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运动性心理疲劳:性质、成因、诊断及控制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张力为  林岭  赵福兰 《体育科学》2006,26(11):49-56,74
疲劳及其控制是现代运动训练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对心理负荷与生理负荷、心理疲劳与心理耗竭之间的不同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运动性心理疲劳进行了界定。讨论了心理疲劳的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指出外源性的训练因素和管理因素是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最重要原因。讨论了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测量方法,指出,心理指标与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较低,多维的、长期的和个人化的监测会更加有效。最后给出了控制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建议,包括变换训练及休息方式、提供社会支持、设置短期目标、悦纳自我和营养补充。  相似文献   

2.
在2008年残奥会前3个月开始对国家残奥射击队的13名参赛队员进行心理科技服务, 通过与教练和运动员的访谈,以及训练状态量表和心境状态量表测量,分析、诊断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结果显示残奥射击运动员在赛前保持了比较好的身心状态,但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疲劳和心理耗竭现象;有4名队员的心境状态出现紧张、抑郁、情绪不高等症状.运用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法结合集体心理讲座来帮助运动员建立良好的比赛心理定向,特别是对有问题的运动员实施了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措施,并帮助运动员完善心理参赛计划和预发事件对策库.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在运动训练情境下,青少年排球教练员不同层次的领导行为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影响,以及训练比赛满意感变量在其中的中介效应。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23名现役少体校排球运动员进行整群抽样调查,利用AMOS19.0对SEM进行验证。结果与结论 1)5个不同维度教练员领导行为与运动员心理疲劳、训练比赛满意感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2)教练员领导行为不仅可以负向推测运动员心理疲劳,也可以正向预测训练比赛满意感;训练比赛满意感有效负向预测运动员心理疲劳。3)训练比赛满意感在教练员不同领导行为与运动员心理疲劳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技能类项目运动员心理疲劳的评价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尝试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建立技能类项目运动员心理疲劳的评价标准:第1步,选取技能类项目运动员381人,进行了心理疲劳和训练比赛满意感的测量.多元回归结果表明,心理疲劳可以解释训练比赛满意感总方差的35.30%.同时,根据优势分析的结果,使用标准分评价心理疲劳,并结合教练员、运动员的意见,参照前人的分类,将研究参与者分为无心理疲劳,轻度心理疲劳和严重心理疲劳3组.第2步,另取技能类项目运动员192名,以训练比赛满意感、运动动机以及自尊为效标,对上一步所建立的评价标准进行检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程度心理疲劳组在各个效标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建立的标准可用来评价技能类项目运动员的心理疲劳.  相似文献   

5.
选取18名省队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进行为期八周的心理训练,探索心理训练手段对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训练效果的影响.研究采用运动心理疲劳、运动焦虑以及心境改善程度作为心理训练效果的评价指标.实验结果表明心理训练后,运动员心理疲劳程度降低,成就感明显提高,运动员的心境状态较训练前更加稳定,疲劳、紧张、TMD、愤怒和抑郁的消极症状显著降低,所有运动员的状态自信心都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造成运动损伤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运动队的运动损伤因素进行调查,发现运动员的应激反应、个性特点、运动损伤史、心理活动、环境等心理和社会等因素也是引起损伤的重要因素,提示在运动训练中应注重运动员对这些因素的反应以及开展对这些因素影响的适应和调控训练.  相似文献   

