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玉巍 《冰雪运动》2011,33(5):51-56
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步入社会、融入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必备素质,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现代冰雪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冰雪体育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促进大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个性的完善。冰雪体育教育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有:整合冰雪体育课程开发资源,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组织冰雪体育教学,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创新冰雪体育课程文化,激发大学生的生命活力;融入就业理念,实现冰雪体育教育的双向建构。冰雪体育教育贯穿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对于大学生认识自我、学会合作、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步入社会、融入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必备素质,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现代冰雪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冰雪体育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促进大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个性的完善。冰雪体育教育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有:整合冰雪体育课程开发资源,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组织冰雪体育教学,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创新冰雪体育课程文化,激发大学生的生命活力;融入就业理念,实现冰雪体育教育的双向建构。冰雪体育教育贯穿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对于大学生认识自我、学会合作、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运用教育学和社会心理学原理,分析民族传统体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机制。结果表明: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社会性、竞争性、规范性、约束性等特点,可对个体的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人际适应性与心理弹性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从而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4.
体育教育对学生的心理、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体育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都相对滞后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为了研究和分析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黑龙江省部分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存在很多问题,此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采用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5.
初探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贵州体育科技》2006,(3):43-44,47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一项互动性很强,通过师生间、同学间频繁、直接的生存生活交流,来促进个人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针对目前大学生心理现状,研究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防治作用。提倡通过自我学习和体能锻炼,增强大学生的心理保健能力,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刘军 《体育科技》2012,(4):108-111
随机抽取了两所学校126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阶段变化模型为理论框架,运用干预手段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锻炼行为习惯的干预。对实验前后所测得数据运用北师大邹泓教授提供的《社会适应问卷》量表进行差异性检验。从自我肯定、自我烦扰、亲社会倾向、人际疏离、行事效率、违规行为、积极应对、退缩挫败等8个维度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的锻炼现状和行为习惯因素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旨在揭示高校通过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干预,促进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为提升大学生健康的整体改善服务。  相似文献   

7.
主要研究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自我控制力的特点,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自我控制力提供有益的帮助。对543名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心理测量,结果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自我控制能力不存在着性别差异,男生总体水平高于女生;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自我控制能力存在年级差异,总体水平依次是大三、大四、大一、大二;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自我控制能力不存在生源差异,总体水平依次是农村、镇郊、城市。  相似文献   

8.
梁健  徐世军  杨裴  曾聪 《体育科技》2022,(3):119-122+125
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一项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协同,涉及多个因素的系统性工程。要与时俱进跟上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步伐,充分整合利用教学资源,构建科学的素质拓展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界定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概念和范畴,从能力结构视角对广西在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能力结构存在的短板,对广西高校素质拓展课程开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设计相应的素质拓展课程内容,通过科学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培养大学生的各项能力,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9.
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体育教育的角度阐述了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认为体育活动能够改善大学生的机体健康状况、培养合理积极的自我认知、调节情绪状态、谐调人际关系、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消除疲劳、改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治疗心理疾病等,对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情商是反映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是衡量人在非智力活动中的重要指标。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情商培养。因此,在高校体育工作中,应充分利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等培养大学生情商,注重对大学生健康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以大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认知能力、健康提升能力等为目标的教育实践,是发展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此,本文以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与培养为研究对象,以体育教学为载体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对轮滑教学中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高校轮滑教学中,女大学生占有重要的比例,女大学生产生的心理障碍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对轮滑教学中女大学生心理障碍成因的分析,认为女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主要有:轮滑基础差;身体素质差;动作危险、难度大;教师水平低;男女混班等。教师可以通过增强女大学生身体素质;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区别对待;对学生加强保护和帮助;帮助树立自信心;提高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等手段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太原市小学体育教师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实施以来,太原市小学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太原市小学体育教育提供相应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谈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和目前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从EQ及内涵入手,分析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情商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提出体育是EQ培养的必选路径,建议利用体育课培养大学生自我了解能力、自我激励能力、情绪的自控能力、耐挫折能力。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汉市4所高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分析表明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大学生个人兴趣、生活习惯及遗传因素等个体主观指标,经济状况、教育、锻炼经历等对学生体质健康也具有较大影响。提出变革人才评价标准、加强健康知识教育、培养正确的生活方式、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汉市4所高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分析表明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大学生个人兴趣、生活习惯及遗传因素等个体主观指标,经济状况、教育、锻炼经历等对学生体质健康也具有较大影响。提出变革人才评价标准、加强健康知识教育、培养正确的生活方式、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湖北体育科技》2018,(5):457-459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以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为理论支撑,着眼于社会对于大学生素养的需求,以当今大学生所具备的个性特征和适应能力为基本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认为,中国武术具备阳刚至烈、阴柔圆润、顿悟之道等多重特征;影响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因素主要源自于家庭因素、班级班风和学校教师性别配比等三个方面;当代大学生应从环境和困境两方面来提升适应能力;应以武术教育为基本手段寓教于学,强化武术文化与国学修养、培养习惯和意志品质,达到健全当代大学生个性和提升适应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辽宁部分高职院校女大学生体育意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表明:辽宁省高职院校女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的原因主要受我国现行的体育教育制度、办学条件、经济环境、社会对人才需要及自身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大部分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健美的价值认同较高;绝大多数女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具有心理调节作用。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教育,培养积极的体育意识及持久的体育兴趣和体育锻炼习惯,对实现提高高职院校女大学生体育教育的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研究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郑日昌教授编制的《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随机抽取1 04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跟踪测评,对实验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t检验和x2检验。结果表明:实验前后大学生SCL—90的各因子分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分均呈显著差异,且高校体育课程对大学男女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存在差异。结论:高校体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