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围绕创新和创新能力的概念,以及从国家创新能力评价、区域创新能力评价、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等方面,简要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的基本状况,在此基础上,对目前相关研究的特点与不足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2.
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机制对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明确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建立科技创新评价机制的目的,深入阐述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机制建立的原则、流程体系等指标,对构建科学、规范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机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构建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利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对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等地区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各地区高校创新能力现状及特点,得出:北京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最强,其次是江苏高校;北京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及基础能力、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均排在首位,江苏高校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4.
打造技术创新能力服务平台是“双高计划”建设任务之一,而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质量的关键因素。基于此,依据完整性、科学性和可比性原则,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的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福建省5所“双高计划”院校为研究样本,运用熵值法对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指标进行赋权重,代入2016-2018年数据对研究样本进行评价比较研究。根据评价结果分析提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路径: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创新“产学研用”服务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人才—团队—平台”模式,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相似文献   

5.
基于安徽省农业发展与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利用灰色关联度法筛选出符合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科技创新促进安徽农业发展的能力评价模型。结合2007-2013年的农业科技创新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对安徽省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呈波浪式缓慢增长趋势,整体构成结构不合理、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转化、支撑各能力内部发展不均衡。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提高农业领域专利申请授权量。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存在创新资源不足与闲置并存、创新产出能力低、创新转化度不高等问题。要构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各高校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分层次发展;要加强研究基础平台建设和学科建设;尽快建立技术转移体系、产业化服务体系和科技创新能力评估体系以及适合河南省省情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7.
高校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强大力量,发挥高校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支撑作用,成为国家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高校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与基础,有很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但仍然存在评价体系上片面追求SCI论文数量、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畅、科学研究学风浮躁和急功近利等问题。要发挥高校的科技创新的作用和优势,必须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和科学的评价体系,进一步规范和引领高校的科技创新工作。  相似文献   

8.
通过从科技创新过程角度分析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从物质环境和软环境分析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的影响因素,根据评价原则,构建以高校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创新环境三个方面为一级指标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评价指标体系,并细化了7个二级指标和23个三级指标.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建立科技创新能力转化计量模型,力求对大学科技创新能力的转化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9.
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在创新体系中各自发挥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其中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创新实践中不可忽视的基础力量。综合评价作为一种辅助监管方式可以有效反映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以2010年度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地方高校为评价对象,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搜集和整理权威基础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作综合评价。结论认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中各维度创新能力的知识市场化特征明显,因子分布较为合理,但全国各区域存在强弱不均均衡的梯度,并提出了参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关注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未来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从团队与组织协调、获取创新知识、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及成效4个方面,构建创新能力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评价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的具体内容,并且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各指标的权重,提出改革大学生课程考核和评价方法、树立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构建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搭建各种创新实践平台的提升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评估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技创新能力可以通过科技投入能力、研究能力、实现能力和管理能力来表征。该文结合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基本特点和要求,提出了科技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并对广西高校的重点实验室进行了评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我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各种要素的分析,提出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各要素权重,采用模糊认知图分析了不同要素间的关系,并通过对各关联因素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分析,得出信息产业科技创新的运行机制.这一机制揭示了创新体系中不同阶段各种因素权重的动态变化过程,为科技创新政策的评价提供基础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3.
为了客观评价和比较分析中国省域自主创新能力,先建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再应用理想解法对2010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类比较分析,并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差异原因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省级区域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地域差异化明显,总体而言,东部地区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最强,其次是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较弱。  相似文献   

14.
浅析科研管理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技术的发展既需要科研创新又需要科研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科研创新的重要保证,科研管理创新势在必行。科研管理创新应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服务意识,促进成果转化,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专家学者应参与和主导科研决策,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创新科研评价体系;重视科学研究开放与合作的新规律。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及其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创新意识,是推动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动力.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区域创新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创新能力的各影响因素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累计概率分布对原始数据进行正态标准化,借助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两种统计方法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各地区的科技创新投入的不均衡,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以及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论沈阳经济区创新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阳经济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物,区域创新体系作为区域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已成为区域发展壮大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这里从战略角度深入探讨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资源条件,提出沈阳经济区创新体系构建的战略步骤,系统阐述了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推进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科技管理现实需求与学科发展,在分析教育部学科分类代码、国家学科分类标准、国家自科以及国家社科分类代码的基础上,提出了科技管理工程学的概念,并将其置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之下,研究内容包括:国家及区域科技管理;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管理;产业科技管理;企业科技管理工程;科学计量学;科技评价与科技统计;科技决策与优化;科技系统工程。科技管理工程学的研究对象以区域、产业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管理为主,兼顾企业层面的科技决策与优化研究,强调管理科学与工程的方法和技术在科技管理领域的应用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有赖于大学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目前,大学科技体制不畅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大学科技体制与之相适应。本文就建立有效的科技体制,增强大学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地发挥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尝试通过构建低碳科技创新体系来落实低碳示范园区建设。强调创新体系是为了实现低碳示范园区作为区域中心、重要枢纽、示范样板、内生源泉、科普阵地的目标。创新体系包括产学研相结合的开发系统、以孵化器为核心的公共平台系统、政府主导的低碳政策法规系统、以低碳技术服务为支撑的保障系统、以生态文明为旗帜的社会文化系统,通过人、财、物、信、策等措施确保其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