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同时从道德思维中的道德态度和认知结构两个方面来了解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状况.目的:探讨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特点.方法:采用《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测验》对855名的道德判断能力进行测试.结果:随着年级的升高,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呈螺旋式上升;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是初二和高二年级;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具有性别差异,女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高于男生.结论: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具有发展性的特点,引导青少年道德心理发展时应考虑其年级和性别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了解中学生所面临的考试焦虑的现状,并进一步探讨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因素,为减轻中学生考试焦虑提供参考。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大庆市某中学初中一至三年级的181名学生进行了考试焦虑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各年级均有考试焦虑程度偏高的学生,但性别差异不明显;被试在认知反应、认知能力反应、考试态度、身体反应维度不存在性别差异,但情绪反应在95%水平上性别差异显著,且所有被试在这五个维度上年级和年龄差异不显著;父母文化程度对中学生考试焦虑也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高速转型期的剧烈竞争、多元文化冲击下的广东高中生,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以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田家炳中学1294名同学为调查对象,采用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分别就心理健康各因子异常人数及发生率、性别、年级、家庭气氛与父母教养方式等方面做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适应不良异常因子的发生率最高,总体上69.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性别、年级、家庭气氛与父母教养方式上有些因子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沧州市中学生应激源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沧州市中学生的压力状况及压力的主要来源。为当前的素质教育改革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量化的依据和参考。方法:本研究使用浙江大学心理系郑全全教授修订的《中学生应激源量表》,对沧州市不同层次的6所中学的近1000名中学生进行了测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不同性别学生的压力源存在显著差异;(2)城乡学生压力源状况差异显著;(3)不同层次学校学生的压力源存在显著差异;(4)不同年级学生的压力源状况存在极显著的差异;(5)父母文化程度对学生的压力源有显著影响。结论:不同性别、不同层次学校、不同年级、市区和城乡的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是不同的;学校、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中应了解学生的压力来源,有的放矢、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5.
研究使用自编的心理统计工作者人职匹配问卷(心理统计道德),进行了职业发展导向的心理统计道德的差异研究。研究发现,不同职业人员统计道德的三个表现方面(对待实验或测量数据的态度、数据功利导向的问题、实验或测量操作过程问题)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从业时间人员对待实验或测量数据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ⅹ2=11.087,p<0.05)。在对待实验或测量数据的态度方面,性别和文化程度的交互作用对道德的重要性认知与道德的表现之间的差异程度无显著性影响(H(1,23)=0.17,p>0.05),性别对道德的重要性认知与道德的表现之间的差异程度无显著性影响(H(1,23)=0.14,p>0.05),文化程度对道德的重要性认知与道德的表现之间的差异程度有显著性影响(H(3,23)=12.63,p≤0.01)。针对不同人群进行统计道德教育和学习者教学设计改革显得十分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和学习投入问卷对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总体上,中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基本上是积极的、关心的;中学生学习投入程度较高;中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学习投入程度存在性别和年级的显著差异;父母教养方式和学习投入因素能够共同预测中学生的学业成绩。中学生家长需要适当改变教养方式,教师要认识到中学生学习投入上的差异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从而提高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7.
测量采用3认知方式(场独立、中间型、场依存)×5年级(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2数学成绩(好生、差生)×2性别(男生、女生)×3空间认知能力(折叠、展开、旋转)五因素混合设计.把认知方式和空间图形认知能力结合起来,考察不同认知方式中学生空间图形的折叠、展开、旋转能力的发展特征,各年龄阶段空间认知能力已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性别因素对中学生空间图形认知能力发展是否有显著性影响.希望研究结果能揭示中学生学习几何困难的心理认知因素,为提高几何教学提供心理依据.  相似文献   

8.
高职生人文素质认知的师生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教师对高职生人文素质的总体认知均值是3.68(全距是6);不同性别和不同专业的教师对4个项目的认知差异不显著;不同职称的教师对人文知识、传统文化、道德操守3个项目的认知差异不显著,但对理想信念这个项目的认知差异显著。学生对高职生人文素质的总体认知均值是5.23;不同性别的学生对人文知识、理想信念2个项目的认知差异不显著,而对传统文化、道德操守2个项目的认知差异显著;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对4个项目的认知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548名不同年级、性别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发现,总体上,初中生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积极的,父母对初中生的接纳程度超过其干涉、拒绝程度,接纳型是父母的主要教养类型;不同年级、性别的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父母对低年级初中生、女生的接纳程度高于高年级初中生、男生;低年级初中生、女生的父母教养类型以接纳型为主,高年级初中生、男生的父母教养类型以中间型和接纳型为主;父亲教养类型与母亲教养类型在全体被试中的分布不一致,父亲教养类型属于接纳型的被试比例显著高于母亲教养类型属于接纳型的被试比例。  相似文献   

