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国际社会对残疾人福利的“Normalizadon(平常化)”和“对自我决定的尊重”新理念的出现,如何通过法律帮助残疾人实现平等的权利成为紧迫的问题。本文旨在论述如何保障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等智力及精神正常的残疾人(本文称为行为障碍残疾人)正常地行使其权利。行为障碍残疾人功能补偿制度做为监护制度中的灵活化,是在尊重残疾人自由的基础上,以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补偿功能为目的,使行为障碍残疾人通过外部制度的补偿能够平等地行使权利。  相似文献   

2.
劳动就业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残疾人虽然是弱势群体,但同样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赋予的平等就业和选择就业、取得劳动报酬和收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等权利.残疾人就业问题,是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社会生活、不断改善残疾人状况、成为“社会人”和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本文在对具有台州特色的残疾人就业模式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当前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及个人就业模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如何完善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救助也是维护社会公平,保证社会成员平等享有社会发展成果的有力保障。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设备快速普及和发展,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联系不断紧密。残疾人社会救助事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残疾人社会救助还存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划分标准不科学,残疾人医疗救助力度不足,社会组织参与缺乏等问题。当前在政府推广"互联网+"的背景下,残疾人社会救助事业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更好为残疾人服务。  相似文献   

4.
傅王倩  肖非 《绥化学院学报》2014,34(10):117-121
残疾观对残疾的定义、残疾人应获得的资源以及残疾人的自我认同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深刻影响了残疾人的生活及社会对他们的态度和反应。随着20世纪80年代残疾人运动的开展,社会模式残疾观受到相关专业人员的广泛关注,并使得学术界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文章阐述了社会模式残疾观的缘起及核心观点,对该模式下的残疾观进行解读和反思,以期为残疾观的研究提供一点思考,促进更多学者对残疾观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残疾人教育是对视力、听力、言语、智力、肢体有残疾的人实施的教育。我国有8000多万残疾人,他们要想获得平等的机会,平等参与社会建设和生活,共享社会文明成果,首先必须接受适当的教育。受教育是每个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在“特别程序”中明确规定了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使得我国司法机关在处理精神病人肇事问题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体现了我国法律对精神病人权益的保护.但这些具体的法律条文在社会实践中真正运用和落实,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强制医疗适用对象范围,实现社会防卫价值;完善强制医疗程序设置,加强权利保护;成立精神病人强制医疗专项基金,实现精神病人重返社会.  相似文献   

7.
欧盟社会救助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盟社会救助政策历经了三个阶段,即从消除物质贫困到强调受助者的“权利”,再到反社会排斥。为了有效量化社会排斥,欧盟建立了衡量社会排斥的新指标体系,实施国内行动计划,促进社会融合。欧盟社会救助政策的转变对完善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生参与”是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伴随着研究者对内涵认知的不断深化,参与的内涵从学习时间的投入扩大到学生所处生态圈各项活动的参与。研究者从个人视角和社会视角两个立场出发,研究的价值追求历经20世纪30年代以来研究“学生参与”以促进学生学业成就提高,到20世纪60、70年代的参与以彰显学生权力,再到80年代以来的参与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对已有研究进行述评之后,提出后续研究的空间:扩充参与研究的理论基础,展现参与的主体学生与客体的互动过程,倾听作为主体的学生的声音。  相似文献   

9.
相对于健全人群而言,残疾人群是相对的弱势群体,他们可能遭遇许多个人或家庭力量无法克服的困难或难以化解的风险,而要有效缓解这些困难或风险,需要得到来自国家或社会的救助与服务,使之制度化、体系化并不断优化。然而,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的缺陷导致该体系的减贫效果和激励效能受到质疑,如何优化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提升其体系效能,倡导就业导向的制度设计,鼓励社会支持,更好地形成体系合力,保障残疾人群的应有权益等,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推进。文章针对俄罗斯的残疾人社会一体化政策与法律的发展与现状进行分析,希望进而找出对我国的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有何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办好特殊教育,对于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权利、增加残疾人家庭福祉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带着深厚的感情,履职尽责,特教特办,认真实施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让残疾孩子与其他所有人一样,同在蓝天下,共同接受良好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复健法》和《美国残疾人法》有限度地禁止基于残疾的职业歧视。美国法律所承认的残疾既包括狭义上的生理、心理缺陷,亦涵盖了部分疾病及想象中的残疾。但两法的保护对象限于能够独立完成或在雇主提供合理迁就之后能够独立完成工作主要职责的残疾求职者或雇员。雇主除承担不得歧视残疾求职者或雇员的消极义务之外,亦同时负有视残疾求职者或员工实际需要,在合理范围内向其提供迁就措施的积极义务。美国在残疾人职业权利保障领域的实践也为我国重构残疾人的法律定义、发挥残联在维护残疾人平等职业权利方面的潜力、明确用人单位合理迁就义务等方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例。  相似文献   

