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期有几部值得关注的作品。胡学的《命案高悬》(《当代》)是一篇典型的“底层小说”,但作家没有像一些“底层学”写作那样站在“底层”之外或之上呼号,表达空疏的道德义愤,而是深入其中,对“底层”的复杂情态进行了精微的描摹,使人物和事件都具有了生根的逻辑性;严歌苓“非洲小说专辑”(《上海学》第7期)三篇均短小精悍,让人读后有痛感,不但延续了一贯的“严氏风格”,也加入了对一些化,经济殖民问题(尤其是中国人也作为殖民出现)的新思考;李冯的《车厢峡》(《收获》)以目前已颇受冷落的“先锋笔法”重述李自成的故事,颇有当年李自成“困兽犹斗”的架势,当然,艺术上是否成功还有待争论;李师江的《医院》(《花城》)也是一篇有争议的作品,到底是“黑幽”还是“穷侃”?虽然显见火候不足,但还是给人留下印象;姚鄂梅和王松都各自推出了新长篇(姚鄂梅《白话雾落》,《钟山》;王松《蛾的飞翔》,《大家》),在长篇写作上显示出更成熟的实力;此外,石舒清的《长虫》(《人民学》第7期)、龙一的《潜伏》(《人民学》第7期)、冉冉的《河边》(《上海学》第8期、马晓丽的《云端》(《十月》)、格致的《千万别让她说话》(《十月》)都是用心之作,值得一读。从本期起,我们增加对新锐期刊《西湖》的点评,主要因为该杂志力推新人,着力发现“被遮蔽的写作”,对坛追捧“80后”的局面可以形成一定突破和制衡。虽然一些新人写作尚嫌生涩,一些实验之作更显怪异,但对可能产生新芽的园地,我们愿意给予特别的关注。 ——邵燕君[编按]  相似文献   

2.
第9期《上海学》推出的甘肃“小说八骏”创作专号,给这份南方的刊物带来了硬朗、粗砾的西北气息,具有一定的冲击力。但细读之后不难发现,这种冲击力更多地与地域有关,小说本身的质量并不突出,缺乏引人注目的力作。  相似文献   

3.
第11期《上海学》的“宇宙风”栏目刊发了巴金先生于上世纪30年代发表的两篇旧作“复仇》和《月夜》,以缅怀这位去世不久的老人。主编陈思和先生的纪念章题为《重读作品是纪念巴金的最好方式》,恳切感人。作家远逝,后人静读作品如见斯人。  相似文献   

4.
1994年《上海学》第1期上发表了陈思和《民间的浮沉——对抗战到革学史的一个尝试性解释》一。从此,陈思和的民间理论不断地生发延伸的含义和影响。褒贬尽管不一,但几年来它已成为当今学术领域生产能力和阐释能力较强的理论之一,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认为,陈思和的这篇论在学史研究和思想史研究中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11期的《上海学》仍是“上海作家特大号”,小说方面因有孙甘露、西飏、秦君、叶辛等名家助阵,质量高于上期。  相似文献   

6.
第11期《人民学》将一向后置的“新浪潮”栏目提到了显要的位置,并一口气推出了三个中篇,其中乔叶的《紫蔷薇影楼》(中篇)虽被排发在不起眼的位置上,却是本栏目、也是本期最打眼的小说。  相似文献   

7.
据《人民文学》杂志网站称,今年第四期的《人民文学》杂志将重点推出《刘心武续红楼梦》。该刊第四期将发表《刘心武续红楼梦》28回中的前14回,这是整个续书中的一个完整  相似文献   

8.
《上海文学》第十一期总计刊登了两个中篇,四个短篇。  相似文献   

9.
杨之华在《救国时报》上发表的《伊热血”重温》一文中点明了《热血日报》有两篇瞿秋白写的文章,即第2期《流血是为的什么?》和第10期社论《巩固上海学生联合会》。这两文都未收入如今出版的《瞿秋白文集》。  相似文献   

