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新 《图书情报工作》2014,58(6):105-112
以Web of Science和JCR为数据来源,借助于h-index、五年期影响因子(IF5)和某一期刊的h-index所涵盖的所有论文的被引频次密度中位数hTci-median 3个指标,通过对物理、生命医学基础、财经和社会科学领域在JCR2010年引证报告中IF5排名前50的期刊的统计分析,确认它们在各自学科期刊中的核心地位,提出对个刊进行三段式评估的途径。此外,用大量的数据深入揭示h-index和IF5及新指标hTci-median在期刊评价中的内涵和属性区别,表明hTci-median成为一个新的期刊评价指标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5个学科的SCI期刊和论文为研究对象,取不同底数的对数对每一学科论文被引频次进行转换,计算各期刊对数矫正影响因子(IFlog),以各期刊IFlog除以所在学科所有期刊IFlog平均值,进行学科标准化处理,创建学科标准化影响因子(cnIFlog),探讨cnIFlog在学术期刊跨学科评价中的优越性。研究结果显示,5个学科期刊的IFlog均呈正态分布,且无论同一学科还是不同学科期刊的IFlog1.5、IFln、IFlog5、IFlog10之间均呈100%正相关(r=1.000,P=0.000)。与影响因子(IF2018)、平均影响因子百分位(average impact factor percentile,aJIFP)、期刊PR8指数(journal index of eight percentile rank classes,JIPR8)、IFlog和相对影响因子(relative IF2018,rIF2018)等指标相比,cnIFlog1.5(category normalization for IFlog1.5)在5个学科期刊中变异程度最小、与aJIFP和JIPR8的相关度最高,具有理想的区分度和稳定性。无论同一学科还是跨学科期刊评价,cnIFlog1.5均是理想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针对P指数不能反映评价对象引文分布的P缺陷,在P指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引文分布的指数计算方法。[方法/过程]引入发文-引文分布曲线和学术矩阵表征期刊的引文分布,利用期刊评价的非参数统计方法,通过将引文数据进行分区划分,基于P核和P尾内有引用的论文,采用期刊的平均引文率代表零引用论文的影响,重新定义P指数的计算方法,提出Pnew指数。为避免学科差异对期刊评价的影响,以仅属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电子电气工程类目下有5年影响因子的53种期刊为研究对象,分别统计期刊的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H指数、P指数、Pnew指数等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及差异性分析,以验证Pnew指数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结果/结论]结果表明,Pnew指数与H指数、P指数等多个关键指标的相关性较好。与P指数相比,Pnew指数既延续了其高灵敏度与高区分度的特点,又对P指数相差无几但引用分布大不相同的期刊有更好的显示度和辨识度,而且能够矫正引文分布对P指数评价的偏差。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SCI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比较SCI和CST-PCD收录论文的变化趋势。2000年SCI收录期刊刊出我国科技论文3万1 040篇,其后逐年上升,到2009年增加到12万6 249篇,增加了306.73%,较同期CSTPCD收录期刊刊出的我国论文增加百分比(190.20%)高出116.53百分点。10年来,SCI期刊收录的中国论文的几何平均增长速度为16.86%,CSTPCD的几何平均增长速度为11.24%;发表在SCI期刊上的中国论文影响因子≤2的论文数平均为72.21%,≤3平均为85.42%。10年来,我国在SCI收录期刊发表的中国论文数量逐年上升,增加幅度明显高于CSTPCD,但其影响力有限。要区别对待SCI期刊,控制在影响因子≤3的SCI期刊上发表论文,鼓励在>5的SCI期刊上发表论文。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SCI收录眼科学期刊影响因子预测方法及近2年误差值,并对期刊发表的Anide、Review与影响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本研究结果提示,国内科技工作者向SCI期刊投稿时可提前预测期刊影响因子,进而提高投稿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而国内SCI收录期刊若想提高影响因子可尽量多发表Artice,适当时候出版周期也要灵活掌握。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2010年被SCI收录的文献类型为ARTICLE和REVIEW的数据为基础,利用JCR提供的国际期刊文献计量指标,从发表论文期刊的国别、影响因子和我国国际论文的学科分布等视角分析研究了我国国际论文的发表态势,同时从国际期刊发表我国国际论文的发文量与影响因子的关系的角度研究了我国国际论文对国际期刊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2000—2009年国内12所较有影响的中医药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和论文被引情况的分析,了解国内中医药院校的科研方向、科研实力和科技影响力。方法:从发文数量、学科分布、发表期刊和被引情况4方面对12所中医药高等院校近10年在SCI收录期刊发表的论文进行分析。结果:发文数量以上海中医药大学为最高,中药学论文最多,并以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论文最多。2006年以后各院校发文呈快速增长趋势。发文期刊多为中国出版的SCI收录期刊,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为3.04。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较少。1篇发表在Lancet上,影响因子最高,为30.758。结论:国内中医药院校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虽呈上升态势,但明显比西医院校低。应加大中医药院校优势学科的培育力度,加强研究生和教师外语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了解SCI的特点、定位、投稿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2009年SCI收录浙江省论文情况的统计分析,揭示浙江省的科技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为规划浙江省科研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Web of Knowledge为数据来源,统计2009年SCI收录浙江省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的地区分布、文献类型、机构和单位分布以及主要期刊分布、发文期刊影响因子等及其排序。结果:浙江省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的期刊影响因子较低,发表在影响因子10以上期刊论文数量少。科研能力最强的是高等院校,其次是依托于各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结论:2009年SCI收录浙江论文数量较往年有所增长,但发表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较低,同时存在各地区、各机构科研水平发展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9.
郑民  丁佐奇 《出版与印刷》2019,(1):38-40, 41
论文的使用次数能否作为表征期刊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一直未能形成定论。文章利用WoS的论文使用次数和JCR的影响因子这两个指标,分析中国SCI期刊及不同学科SCI期刊的使用次数和影响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论文使用次数对期刊影响力的表征意义。发现论文使用次数和影响因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具体学科内相关性更优。说明使用次数可作为论文影响力早期评价的客观指标,提示我们要注重评价指标对期刊质量的引导作用,充分利用期刊的即时评价指标,及时做好宣传推介并调整组稿策略。  相似文献   

