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拳种是构成武术大厦的基石,是武术技理与文化的完整承载单元,武术文化传承应以拳种为单位切入。"拳因人兴亦因人亡",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是拳种传承的关键。基于当前拳种传承"僵死"与"活态"的背离、拳理提升的滞后及传承人的老弱与后继乏人的严酷现实,研究着意从武术普及与推广、拳种传人及拳种生存"场域"三方面展开。研究认为:武术普及与推广必须强调拳种意识;拳种传人培养应从民间师承、专门武术机构及普通学校三方面铺开;应关注于拳种生存之"惯习"、"地域"与"时域"三域的维护与调适。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民间武术在我国的发展不尽如人意,很多拳种也渐渐消失,甚至随着民间拳师年龄的逐渐增长,后继无人成为民间武术发展中很大的困扰,本文运用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对左家拳的起源、发展、内容以及传承现状等进行调查,发现左家拳已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习者甚众,但左家拳的传承和发展的意识不够,体系也尚未建立。本文旨在为未来民间武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也让左家拳今后有更好的保护与发展,并可以在非遗保护下更加源远流长,弘扬世界。  相似文献   

3.
以武穴岳家拳为个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荆楚民俗体育传承特性、传承危机及保护现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武穴岳家拳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武术价值、健身价值。制约发展的因素:生产生活方式现代化;现代竞技体育冲击;传承人青黄不接;理论研究偏窄等。建议:建立体育非遗资源库;加强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参与度;把握时代机遇,注重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体育与科学》2019,(5):76-83
为梳理齐鲁民间武术文化记忆、断裂的历史逻辑与现象逻辑,以齐鲁地域村寨变迁、异地安置两类特有的文化事相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资料、历史钩沉、文化叙事和纵向研究的方法,对不同时期村寨变迁与异地安置中齐鲁民间武术文化记忆、断裂事相进行梳理,提出现代语境下齐鲁民间武术文化救赎的具体措施,旨在形成对齐鲁民间武术文化的整理与保护。研究认为,村寨变迁中的齐鲁民间武术实现了自发、自觉到现代变异的演变程式;齐鲁地域主要发生了五次大规模的异地安置运动,民间武术传承空间的异地转换,加速了自我消亡与文化断裂;齐鲁民间武术文化救赎需要从重构现代文化语境和立体记忆,做好民间武术口述档案、传承人档案和实体档案遗产的搜集与整理;组织民间武术盛会,重塑文化自信,发展民间武术表演业,形成与乡村旅游业的联动开发几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正发生着转型,而民间武术传承人作为传承中国武术的重要载体及文化内核也将在文化转型的背景下面临着更多的难题。因此,从当代文化转型背景下去探讨和保护武术传承人就显得至关重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术传承人在当代文化转型背景下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定位缺失、资金匮乏、文化空巢、孤芳自赏等,是制约武术传承人传习和延续中国武术文化的关键,只有解决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才是对武术传承人真实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武当》2010,(4)
好消息DVD《中华武藏》隆重推出国家武当武术传承人、武当太乙五行拳传人86岁赵剑英世纪珍藏版系列DVD(9碟)。一、武当养生功法;二、武当健身益气法;三、武当太乙五行拳2碟;四、武当三丰太极剑;五、武当八仙剑。价290元。武当太乙五行拳双碟70元。  相似文献   

7.
杜怀津 《武当》2015,(1):31
日前,合肥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向社会公布,"韩氏阴阳双合拳"作为唯一的武术传统项目入录,传承人为合肥市著名武术老师韩荣春先生。韩荣春先生自幼习练家传阴阳双合拳,后师从合肥著名武术名家余化龙(余文烈),精通各种拳术及兵器,多次参加国内国际武术太极拳比赛,荣获众多奖牌,曾被授予"安徽省十佳拳师"、"安徽省荣誉武术师"和"一级武术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8.
《武当》2012,(6):64
好消息DVD《中华武藏》隆重推出国家武当武术传承人、武当太乙五行拳传人86岁赵剑英世纪珍藏版系列DVD(9碟)。一、武当养生功法;二、武当健身益气法;三、武当太乙五行拳2碟;四、武当三丰太极剑;五、武当八仙剑。价290元。武当太  相似文献   

9.
武术传承的文化空间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文中所指的武术是指“民间传统武术”,“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概念。“武术传承的文化空间”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少林功夫等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武术项目;二是民间传统武术的师徒传承制度与“身传心授”方式等体制。保护武术文化空间的关键是整体传承武术与保护武术传承人。  相似文献   