10.
在学生道德发展的过程中,道德认知能力十分重要,中学生自身所具有的道德认知能力直接影响知、情、意、行的统一。但是当前我国中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还存在较多问题,进而对其行为选择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本文详细分析了中学生道德认知能力过渡衔接等内容,并提出了相关培养措施。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法研究中学生学业压力的特点。结果发现:多数中学生的学业压力处于中等程度,压力很大者和很小者只是极少数;高、中、低不同学习等级的中学生,学业压力依次递减;城市与年级、城市与性别对中学生的学业压力有显著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学生学习倦怠的调查,了解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年级和性别特征,探索其发展变化规律.采用《个人基本情况调查表》和《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对353名中学生进行测查,发现中学生学习倦怠处于中等水平,学习低效能感和生理耗竭因子得分偏高;师生疏离因子性别差异显著,男生的师生疏离程度高于女生;初一到高三中学生学习倦怠的水平基本呈直线上升趋势,高二在6个年级中倦怠水平最高;学习倦怠的年级差异显著,初一、初二与高中各年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年级与性别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中学生学习倦怠处于中等水平;学习倦怠水平随年级的增高呈直线上升趋势;学习倦怠的年级差异显著,年级与性别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3.
运用自编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等测量工具,对体育锻炼与中学生心理弹性及其预测指标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并对中学生体育锻炼和心理弹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的中学生的体育锻炼存在着显著差异,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中学生在心理弹性的问题解决能力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不同父母婚姻情况的中学生在心理弹性的自我悦纳维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异.(2)不同体育锻炼量组在心理弹性五个层面方面有显著差异(Wilk’sΛ=.959**).(3)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支持了心理机制理论假设模型(CMIN()2)/df=5.596,RMSEA=0.080.)(4)体育锻炼不仅可以直接对中学生的心理弹性产生影响,而且可以通过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等中介变量对中学生心理弹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1303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小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差异。结果表明:(1)普通小学学生的学习策略频率普遍高于名牌小学的学生;在3—5年级学生群体中,年级越高,英语学习策略频率越低,6年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水平再次升高,但与3年级相比仍然较低;男生的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使用频率高于女生;(2)学校、年级、性别分别都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不同维度有不同程度的预测作用,其中,学校对小学生的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社会策略的预测作用最大;在补偿策略上只有年级对其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通过自编问卷对深圳市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方法:编制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问卷,以深圳市初中学校的45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结果:(1)编制的"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2)父母文化程度、家庭居住条件和父母亲关系方面存在差异;(3)中学生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和自我伤害行为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结论:自我伤害行为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同时家庭因素尤其是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结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了中学生消极完美主义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特点。方法:应用中学生消极完美主义量表对乌鲁木齐市1107位中学生进行施测,采用多因素变异数分析法,检验中学生消极完美主义在性别、学校类型(重点中学、普通中学)与年级(初、高中六个年级)三个变量上的差异。结果:中学生消极完美主义在性别上的差异统计边缘显著(F=3.979,P〈.05),学校类型与年级存在交互作用(F=4.033。P〈.001)。在中学生消极完美主义六个维度上,除“对外貌的过度在意”无显著差异,其它各维度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性别上的差异统计显著,或学校类型与年级间的交互作用。结论: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中学生,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应有不同的侧重,以降低消极完美主义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个体孤独感的核心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个体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本文以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性别在孤独感、亲社会行为、家庭教养方式上并不存在差异;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在大学生的孤独感、亲社会行为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父母的文化程度会影响其教育理念,进而影响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孤独感;通过父母教养方式、亲社会行为,能够准确预测大学生的孤独感。进而可知,性别消解与群体再制是三者互构的机制原理。社会分工引发的社会性别消解了群体的生理性别,代之的是极为相似的社会性别。家庭教养方式中父母的教育理念、参与程度等都会再制着孩子的理念,进而影响其社会身份的认同和社会结构中的格局序列。  相似文献   

18.
三至五年级蒙古族小学儿童自尊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尊作为人格自我调节结构的核心成分,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各方面均具有重要地位,文化是影响儿童自尊的重要因素。笔者以多元文化背景下的338名三至五年级蒙古族小学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自尊特点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结果表明:性别、年级、来源地和父母文化程度均不同程度地对蒙古族小学儿童的总体自尊及自尊各方面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生学习动机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奥苏贝尔学习动机驱力理论,以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为三个维度,自编《中小学生学习动机问卷),对中小学3~11年级等9个年级1356名城乡学生进行学习动机与学业绩效测查,研究发现:性别、城乡差异以及父母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中小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及各驱力的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20.
陈晓露 《考试周刊》2015,(8):166-167
本文主要了解流动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及二者相关程度,为父母教养子女提供有效依据和指导。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自尊量表(SES),对某流动人口子女学校36年级的262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级与是否是独生子女之间的自尊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与性别之间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自尊水平与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与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呈显著负相关,偏爱与自尊呈正相关。流动儿童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相关,父母应该重视儿童的自尊需要,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关注和支持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