10.
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中国3个药学相关学科发文量居前10位的SCI期刊进行研究,对我国与其他10个国家的发文期刊进行横向比较,同时纵向比较我国2011年和2006年发文期刊影响因子的差别.结果显示,2011年和2006年相比,中国药理学/药学和分析化学两个学科发文期刊的校正影响因子分别有19%和18%的涨幅,中国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学科发文期刊的影响因子有12%的降幅;和其他10个国家相比,2011年中国3个学科的排名均优于2006年;我国分析化学学科发文期刊的校正影响因子值和欧美国家差距较小,药理学/药学学科其次,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学科的差距最大.  相似文献   

11.
学科平均影响因子的新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检索ISI JCR数据库收录的2005、2006和2007年包括生物、地理、历史、机械等学科在内10个学科的数据及分析各个学科的期刊影响因子序列,发现各学科的期刊影响因子序列分布极不均衡、数据分布呈现明显的单极化以及传统的两种学科期刊平均影响因子的计算算法存在结果“虚高”的现象,提出一种科学反映学科期刊整体水平的新算法--学科期刊影响因子中位数。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分位数回归的期刊影响因子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平均引文数、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海外论文比、基金论文比、期刊时效性对影响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外论文比与影响因子无关;高影响因子和低影响因子期刊,平均引文数与期刊影响因子无关;高影响因子期刊,基金论文比与影响因子无关。认为影响因子影响因素分析有助于期刊评价指标选取,对于不同水平期刊的评价,评价方法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3.
科技论文的评价标准对学科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对科技论文的评价应是一个系统工程。文章介绍了科技论文的评价思路和方法,科技论文的评价应先重"质",然后是"量",以同行评议为基础,注重科学计量学指标的发展;论述了期刊评价与论文评价质的区别,期刊影响力不代表论文影响力,期刊的影响因子不能作为具体论文的评判标准。同时,客观看待引文评价,如SCI收录标准、被引频次以及近10年的提出的科学计量学中的各种指数。  相似文献   

