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青海省东部浅山农业区春季干旱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取青海省东部浅山农业区10个站1989~2006年的春季干土层厚度,以及互助、贵德2个站土壤相对湿度等定位监测资料,分析干旱发生的概率、地段降水量与土壤水分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青海省东部浅山地区春季干旱发生概率随时间变化有低~高~低和高~低两种类型;作物播种越早,受干旱威胁越大;大部分地区不同深度的土壤相对湿度和干土层与旬降水量的相关性显著,可以直接建立降水与土壤相对湿度、降水与干土层厚度的预报模型,进行土壤干旱的预报,根据预报结果,结合青海省干旱灾害的等级标准,确定农业干旱发生的等级。对于无法建立干旱模型的地区,通过分析最小有效降水量,可以确定降水量对土壤水分的贡献。预报方法在2009年的春季农业干旱预报中进行了应用。  相似文献   

2.
在阐述土壤水资源的概念、特点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华北地区土壤水分含量状况及土壤水资源数量,并对土壤水资源研究在农业节水中的意义及土壤水资源高效利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张洪业 《资源科学》1999,21(6):29-33
在阐述土壤水资源的概念、特点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华北地区土壤水分含量状况及土壤水资源数量,并对土壤水资源研究在农业节水中的意义及土壤水资源高效利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析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的数据准确性和掌握自动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更好地为作物生长及农业生产、田间管理提供依据,对大通县2017年4月~9月期间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与人工平行对比观测的土壤重量含水率资料,进行差值对比和概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人工观测的数据与自动站取得的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两种数据在近地面层波动变化均相对较大;0~10cm土层两组数据的平均差值最小,20~30cm土层两组数据的平均差值最大;自动站监测数据和人工观测数据离散程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递减规律;各深度土层自动站数据与人工观测数据均呈现正相关,在40~50 cm土层两种数据相关性最好;20~30 cm土层两种数据相关系性最差;由于工作原理、测量时间地点和人为操作及仪器安装等原因造成自动观测和人公测数据的差异,本文认为DZN3型自动站观测的资料基本能代替人工观测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王石  李素霞  赵红梅 《今日科苑》2009,(11):120-120
我国南方红壤地区存在严重的季节性干旱,研究干旱程度并确定土壤-作物系统干旱阈值对干旱评价和土壤水分管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众多作物受旱研究中,基于土壤分层水分变化研究的较少。针对此问题,在红壤上进行了遮雨条件下花生干旱试验,设持续干旱4~25d共7个处理。每日监测各个土层基质势,收获后测量生物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土壤干旱到一定程度后,花生与土壤干旱均存在阈值反应,干旱超过12d后,生物量明显下降;土层0-30cm水分变化可以代表测简土层O-60cm的水分变化,同时该土层的水势在干旱12d的时候降至最低,与产量阈值反应存在对应关系。结果说明,通过监测或模拟恰当土层的水分动态变化可以反映土壤的干旱程度和作物的受旱状况。这一结果为土壤和作物干旱评价和田间灌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旱作区采用随机确定测点的方法,对典型农田防护林减低风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消耗的状况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林带背风面20H(H为林带高度m)范围内,平均风速为旷野风速的67.4%,比旷野风速减低32.6%;0-10cm土壤含水量比旷野土壤含水量提高9.4%。建设、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是防止旱、风、雹、霜等灾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三高一优"持续农业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呼和浩特地区2011年土壤水分监测结果表明:初春土壤墒情较好;5月下旬~8月上旬呼和浩特大部地区持续干旱;8月中旬至10月土壤墒情得到阶段性改善;封冻前土壤墒情较好,监测结果为呼和浩特地区农业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呼和浩特地区2011年土壤水分监测结果表明:初春土壤墒情较好;5月下旬~8月上旬呼和浩特大部地区持续干旱;8月中旬至10月土壤墒情得到阶段性改善;封冻前土壤墒情较好,监测结果为呼和浩特地区农业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蒋腾  张文贤 《西藏科技》2013,(11):10-13,4
土壤水是四水(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土壤水)之间相互转化的纽带。土壤水的运动与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过程密切相关。研究土壤水分运动将有助于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更能促进水与水土环境之间的平衡。文章概述了土壤水分及其运动基本方程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土壤水分及其运动基本方程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1954—1955年,我跟随庄巧生院士在河北省衡水县小辛集农业生产合作社蹲点,从事土壤水分与耕作保墒研究,当时该地区都是旱作农业,地下水位只有1—2米,尚未开采利用。到六七十年代,逐步发展灌溉农业,实现了井网化。33年后,1998年我跟随李鹏总理考察黄淮海农业时,衡水地下水深度已  相似文献   