10.
看《当代》     
许多人感慨当代小说创作已经失去动力,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日渐疏离。在此总体大势下,《当代》一直比较能坚守“贴近现实”的宗旨品格。它推出的不少作品,比如今年第1、2期的两个长篇《桥溪庄》、《苦楝树》,虽然在技巧上显得粗糙一些,但是由于具有某种生命的痛感和质感,反而能够呈现出鲜活的姿态。本期也是如此,韩少功的《报告政府》(中篇)、邓宏顺的《退税》(短篇)、张庆国的《子弹》(短篇)等,都有这种特点。  相似文献   

11.
看着《中学语教学》2002年第5期上由雷士、王福全两同志合写的《不要语法知识和学常识是不行的》一的标题,笔百感交集,于是怀着惴惴不安的心绪拜读全,读到章后半部分,说语法还要向小学“渗透”。如果不是出于对大度能容的《中学语教学》的尊重,真的要“拍案而起”了。  相似文献   

12.
《论语》学是研究《论语》的专门学问。它在中国古代共经历了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形成期,期间,《论语》一书的整理与定型及对《论语》的注解几乎同步进行,《论语》学作为一门学问诞生。第二个时期是发展期,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大增,出现了两本对后世《论语》研究有重大影响的专著《论语集解》和《论语义疏》,这两本书也代表了当时的两种新的注解体例。第三个时期是衰落期,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数量锐减。第四个时期是复盛期,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数量激增。产生了《论语》学史上两部有重要影响的著作《论语注疏》和《论语集注》,注解方式也趋向义理化。第五个时期是总结期,产生了不少以辑佚、考异、辨伪、注释为主的《论语》研究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3.
持续两年之久的人文精神论争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它始于《上海文学》1993年第6期发表的《旷野上的废墟一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一文。其导火索是发轫者所认为的文学危机。这场论争引发了很多层面的歧义。本文对这场论争的核心问题进行了考察和梳理,并对其人文思想背景进行了深入考量。  相似文献   

14.
张正东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今年《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杂志开设了“专家访谈”栏目,从第一期到十二期推出名家系列专访。目前已经采访了桂诗春、马俊明两位专家,您是我采访的第三位专家,还要再采访九位专家。今年就推出十二期。明年计划采访一些国内学或专访国际名同行专家学。为什么要推出这个栏目呢?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已  相似文献   

15.
《人民学》第一期,编开卷寄言“我们将一如既往,不断推出令人感动、深思和愉悦的好作品”——令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顿生向往,但头两期的小说通读下来,却让人不得不感叹“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有差距的,其中很多篇目甚至一经掩卷,连基本的情节也难再记起,不免生憾。  相似文献   

16.
80年代,韩少功曾因首倡“寻根学”而引人注目。90年代以来,韩少功从对学的寻根转而进到对民族精神的寻根,并以其严肃的创作与大胆的创新再度成为评论界关注的对象。本主要从对民族语言的认同与自信的角度出发,肯定韩少功的种种努力对在全球化语境下保持民族学独立性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第3、4期《上海文学》,多半小说咂摸起了日常生活的况味,四平八稳、波澜不惊。独第3期上的《女心》,让一与众不同的女子在性(别)间奔走突围,写得特别有张力,在两期整体的松弛中植入了一股生气淋漓的劲道。走走《女心》(中篇)里,身为女人的“我”以爱怜又憎恨的语调,讲述着好友“她”对已婚男人委曲求全、拖泥带水的情爱,并不时地织入“我”与不同男人间短暂且动荡的性关系。  相似文献   

18.
傅金祥 《现代语文》2010,(10):43-45
时间:2009年11月地点:淮海工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06级课堂傅金祥:大家都读了陈应松的《母亲》(原载《上海文学》2006年第10期,《名作欣赏》2007年第11期转载)。我们今天的课主要是鉴赏、讨论这篇小说。文学阅读鉴赏属于开放性的精神活动,其目标并非寻求统一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刚刚度过60岁生日的著名作家韩少功,推出最新长篇小说《日夜书》。曾经作为"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韩少功,亲身经历了那段不同平常的难忘岁月。三十多年过去了,他一直在回忆、反思知识青年一代对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的影响。他在创作了《马桥词典》、《暗示》这两部长篇小说后,历经十年的酝酿构思、数易其稿,"吝啬"地将《日夜书》呈现给读者眼前。  相似文献   

20.
《上海文学》的第11期和12期,虽有亮点,总体仍嫌平庸,给2008年的《上海文学》划上了一个草草的句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