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模仿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然而战略模仿确是贻害无穷,战略模仿最大的陷阱是导致原有核心竞争力的丧失以致夹在中间泥潭深陷,唯有创新和培育动态核心能力才是企业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吉利汽车从模仿到自主的创新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盛亚  蒋瑶 《科研管理》2010,31(1):86-92
摘要:寻找企业创新路径、识别企业如何从模仿创新走向自主创新,对培育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十分有益。本文以扎根理论方法为主导工具,对浙江吉利汽车通过人才培养、人才引进、R&D投入和组织学习能力提升,实现企业自主创新的过程进行了详尽研究,得出了吉利汽车不同发展阶段从模仿到自主的创新路径,这种独特的创新路径对其他致力于培育自主创新的企业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知识的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管理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分析技术核心能力的内涵、特征,及其与知识的相互关系,阐释了知识转化对技术核心能力形成的作用。认为技术核心能力管理的关键在于对知识的有效应用、管理与创新,并从宏观角度构建技术核心能力管理模式,培育高效的学习机制,通过知识创新达到提升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基于314家中国企业的样本数据,对市场导向、创新与核心能力及企业绩效的关系构建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以中国东中西三个地区的314家企业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市场导向并不直接影响核心能力和企业绩效,市场导向必须通过创新才能提高核心能力,进而提升绩效。双元创新也不直接提升企业绩效,而必须经过培育核心能力过程才能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企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核心能力的培育,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技术核心能力的形成是其能够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前提。通过研究海尔集团热水器和洗衣机二大产业线,分析归纳其技术核心能力形成途径。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核心能力形成途径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主要包括技术引进后消化吸收、模仿创新,建立研发合作关系,整合外界技术资源,兼并、收购其他企业获取技术,自主创新,内外项目组合技术沉淀等途径。借此希望能为我国制造业企业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6.
我国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与提高:战略、路径与案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加入WTO,培育和提高核心能力是我国企业增强国际竞争能力、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长期的根本性战略和途径。本文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对我国企业核心能力培育和提高的战略、路径和相关案例进行了研究。从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角度,重点分析了我国企业培育和提高核心能力的四个路径,即:组织学习、内部研发和合作创新、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购并整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管理。  相似文献   

7.
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能力分析与培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祥建  徐晋 《情报科学》2004,22(6):653-656
企业核心能力在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知识系统,其形成过程就是知识的创新、交流、累积和转化的过程。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能力具有“硬性”和“软性”两种特征,并表现为核心市场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和核心管理能力三个层次。企业可以通过实施知识管理、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与积累等方式来培育符合自身特点的核心能力,以取得持续竞争优势和超常规跳跃式发展。  相似文献   

8.
企业核心能力的比较知识优势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提出了核心能力的比较知识优势观,并给出了核心能力的识别方法及培育方法。企业核心能力的本质是优于竞争对手的、难以模仿的知识体系,它体现为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比较知识优势;判断企业是否拥有核心能力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拥有能够支撑其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企业培育核心能力的实质就是创造出优于竞争对手的知识体系,为此需要注意五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基于知识产权战略的工业企业核心能力培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知识产权是企业核心能力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实质上看,知识产权及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核心能力培育的外在表现,核心能力培育是知识产权及知识产权战略的目的与归宿。当前,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战略已成为我国企业核心能力培育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据此,从核心技术能力,核心市场能力和核心组织适应能力这三个方面,介绍知识产权战略在其培育过程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在动态复杂的环境下,传统资源观的静态分析方法和核心能力的刚性问题论在解释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管理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动态能力理论则从过程、位势和路径的维度深入分析了动态环境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我国高科技企业在面临急剧变动的企业外部环境下,要着重培育内外部资源的整合能力、学习和吸收能力、重构与转型能力,确保在动态环境下的生存、发展和持续创新。  相似文献   

11.
核心能力是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的基石,本文基于综合优势理论思想,运用解释性案例和专利计量嵌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历程的回顾,揭示基于主导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能力形成机理。研究表明,伴随产业主导优势经历碎片化网络、单一辐轴网络到多中心小世界网络的动态演化,产业核心能力依次从小生境产品模仿创新能力、产品系列化自主开发能力到全面拓展的产业协同创新能力,二者共同进化,并且与产业综合优势同步发展,在创新驱动力、需求拉动力和政策引导力三重动力作用下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优势特色不断升级和核心能力的持续积累。本研究旨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能力培育和基于核心能力的综合优势战略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加强集成创新,是实现自主创新的新思路,也是企业适应知识经济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回顾和总结集成创新提出与理论内涵以及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理论描述的基础上,分析了集成创新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互动关系,并给出了集成创新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互动关系模型,最后,指出了基于集成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途径。  相似文献   

13.
温珂  林则夫 《科研管理》2005,26(6):13-17
本文从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发展的关系切入,基于核心能力理论提出了区域核心能力的概念框架,并用这一框架对海淀区区域核心能力的构建及发展进行了案例研究。经过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我们认为,区域创新发展的关键是以产业集聚发展为核心的区域核心能力的形成。由于这一过程不是一个完全自发的市场行为,所以,政府的制度供给在其中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基于企业长期核心能力视角,从研发实体层面研究组织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及机理。通过对中国东阿阿胶和日本山九株式会社的双案例研究,发现组织核心能力包括能力支点和能力外围两个层次,这使得组织内部往往同时存在多种创新模式;而组织对不同创新模式的选择正是其核心能力间动态转化的外围表现:封闭式创新、开放式创新分别在能力支点、能力外围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更进一步,开放式创新的深度创新、广度创新模式分别适应于较高进入门槛的"专有能力外围"和低进入门槛的"群聚能力外围"。相比于现有的侧重于组织战略和决策分析的创新理论,该基于核心能力层次的创新框架能从较微观层面打开创新模式选择"黑箱",更深入的解释组织的创新行为。  相似文献   

15.
企业集成创新:概念、方法与流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挑战,以及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集成创新已经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集成创新在于创新的持续融合,通过并行的方法,在横向、纵向乃至把企业和产品生命周期各个组成部分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能力、创新实践、创新流程和竞争力集成起来,充分利用团队协作,形成开放、交互的创新系统和持续的核心竞争力。集成创新具有持续性、集成性、系统性和结构化的特征,能够为企业提供长期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6.
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知识管理和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丽丽 《情报科学》2005,23(9):1429-1431
本文首先通过数字揭示了我国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缺乏核心竞争力,然后阐述了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和创新三者的关系,指出知识管理和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笔者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最终目标,着重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两大模块剖析了企业的知识管理和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7.
概述了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学习型组织理论与管理创新理念的关系,指出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可有效地描述管理活动的二重性,学习可降低管理创新的风险,管理创新的持续性可物化到核心能力之中;探讨了学习型组织理论对高校科技创新管理的启示,认为高校科技创新组织的理想形态是学习型组织,可以塑造成学习型组织,核心竞争力是高校科技创新组织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组织学习、组织创新与企业核心能力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企业为调查对象,对组织学习、组织创新和企业核心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学习对企业核心能力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同时存在,组织创新在二者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代吉林  李新春  张书军 《软科学》2006,20(4):112-116
以集群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集群企业学习导向与绩效的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实证表明,集群企业学习导向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绩效,同时还通过提高模仿创新能力来提升企业竞争力。这不仅为集群企业如何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推进了国内集群企业创新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