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和可靠保证.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水平关系着社会和谐的发展进步与否,社会和谐发展的程度检验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成败.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本文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其基本内涵是要有和谐的发展、和谐的社会关系、和谐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3.
政治共识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共识是指在特定时代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的人们共同拥有的政治价值观念和共同认可的政治规范准则.在政治层面谋求共识,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少政治共同体在构建和谐的社会政治关系方面的成功经验.谋求政治共识的过程,将有助于扩大与深化民主、提高政策的可执行性、增强妥协与融通、克服狭隘的个人主义,这些功能对处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保持和谐的社会状态将是十分有益的.当前中国政府以自己特定的执政目标、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为追求政治共识、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建设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和谐作为一种美学概念,它普遍存在于文化艺术、工艺制造、工程建筑、自然生态中。和谐作为一种社会学概念,普遍存在于家庭关系、社会发展、国家与地区的关系中。中外思想家的和谐学说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原料与理论准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逐步构建。和谐社会主要包括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两种和谐关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应该关注三项基本任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导引政治方向、提供政治动力、营造制度环境、提供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将新的社会阶层视为重要的执政资源和执政基础加以正确对待,从自身所主导的政治体系的价值、制度、组织等方位加以政治整合,从而在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中巩固自己的执政基础,提升自己的合法性地位,充分发挥应有的利益表达和利益整合功能,进而实现社会阶层结构变动与政治体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明确地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执政的重要目标,高等学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构建和谐校园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本文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维度,探索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杨峻岭 《学子》2015,(2):48-49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实践活动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价值观念以及政治权力运作方式产生的一种肯定、接纳、赞同的情感体验,它反映着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体现着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利益诉求。建立高度的政治认同,既是执政党维持其执政合法性,实现政治稳定、政治和谐的关键,也是增强公民政治忠诚感、  相似文献   

8.
倪超 《教育教学论坛》2014,(21):130-13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21世纪党的三大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本文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际和谐问题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主要包括高校人际和谐的理解和基本原则,对高校人际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这一执政目标,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和谐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制定完善的竞争规则,促进社会和谐与竞争的良性互动,这无疑对促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四个维度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和谐社会既是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要提高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必须在执政理念和执政实践中,坚持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中华民族与国际社会的和谐四个维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法治建设要立足本土环境,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别国的模式,中国的法治建设关键在于培育和构筑法治的本土根基。  相似文献   

12.
我们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是在把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社会建设学说和党自身的执政实践、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才能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是在把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社会建设学说和党自身的执政实践、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党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才能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是在把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社会建设学说和党自身的执政实践、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党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才能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利益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当前社会存在利益失衡的主要表现为:行业收入失衡、贫富失衡、城乡失衡、地区失衡、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人与自然失衡。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应当重视和解决利益失衡,努力构建利益协调机制,包括利益分配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利益疏导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利益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在新时期,面临新的环境和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新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迅速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日益显现出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因此,中国共产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重要位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我们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现实需要,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紧迫任务。要完成这项历史任务,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从简单的轮廓、个别的概念逐步发展形成系统而完整的概括,并且在涵义上不断完善和丰富,最终形成了以“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及“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核心内容的执政理念.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实践过程中,我党执政理念的三个层面均得到充分的展示,从而推进了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对维护社会主义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论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启迪人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人,根本保证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重要手段是“两手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