14.
以儿科、外科、内科、放射、口腔5个学科发文最多的10位专家为研究对象,对这些高产作者在中文期刊和SCI期刊发表论文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数据显示:1)2000—2012年,本研究的目标作者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低于万方数据库,国内科学领域主要的学术交流平台仍是中文期刊。2)目标作者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我国的中文期刊发表的论文,在2006年进入平台期,随后呈下降趋势。2012年,5个学科SCI论文与中文期刊论文篇数基本相等。3)目标作者的SCI论文的被引频次中37.96%为国内作者引用。4)与中国科技论文外流整体情况比较,医学优秀论文外流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1999-2007年SCI和SSCI按学科影响因子排名前50的期刊共735种的实证研究,发现被引次数、是否英文与之正相关,而载文量、自引次数、自引比例、半衰期与之负相关,且不同学科的期刊影响因子差异很大.这反映了影响因子在度量期刊重要程度上的局限性,同时,当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成果进行评价时,不能只是机械地依据影响因子,而是应该综合考虑影响因子和被引用半衰期,体现学科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教育部、科技部2020年发布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对意见推广后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并提出改进思路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本文从评价对象、评价方法、评价目的、评价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对规范使用SCI论文评价的适用范围与存在问题进行探讨。[结果/结论]研究发现,规范使用SCI存在少部分SCI期刊质量不高、SCI论文只适用于微观评价、代表作“代表性”不够、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难以兼顾、评价管理有待改进等等问题。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以高水平SCI期刊作为评价依据;强化黑名单制度;宏观评价要发挥SCI论文的主导作用;鼓励采用一些文献计量指标进行评价;微观评价建议兼顾代表作与SCI论文数量;一般高校对研究生毕业论文应该有所要求。最后指出,SCI论文的规范应用需要深化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解决SCI论文的评价问题需要循序渐进;要重视SCI论文的科研符号功能。  相似文献   

17.
秦娟  王琳 《青年记者》2012,(20):92-93
根据2011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发表SCI论文14.84万篇,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6.21次,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仍较薄弱.2010年SCI发布数据显示,中国被收录期刊138种,仅占总数的1.7%,远落后于美国(2697种),其平均影响因子0.904,平均总被引用898次,远低于国际总体平均值2.014和4294次.  相似文献   

18.
基于LDA的科研成果SCI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SCI进入中国后,我国许多科研机构、大学管理部门把SCI作为我国科研绩效评价工具。针对SCI评价的局限性,从模式识别理论视角,应用线性判别分析(LDA)理论重新客观全面地评价了SCI收录情况,建立科研成果SCI评价模型。该模型将不同学科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论文被引用次数进行修正,并从这两个维度综合评价科研成果,对传统SCI评价方法进行探索和改进。  相似文献   

19.
苏金燕 《图书情报知识》2020,(3):128-136,F0003
[目的/意义]针对同行评议与影响因子在期刊评价中的争议,对两种期刊评价方法得出评价结果的关系进行分析,客观认识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和差异性,以便更好地设计评价指标,开展评价工作。[研究设计/方法]以人文社会科学33个学科共计1,291种期刊为统计样本,采用调查问卷形式由专家对这些期刊进行同行评议,然后对同行评议与期刊即年影响因子、影响因子和五年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做比较分析,并对学科、期刊载文量、创刊时间长短等因素对两者相关性影响进行分析。[结论/发现]同行评议和影响因子两种方法对期刊进行评价时,两者得到的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社会科学领域的一致性高于人文科学领域;同行评议结果与即年影响因子、影响因子和五年影响因子的一致性依次递增;同行评议专家更愿意给载文量少的期刊打高分,但载文量和期刊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不大。[创新/价值]使用4,500多份专家调查问卷,以定量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同行评议与期刊影响因子两者在期刊评价中评价结果的一致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利用图书馆学科优势正确认识和利用SCI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如何利用图书馆学科优势,介绍了SCI论文及其影响因子,并就如何提高撰写SCI论文的命中率;如何分析评价SCI论文提出了作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