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气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给方言英译也带了难题。为了促进方言英译和传播,本文以汤若杰(Thompson, Roger R)的《寻乌调查》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借助NVivo质性研究软件,探析其中客家方言“子”尾名词英译信息对等与缺失。为了实现“子”尾名词英译的信息对等,译者应首先分析汉语“子”尾的功能,才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其蕴含的信息,进一步实现语义和文化信息对等。研究发现,《寻乌调查》英译本中关于“子”尾词的英译绝大多数实现了信息对等,让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之间能够最大程度地接收到相同的信息;少部分由于译者汤若杰未能很好地理解到“子”尾功能,导致译文信息存在部分的缺失。  相似文献   

2.
“化境论”是钱钟书先生于1964年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是译学界的重要理论之一。目前译者将关注重点放在现代汉语和英语翻译之间,对文言文和英语之间的翻译研究有所忽略。该文主要通过三篇常见的文言文分析文中的翻译实例,对照同一文章的两个不同译本,探究其中的“化境”现象,以及实现“化境”所运用的翻译策略。得出“化境论”与文言文英译的适配度,并且进一步挖掘“化境”的潜在价值,为文言文英译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3.
潘涓涓 《现代英语》2023,(11):81-84
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在我国文化遗产形象的对外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福建土楼蕴含丰富的中国建筑历史、社会文化特色,土楼文献英译对土楼的国际形象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以译者“适应性选择”为原则,结合实例对土楼文献英译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一些土楼文献英译给出建设性译本,以期助力土楼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4.
新疆外宣英译刚刚起步,相对于渐已成熟的中国外宣英译大系统来说,它还是弱小的,处于边缘的子系统。新疆的多元文化,地缘政治和丰富的资源说明了新疆对外宣传在我国对外交流中的重要性。做好新疆外宣英译是我们宣传新疆,让世界朋友了解新疆的有效途径,也是译者在做新疆英译时必须铭记之事。新疆外宣英译文本的特点复杂而有特色,给译者挑战,也给译者创造空间。笔者结合对多元系统理论的初步解读,谈谈对新疆英译的浅显看法,希望有更多译者关注新疆英译。  相似文献   

5.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以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样本,探讨中国政治文献英译中的"多维转换",主要分析译者如何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对文本做出适应性地选择与转换,以期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6.
从后结构主义看许渊冲的“创译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后结构主义批评是翻译研究的重要方法,它消解了翻译领域的逻格斯中心主义,提出了创译的新思维。许渊冲在中国古诗英译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创译论”,为诗歌韵体翻译打下了理论基础,同时又确立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这正印证了解构思潮的创译思维。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译论以其深远的哲学和美学基础在译界占有一席之地,许多影响深远的翻译思想与西方翻译家不谋而合。然而,就其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关注方面而言,中国传统译论则稍为逊色。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突破对等理论的限制,强调翻译的目的,使译者与译文的地位凸显,对中国的传统译论既一脉相承,更有超越之处。将傅雷的“神似”说及钱钟书的“化境”论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进行比较,探究译者地位的提升和主体性发挥的重要性,进而探讨译者由“媒婆”向“千面人”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诗不可译”是很多中国古典文学爱好者所坚持的观点。从翻译实践出发,坚信中诗英译是中国古诗在外语世界乃至整个世界文学中继续存活的方法。中诗英译无论是由外国译者还是中国译者来进行,都有各自的长处和无可避免的天然弱点,而在世界文学语境下,“合作翻译”是中诗英译的捷径。  相似文献   

