实现奥林匹克治理的可持续性发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5.
朱静 《拳击与格斗》2023,(1):124-126
在数字化改革的背景下,高校体育服务环境也面临着重大的变革。针对传统高校体育服务存在的服务理念较为滞后、服务模式较为僵硬、服务手段较为单一、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将高校体育服务智慧化、信息化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立足当前高校体育教育服务发展的实际需求、工作重点、发展趋势,结合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构建“1+3+1”的高校“智慧体育”服务平台实施框架,探析高校体育教育服务智慧化培育与发展的路径,以期为高校体育管理水平与效率的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发展,奥林匹克运动在逐步适应新的环境、肩负新的使命。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体系作为其改革与发展的指导纲领,同样也在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得到了深化与丰富。顾拜旦早期提出的教育为核心、民主性与国际性理念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并在时代的变迁中得到了坚守与深化,而男性至上、精英至上的理念则逐渐消失殆尽。在奥林匹克运动与社会不断融合的过程中,环境逐步成为了奥林匹克运动思想体系的新元素,并开启了其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面对一系列的生存危机,"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的新格言赋予了奥林匹克运动思想体系新的内涵,强调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是奥林匹克运动思想体系的灵魂。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向奥林匹克运动提出了新挑战,《奥林匹克2020议程》指明了其未来发展方向,诠释了奥林匹克运动思想体系在新时期的深化与演变。思想体系的深化与创新是其社会适应的重要表现,不断丰富的思想体系积极地指引着奥林匹克运动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2022北京冬奥会,正值中国社会再次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2020议程》改革方案推行的重要开端,是冬奥历史上第一次由超大规模城市举办的奥运会,其开创性、独特性必将引领冬奥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此次访谈对话涉及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现实处境、申办成功的关键因素、北京冬奥会举办的必要性、北京冬奥会与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关系,并就北京冬奥会的生态环境、区域协调、场馆规划、外媒评价等诸多的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国际奥委会新一轮改革蓝本《奥林匹克2020议程》中,围绕"城市与奥林匹克运动"提出了颇具反转、颠覆意味的重大设想,同时也是对"无城来办"现实危机的被动应答。"无城来办",是现代城市开始后现代变革下,奥运会与之不相适应的矛盾体现。这种矛盾于多方面影射:城市规划的集约化与奥运会超大规模之间的矛盾;城市空间的公共化与奥运空间排他性之间的矛盾;城市民生的实际期许与奥运会政治经济宏大设想之间的矛盾;城市生活的休闲化与奥运会工业文明逻辑之间的矛盾。因而,未来奥运会应观望城市风向,跟进城市变化,主动而积极地进行调整与适应,才是实现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向。  相似文献   

19.
体育强国背景下,切实增强我国体育智库国际议程设置能力,对塑造我国国家形象、国际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与国际体育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三要素:行动者、资本、惯习,结合议程设置理论中的三维度:政策议程、媒体议程、公众议程,依次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逻辑分析与演绎推理,继而得出系统化的我国体育智库国际议程设置提升路径:(1)宏观的国际政策议程设置场域:增强互动,推进体育智库国际化建设;培育人才,推进全球治理;坚定立场,维护国家利益。(2)中观的国际媒体议程设置场域:引领议题,提升舆论影响力;智媒互助,打造国际新媒体矩阵;加深交涉,增强“智慧”共鸣。(3)微观的国际公众议程设置场域:取长补短,争夺国际体育话语权;提升经费,保障体育智库建设;内外联动,构建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介绍《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颁布的意义,主要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转变的需要、引领全民健身助力"健康中国"的需要、体育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的需要与体育文化成为体育强国软实力的需要4个方面来阐述。并从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支撑、战略保障对《纲要》的内容进行介绍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6个主要亮点:1)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理念,助力"健康中国"建设;2)优化竞技体育项目结构,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跨越;3)以量化标准来践行身体素养,引领当代体育教育改革发展;4)强调跨部门联动协同,强化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完善体育产业经济结构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6)发挥体育外交通用语言的优势,提升国际话语权力与彰显大国本色。《纲要》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因而提出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完善顶层设计、加强政策执行、深化体育改革与坚持依法治体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