12.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说到底是人的解放和发展。发展权同生存权一道,是最基本的人权,而且是最有决定意义的人权。自有人类,就有残疾人,残疾人也有人的尊严和权利。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实现全体人民富裕幸福为建设的根本目的,为使残疾人作为社会平等的人而享受一切权利创造了根本前提,提供了根本保障。江泽民同志指出:“残疾人问题是一个人权问题”,“残疾人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①发展我国残疾人事业,就是要使残疾人的权利得到更好的实现,使他们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参与社会生活和国家建设,共享社会物质文化的…  相似文献   

13.
根据医学统计,在人类尚无法根本控制残疾的今天,总有10%的人摆脱不了残疾的恶运。作为专门面向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在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使残疾人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残疾儿童事业,特别是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关心残疾儿童的权利,重视发展特殊教育事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一、蓬勃发展的中国特殊教育。 作为体现现代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的特殊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曲折发展的百年风雨历程。在本世纪初,中国特殊教育几乎还是空白,到194…  相似文献   

14.
残疾人各项权益的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残疾人的各项权利之中,政治参与权利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本文从理论根据和现实状况上对残疾人的政治参与权利进行了初步阐述,并进一步提出了完善我国残疾人政治参与权利平等保护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用观念史的方法来考察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社会思潮的演进,可以粗略地概括为一个主体觉醒和个人权利意识增长的过程。80年代,从独立思考到人生现问题的重新合法化,从“选择”概念的流传到“价值”成为日常话语,从“人学热”到主体性哲学的兴起,不断转移的热点其核心的观念就是“主体性”。90年代思潮涌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是个体觉醒的进程仍在继续,其特点是主体追求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利益上来,实现了经济动机的合法化,“自主“、“竞争”、“成功”等观念突出,进而把“权利”和“公正”问题提上了日程。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与当代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体的远程教育服务“三农”在对象和宗旨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开展为“三农”服务的现代远程教育需要从这场教育运动中获得借鉴,应该坚持全面、终身教育的理念,强调农民与知识分子的人格平等,注重调查、试验以及教育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7.
《青海教育》2008,(1):93-93
美国家长对学校教育管理的参与经历了从参与学校教育到参与学校管理、从消极被动参与到积极主动参与、从一元管理主体到多元管理主体、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局外人”向“局内人”角色演变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前,家长参与侧重于学校的教学业务性活动,8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基础教育的深刻变化,家长参与逐步深入到学校的决策层面,其角色由“局外人”转为“局内人”。  相似文献   

18.
美国《残疾人教育法》与残疾人高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凤鸣 《比较教育研究》2006,27(10):70-72,81
本文通过解读1990年的美国《残疾人教育法》及其1997年修正案,研究其如何有助于消除高等教育领域对残疾人的歧视、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利;进而探讨该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即残疾丝毫不能损害个人参与和贡献于社会的权利;仅仅置身于全纳的高等教育环境中不能消除残疾人受歧视和教育"边缘化"的现象;要改变人们的观念,保护和提高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需要全社会和我们的政府一道进行艰巨的改革,勇敢地面对挑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国家权力与灾民权利"、"市场利益与灾民权利""、公民社会利益与灾民权利"以及"灾民义务与灾民权利"四对法律关系出发,通过对"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社会救助供给体系的检视,分析灾害救助现行模式及体制的弊端,并通过对以上四元主体的角色定位,倡导构建国家导向,市场化运作、公民社会积极作为、灾民广泛参与的社会救助供给体系,保证灾害救助的优质高效。  相似文献   

20.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残疾人就业是维护残疾人劳动权益、改善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生活状况、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基础。随着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残疾大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残疾大学生就业困难、就业稳定性差、就业层次较低没有根本性转变。在形势下,高校应本着"以人为本"、教育公平就业公平的理念,积极探索和实践适合残疾大学生就业的工作理论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