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廖顺珠 《科教文汇》2007,(8X):171-172
意象是中国古诗的重要元素,是中诗英译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Gutt从关联理论的角度阐释翻译,认为翻译是一种言语间的阐释行为,追求最佳关联原则,即译文必须确保读者花费适当的努力可以获得原文作者的隐含意义。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古诗意象翻译过程的本质,提出译者应比较原文与译文读者的语境差异,遵循最佳关联,选择合理的翻译策略,尽量保持意象意义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2.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需要传达最准确的意义,做到信、达、雅.兼容各家之长,灵活地加以运用,化解矛盾,寻求共识,以期达到最佳的忠实于原文的效果.在翻译时既要注意使译文忠实原文,还要注意译文的可读性.要深入理解原文的语言层面的含意和文化背景的意义,探求原文语句与译文语句的对应涵义.通过译者的内化和再创作,优化译文,灵活有效地处理翻译中各种矛盾.  相似文献   

3.
以关联理论为基础,说明了翻译是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的过程,具有认知的特性。只有当译者找到最佳关联时,一个特定的语境才算确定下来,从而为最佳译文创造良好的理解基础。因而,关联理论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以便更好的利用它来促进翻译学习与工作。  相似文献   

4.
黄英 《科教文汇》2012,(11):139-140
关联理论在新世纪取得了一系列的发展,在广告翻译领域也成为了重要的指导理论,它对广告翻译中的指导作用也逐渐被人们接受。关联理论可以在广告翻译中很好地体现原文的意义,让广告翻译的语境不仅能够体现最大关联而且会成为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5.
陈朝阳 《科教文汇》2008,(18):178-178
翻译的不可译性是翻译界讨论的焦点。翻译时,语义往往会有所流失,即原文中表达的意义在译文中保留得不完全,只能传达一部分。本文针对这种不可译性,从文化的角度结合理论基础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指出了文化的相互渗透会逐步缩小翻译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6.
"延异"作为德里达的一种解构策略和书写活动,它不仅涉及到语言翻译中的不可译性问题,同时也拆解了翻译中由来已久的"原文(作者)/译文(译者)"的二元划分模式,从而颠覆了把"忠实"作为翻译的首要标准这一传统观念.因此译文不管是在内容上或形式上忠实于原文,都是极难做到的.本文就是从"延异"的角度来解读翻译的忠实,指出翻译其实不必在所谓的原文和译文之间自设二元对立的界限和等级.  相似文献   

7.
张晓娟 《内江科技》2006,27(7):69-70
本文运用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来探讨翻译过程中的语境问题。要准确地翻译原文,就要找到原文与语境的关联,对可能有关联的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的推理,才能正确地理解原文。即是从作者以文字方式明示的信息中寻找最佳关联,另外,语境有助于译者正确理解原文作者的语用用意(pragmaticforce),从而正确理解作者意图。  相似文献   

8.
解构主义对文化意象翻译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构主义将译文置于与原文平等互补的地位,重视文化的差异性,强调译者的自主权和创造性。这些全新的理论对翻译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重点阐述解构主义理论给文化意象翻译实践活动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关联理论出发,探讨了关联理论框架指导下的对第19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英译汉部分《阿什登家族的发家史》一文的翻译。为达到翻译的最佳交际效果,笔者选择了适当的翻译方法,从而使此译文具有最佳关联性。  相似文献   

10.
王振  邢晓囡 《金秋科苑》2008,(8):264-265
现代翻译界认为翻译是一种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三元交际过程译者和读者特别是译者都要理解原作者在原文中表达出来的各种意义,而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包含明说(explicature)和暗含(implicature)两种意义,叫交际者不但要理解对方的明说还要理解言外之意,所以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翻译可以给目的语读者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而达到最佳关联,实现互明。  相似文献   