10.
金安  汪城 《武当》2013,(4):4
为响应党的十八大文化强国号召,弘扬中华武术精神,2012年12月15日,由中国·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纯阳拳传播中心、中国武当武术协会武汉市分会举办的首届武当纯阳拳联谊会,在武汉市武昌江滩举行。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纯阳拳代表性传承人、武当武术协会武汉市分会会长、武当纯阳拳掌门人汪兆辉老师,和来自安徽省纯阳拳传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熊门拳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全面系统地分析熊门拳的保护与传承;并通过将熊门拳与同处荆楚文化背景下的武当武术、岳家拳等进行对比研究来探寻荆楚特色拳种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寻求保护荆楚特色拳种的继承与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2.
传统武术流失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多方面原因,传统武术保护与发展呈现出严峻局面,流失已成为传统武术当代发展最大的弊病,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文章在梳理传统武术流失现状的基础上,从文化学、社会学等角度思考了传统武术流失的原因。研究认为:传统武术的流失主要有文化内涵的流失、武术习练者的流失、传承人的流失、武术拳械和门派流派的流失、传统武术史料、书籍的流失。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西域教门"为线索,研究我国回族武术产生、表征和发展的基本过程。研究证实:回族是通过古丝绸之路输入并经过改造的一个外来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崇尚《古兰经》,其宗教文化与武术技艺相互融通;回族武术源于明代,与元末以朱元璋为首的农民起义有着密切关系,最具代表性的查拳始创于山东冠县人沙亮,这是目前有据可查的查拳大师;吴钟是另一位杰出的回族武术名师,他是八极拳在沧州地区的第一位传人;民间俗称的"昆仑派"存在有其合理性;在回族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有查拳、华拳、腿拳、洪拳、炮拳、弹腿和摔跤,回族武术最终形成了"把式加跤"的特色。博爱、共享文化思想奠定了教门回族武术的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14.
陈华平  孙胜  涂娇 《武当》2011,(4):25-26
一袭白衣,满头银发,仙风道骨之身;静若处子,动如脱兔,一代武术之魂。这便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武术代表性传承人、武当太乙五行拳第十八代掌门人、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理事  相似文献   

15.
民间传统武术保护中国家与传承人的双向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而民间传统武术则无疑是我国最大宗面临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对民间传统武术的保护工作显得至关重要.然而,我们在对其进行保护的过程中,没有将两者作为一个相互体来审视,造成国家政策和基层群众实施上的"断链".探讨在保护我国民间传统武术的进程中,国家和民间武术传承人双方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研究表明,只有在国家和民间传承人的双重扶持下,才能够将民间传统武术的保护工作完成得更好,让民间传统武术真正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活态文化.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重庆大足梅丝拳代表性传承人、习练者、历史事件的参与者进行全面走访调研,探究地方非遗拳种传承与发展的实然困境,提出未来武术非遗现代化传承与发展的应然路径,旨在推进梅丝拳传承与推广。  相似文献   

17.
《精武》2009,(11)
2009年10月6日下午,广东省武术协会洪拳总会成立筹备大会在广州市红楼路8号举行,来自湛江、茂名、韶关、深圳、珠海、肇庆、江门、中山、佛山、广州等地的岭南洪拳传承人和爱好者济济一堂。在祥和、热烈的气氛中,广东省武术协会领导卢建成先生在大会上发表讲  相似文献   

18.
查拳是流传全国影响很大的拳种,也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优秀拳种之一。其起源至今说法不一,虽然迄今为止还没有确凿的史料来佐证查拳的起源,可是查拳在明末清初时期,广泛盛传于山东省鲁西南和其他地区,并且已形成了李式、张式、杨式查拳三大流派,李式查拳是以李恩聚为代表。挖掘、整理、研究李式查拳,对我国明、清军旅武术、民间武术的发展演...  相似文献   

19.
翁信辉  文木 《体育科学研究》2007,11(2):28-31,34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法、访谈法,调查了英塘村蔡厝“青阳蔡氏族谱”和访谈了各流派的主要代表人,在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成果及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会资料的基础上,就拳名及其内容实质、源流的各种说法用比较法、反证法、归纳法及体育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作了深入研究。结论:(1)五祖拳并非五种拳术的总称;五祖拳不是由五个和尚所传;五祖拳并非等同于过去的太祖拳;蔡玉明先生是五祖拳的创始人,而不只是“一代宗师”;(2)五祖拳学术上的命名可根据师承的不同,区分为“五祖××拳”,并根据历史习惯冠于“南少林”二个字,以示属于福建南派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20.
郑颖颖 《精武》2012,(21):77-77,79
温州地方武术的特色就是温州南拳,它正一步步被世人所淡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西方城镇文化、休闲体育、竞技体育给农村生活带来了较大冲击,对在农村群众中开展民间武术文化开发与保护的研究温州南拳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与学术界不够重视,对温州南拳文化价值缺乏科学评估,保护观念滞后,缺少专业人士正面引导和相应保护资金,对温州本土武术文化的生存状况、消失状况认识不清,因此,农村空间是民间传统武术主要扎根的地方,温州南拳逐渐被挤出村民的生活领域,原因是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温州南拳的生存空间正在缩小,许多民间武术文化特性也正在流失。而相关部门在教育、文化、体育等方面对民间武术教育,活动开展也不重视,人才的培养体系、民间武术文化教育的缺乏、传承渠道不畅等,导致许多民间武术拳种远离了农村学校教育,对新生代农村学生来说本土民间武术文化越来越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