9.
湘西苗族“巴代”文化是苗族历代人民的劳动成果与智慧结晶,对其英译研究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外宣。该文以生态翻译理论为视角,从文化、语言和交际三个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视角对“巴代”的英译进行分析。并提出“巴代”的英译可以通过译者适应与选择、多维转换等生态翻译学视角来实现。同时应避免生态失衡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作出描述和解释的新译学理论。翻译行为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文章将译者对翻译环境的适应与选择作为切入点,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比较杨宪益英译《红楼梦》和霍克斯英译《红楼梦》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维转换上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耿立 《英语广场》2021,(11):51-53
对于口译译员来说,从掌握语言和言语外知识到完成口译的每个阶段都不容易。掌握语言阶段属于口译的“译境”阶段,而对言语外知识的掌握是口译“意境”的基础。要实现从“译境”走到“意境”,译员必须发挥译者的主体意识,对信息或者言语外知识进行解读,让源语信息能够清楚明白地传达给目的语读者。“解读”是和“释义派”理论提倡的“释义”同样重要的口译环节,但是比“释义”更复杂、有效。“解读”是口译“译境”到“意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金菲 《考试周刊》2012,(54):32-33
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建忠提出了“善译”理论,努力矫正洋务翻译的弊端。“善译”说构建了我国近代重要译学理论的发展基础,促进了我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对当今的翻译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作者拟在总结后人对“善译”说研究的基础上.从译者主体性和过程论的角度对“善译”说作出新解。提出个人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3.
许渊冲先生在中国古诗词英译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均有颇高成就.在他提出的系统翻译理论中"意美"、"音美"、"形美"三美理论在译界影响深远,得到很多学者和译者的推崇,成为译文评判的重要标准.本文举例论证了许渊冲在中诗英译的过程中传达了原作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14.
“非遗”翻译具有理据性、系统性、实用性及服务性等特点,要求译者具备基本能力、文化素养、艺术审美素养、语言生态意识以及信息素养等五个方面的能力。在拉斯韦尔的5W线性传播模式的理论框架下,基于海派花丝镶嵌技艺的文本英译实践,构建了传统技艺类“非遗”翻译能力模型,是提高“非遗”的外译水平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5.
邓迎 《怀化师专学报》2009,(10):117-119
在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展开研究,阐述了作者“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纯语言”、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的挑战等诸多的翻译思想,详细地讨论了翻译的可译性和可译性限度以及解构主义翻译思想,指出它对传统翻译观的;中击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义素对比分析能够将单词词义拆分为不同的义素,有利于辨析近义词词义。其结果可运用到翻译中,帮助译者选择恰当的译词。通过对比分析英汉语中表示“费用”词语的义素,将词语分为表示“花费”和“支付”两种。之后分析表达“花费”词语的义素,得出cost指成本;expenditure表示公共支出;expense表示特定用途;分析表达“支付”词语,得出fee指专业服务;charge特指收费;rate指的是固定价格。最后利用结论对照翻译。义素分析可以帮助选择译文词语,为译者提供一种翻译词语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马建忠和胡适分别于1894年和1914年提出的“善译”翻译观为基础,探讨其理论意义。首先,对现今研究“善译”观的某些观点予以驳议;接着,对比马胡二人“善译”观中的主要思想,指出它是关于译者中心论的理论模式;最后,从中国传统哲学中追溯‘‘善译’’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8.
刘炳淑 《考试周刊》2012,(76):18-19
中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而典籍英译尤其重要。“文化转向”把翻译研究从语言层次的规定性转换到文化关照下的描述性研究。在典籍英译的实践过程中。译者能否做到文化保真,直接影响到中华传统文化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弘扬与传播。本文通过对汪榕培典籍英译著作的片段分析,探讨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下典籍英译者如何才能再现原文的文化内涵和风格。  相似文献   

19.
刘朵  姚琴 《海外英语》2024,(7):21-24
“忠”文化自产生已有三千余年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走出去,要充分发挥翻译在文化传播交流中桥梁作用。本研究拟通过概念整合理论,探究《红楼梦》霍克斯译本“忠”字英译过程,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的翻译策略及概念整合机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接受。  相似文献   

20.
口译任务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口译笔记。本文以Daniel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天津科技大学本科三年级英语专业口笔译方向的学生进行的实证研究,讨论了笔记的语言选择对英汉口译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英汉口译中,译者分别使用源语(英文)和目的语(中文)记笔记,口译任务完成情况存在着显著差异:采用源语(英文)记笔记对译者口译质量的影响是正面的,然而,采用目的语(中文)记笔记使译者口译质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