11.
王振  邢晓囡 《今日科苑》2008,(8):264-265
现代翻译界认为翻译是一种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三元交际过程译者和读者特别是译者都要理解原作者在原文中表达出来的各种意义,而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包含明说(explicature)和暗含(implicature)两种意义,叫交际者不但要理解对方的明说还要理解言外之意,所以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翻译可以给目的语读者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而达到最佳关联,实现互明。  相似文献   

12.
刘丽红  李文芳 《科教文汇》2009,(11):228-228
长篇小说《围城》中各种反语、警句、比喻的运用和漫画式的手法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使得一种睿智的幽默成立。本文试图运用关联理论,从对鲍小姐人物形象刻画的角度入手,来分析书中幽默话语的翻译。幽默话语的发出和接受是一种双向交流过程,即译文必须满足最广泛的接受者群对幽默的期待,而这只有从关联理论那里才能得到最佳的诠释和指导。  相似文献   

13.
意义引申是翻译中常用的翻译技巧,在正式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它通过延续或扩展原文的词义,调和原文和译文形式上的矛盾,使译文通顺流畅。意义引申的方式有多种,只有多练习,注意积累,才能熟练运用,培养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14.
石磊 《科教文汇》2008,(35):46-47
关联理论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兴起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自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于1986年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系统地提出以来,因其庞大的理论框架和极强的解释力,被广泛应用于其它研究领域。随后,Gutt于1991年在《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中,首次将关联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中,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打破了翻译界长期以来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支撑的尴尬局面。文章将基于中国古诗的特点,以关联翻译理论为指导,对古诗英译这一研究领域尝试性地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常呈霞 《科教文汇》2014,(26):121-122
在解构主义和阐释学的观照下,译者主体性成为当代翻译理论的重要命题.古诗作为一种文学表现形式,韵律美感强,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风格特点明显,在翻译中尤其可以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性。本文从“诗圣”杜甫的一篇著名五言律诗——《月夜》的6种译文文本入手,在意象再现与意境再造、人称视角的选取、韵律与形式的再创造等三个方面作分析比较,揭示了译者主体性在唐诗英译过程中的内涵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为了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或者类似的感受,在翻译的过程可对文化意象作适当的处理甚至将译出语中的文化意象转换成译入语读者熟悉的文化意象,但是,转换必须有正确的标准导向,否则,将违背翻译的基本原则,误导译文读者。  相似文献   

17.
对等翻译是指导翻译工作的重要的理论,如何根据不同风格的原文翻译出与原文内容、意境、韵味对等的译文是翻译工作的难点.文章从词汇,修辞,形式上赏析了李白的著名唐诗《望庐山瀑布》的二种译法,探讨译者如何成功地做到风格对等.  相似文献   

18.
朱林 《科教文汇》2007,(5S):181-182
“延异”作为德里达的一种解构策略和书写活动,它不仅涉及到语言翻译中的不可译性问题,同时也拆解了翻译中由来已久的“原文(作者)/译文(译者)”的二元划分模式,从而颠覆了把“忠实”作为翻译的首要标准这一传统观念。因此译文不管是在内容上或形式上忠实于原文,都是极难做到的。本文就是从“延异”的角度来解读翻译的忠实,指出翻译其实不必在所谓的原文和译文之间自设二元对立的界限和等级。  相似文献   

19.
电影视频的翻译涵盖了文化背景,重构了意象视角。其意向是迎合吸引目标语言地域观众的欣赏率。如何能使影视的译文在既定而有限的时间空间内传输于观众,这就要求修润整合意象文化。文化意象的不等值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鸿沟。用翻译中的直译法,观众会茫然若失,难以产生共鸣。本文尝试从语用学角度探讨重构、修润影视翻译中的文化意象。弥合影视文化译文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古诗的翻译是比较难的,如何翻译古诗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我们不仅要译出诗的表面意思,而且还要掌握作者的目的,写作背景以及古诗的神韵等等,在本文中,我主要从古诗翻译的达旨问题,翻译的意象与情趣这两方面来谈古诗的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