7.
运动中疲劳与心理耗竭若干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蔡理  季浏 《体育学刊》2005,12(3):54-56
运动中的疲劳和心理耗竭是复杂的应激反应过程.运动疲劳的研究经历了由生理学取向向生理心理社会学取向的过程,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环境因素、行为因素和动机因素等.对认知-情意模式、训练压力反应模式等几种理论进行了描述,对运动与心理耗竭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吕游 《冰雪运动》2013,(4):60-64
心理耗竭对短道速滑运动员的训练、比赛和运动成绩及运动生涯具有严重的负面作用。明确心理耗竭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短道速滑运动员的影响,对于制定防范措施干预短道速滑运动员心理耗竭的产生具有非常实用的价值。训练手段的多元化,培养良好的情感体验,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等,是遏制短道速滑运动员心理耗竭的有效手段,更是保证短道速滑运动员在比赛中正常或超常发挥的前提,具有重要的训练意义和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9.
篮球运动员对队友信任的测量及与相关变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任是球类集体项目运动队中人员合作的基础,是运动队管理的基石,对于运动队运动训练过程的顺利进行以及最终比赛成绩的获得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沿着信任的前因变量-信任-信任结果变量的逻辑顺序,研究篮球项目运动员对队友信任测量量表、信任前因对信任的预测作用以及信任与运动队绩效的关系.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将所获数据主要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多元线性回归、典型相关等统计方法进行处理.结果表明,篮球项目运动员对队友信任量表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用于此项目运动员对队友信任状况的测量.运动队目标明确性、成员之间沟通有效性对运动员信任队友程度的形成具有不同程度的预测作用.运动员对队友的信任与运动队绩效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其中运动队成员合作行为以及全队平均每场得失分比和全队平均助攻次数对运动员信任队友程度的影响要大于信任对对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毽球运动员心理疲劳是毽球运动中极其重要的课题,文章主要从心理耗竭对运动员的影响方面入手,得出心理疲劳是长期伴随运动员的、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渐进发展的可预测现象,它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点,这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早期诊断预防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赛艇运动员训练满意感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诸葛伟民 《体育科学》2006,26(11):57-61
基于行为科学、管理心理学中有关工作满意感的研究理论与成果,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我国120名赛艇运动员的训练满意感现状及影响训练满意感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赛艇运动员训练满意感总体水平一般(M=3.086),影响我国赛艇运动员训练满意感水平的主要因素为:教练员因素、报酬福利待遇、组织承诺、退役保障等4个。运动员个人特征变量中,专项训练年限、运动等级、是否主力队员3个变量对运动员的训练满意感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当今武术运动的迅速发展对武术运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运动员起评分和动作技术水平接近的情况下,心理因素被认为是高水平武术比赛夺取胜利的关键因素。文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了运动员比赛失常现象,突出了心理训练因素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从而为运动员提供一些解决赛前的心理困难和情绪障碍的方法,以提高运动员的临场心理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13.
路艳梅 《体育科技》2010,31(3):54-56
运动训练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竞技运动水平的发展。而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是影响运动训练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分析影响广西女子举重运动员训练积极性的各种因素,从教练员和运动员两个不同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出提高运动员训练积极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残疾人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早期诊断,对心理疲劳的预防和干预、提高运动成绩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行为观察法等,通过了解残疾人运动员眼中的心理疲劳,进一步发掘不同群体心理疲劳的特性,并归纳中国独特的体育文化背景对残疾人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影响、表现形式及干预措施。结果发现,其特点有别于正常运动员群体,心理疲劳对于残疾运动员表现为长期伴随、阶段性、多因素影响和可预见。建议加强心理训练、培养兴趣爱好,注重对他们进行人性化的关怀。  相似文献   

15.
黄劲松  张束 《体育科学》2007,27(12):42-46
以满意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运动员管理体制的特点,以北京市的专业运动员为例研究了我国运动员的满意度。结果发现,由于运动员管理体制的差异,国外已开发的运动员满意度量表并不完全适合于测量中国运动员,影响我国运动员满意度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状况、队伍合作、训练状况、训练及辅助条件、教练因素、收入与福利、保障条件、比赛状态和退役保障。对我国运动员满意度影响较大且运动员评价较高的因素有教练因素、个体状况和比赛状态,对运动员影响较大且评价较低的因素是退役保证。  相似文献   

16.
射击作为技心能为主的项目,在基本技术动作过硬的基础上,十分要求心理状态的稳定性,尤其是在新规则的实施后,更短的竞赛时间,特别是决赛阶段,可以说不允许队员有丝毫的精力分散。但是,作为"单兵作战"的运动项目,因赛程长、弹数多、发与发(或组与组)之间存在时间间隔,总会因为运动员的认知和情绪的变化波及后续比赛行为进而影响成绩的发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射击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训练被提上了日程。主要从有关射击运动员核心心理技能,即注意力控制训练出发,并始终贯穿心理咨询工作,探讨心理技能训练对射击运动员的作用与影响,结果显示通过一定的心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射击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的水平越来越高,比赛也越来越激烈,运动员之间的差距微乎其微,要想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就要求运动员具备很强的综合实力。但是作为青少年业余训练来说,由于受训练时间、训练场地、教练员业务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日常训练计划中运动员的技战术训练、实战能力训练等方面的内容占据了绝大多数训练计划,而有关心理训练方面的计划较少甚至于就没安排在训练计划中。结果出现了运动员平时的训练水平较高,在比赛时却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心理出现了变化导致技战术发挥不充分,从而比赛成绩就会不尽人意。尤其是在青少年业余训练中,有关心理训练方面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结合在实际工作中对青少年心理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青少年业余训练中心理训练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研究、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根据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训练产生疲劳的特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恢复手段,包括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生理和心理疲劳的恢复手段。以期为完善竞技健美操的训练、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以及增进运动员的身心健康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武术运动员在竞赛中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运动竞赛的成败,因而针对竞赛中的心理状态的训练更显得尤为重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根据赛场上运动员经常出现的一些不良心理状态的表现,提出三种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心理训练方法,以期使运动员克服不良心理状态的影响,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从而使武术心理训练体系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20.
随着武术散打技术和战术的发展,散打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也在不断提高,在各种比赛中,赛前心理训练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武术散打运动是人体直接接触的对抗性项目,就是在攻击和防守的训练过程中来锻炼运动员的身体和意志。实践证明,运动技术的不断提高,运动水平相互接近,相互间争夺的更加激烈,被称为第二技术的心理训练已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运动员的运动生命和参赛的胜负,心理训练已成为提高运动员成绩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摆在教练工作中的重要的任务。因此,教练员应提高重视,加强比赛前的心理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