11.
滦平试区薄土坡耕地土壤水分特征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洪清 《资源科学》1996,18(6):56-60
本文据滦平试区薄土坡耕地径流小区1993-1994年作物生长期间土壤水分的实验观测,对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水平变化以及不同水文年对土壤水分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对土壤水分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并对土壤水分的保护和利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合成孔径雷达土壤水分反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俐  王荻  王鹏新  黄健熙  朱德海 《资源科学》2015,37(10):1929-1940
土壤水分作为地表水存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陆地和大气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成为水文、气象、农业和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由于其数据的极化特征、后向散射强度及相位特性对土壤水分的敏感性而成为高空间分辨率土壤水分监测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首先对可用于土壤水分反演的SAR传感器进行总结;然后,分别对裸露地表和植被覆盖地表的微波散射模型进行介绍;在讨论影响土壤水分监测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主要影响因素的校正方法,并探讨当前合成孔径雷达反演土壤水分的主要方法;最后总结土壤水分反演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根据土壤含水量和粒度测定,对青海湖北侧沙柳河镇附近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水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湖北侧土壤含水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在0.6m深度以下土壤含水量严重不足;该区土壤水库蓄水性非常特殊,上部蓄水量多,下部蓄水量少。该区土壤厚度小,土壤水库容量小,蓄水能力小,干旱年易于发生草原退化。沙柳河镇土壤水集中分布在土壤的上部,初步认为这是该区土层冻结期较长和低温导致蒸发作用较弱决定的,这对该区根系较浅的草原植被的生长发育是非常有利的。在近年降水增多条件下,该区土壤水分能够满足草原植被的生长。该区不适于发展乔灌木植被,适合发展根系短、耗水较少的草原植被。  相似文献   

14.
黑土土壤水分光谱响应特征与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揭示土壤水分对土壤反射率的影响机理,并为其他土壤参数遥感监测提供理论支持,以吉林省德惠市黑土野外、室内高光谱反射率为研究对象,运用光谱分析方法与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土壤水分光谱特征,建立土壤水分光谱模型,得出以下结论:土壤光谱反射率在400-2500 nm范围内主要有5个吸收谷,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土壤光谱吸收谷的面积增大;而秸秆光谱反射率在土壤前2个吸收谷附近没有明显的吸收特征;未翻耕土壤由于秸秆残茬的影响,第二吸收谷左右两部分面积比例增大,这一特征可用于判别土壤是否翻种;土壤表层0-5cm含水量与反射光谱数据的相关性强于5-10cm;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光谱反射率之间是指数或线性关系;土壤含水量高光谱模型稳定性较好、精度较高,可以用于土壤含水量的速测。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水分胁迫的夏玉米光合生产力变化进行了系统观测和实验 ,研究表明 :①可将土壤持水量的 4 0 6 89%~ 5 5 79%和 79 99%作为叶片缺水及最适的外部形态指标 ;②干旱可以使株高低 2 2 5 6 %左右 ,而短时间内水分一直维持在田间持水量水平 ,对玉米的株高影响并不大 ;③比叶重随土壤湿度增加而增大 ,到田间持水量的 79 9%时达到最大值 ,随着湿度的进一步增加 ,比叶重反而略微变小 ;④叶片含水量与土壤湿度成正相关 ,吸收辐射率则受叶片湿度与厚度的影响 ,当土壤湿度达到持水量的 79 99%时 ,叶片吸收辐射率可达到 80 %左右。在此研究基础上 ,给出了包含浓度、辐射强度、温度及土壤水分因子的夏玉米叶片生产力计算公式 ,为进一步准确推算水分胁迫对区域生产力的可能影响 ,为当地政府开发农业气候资源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6.
仇化民 《资源科学》1995,17(4):46-51
在年降水量450-600mm的黄土高原旱作区,耕作土壤持水性好,渗透性强,具有显著的水分吐纳和调节功能,2m土层内可容纳550-600mm的水分,雨季降水是土壤水分补给的主要源泉,土壤蓄水量的高峰期和低谷期落后于降水的高峰和干旱少雨期。蓄水量低谷期出现在6月中旬,元月上旬前后是蓄水最稳定时期。  相似文献   

17.
戴云山黄山松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空间变异特征与格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苏松锦  刘金福  陈文伟  旷开金  唐蓉  洪伟 《资源科学》2014,36(11):2423-2430
土壤水分是植被格局形成和演变的关键因子,其空间异质性研究有助于理解高海拔植物幼苗更新对环境的响应机制。为此,采用地统计与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戴云山自然保护区陈板岭头1hm2黄山松林样地上100个10m×10m土壤水分实测数据的空间变异特征与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变异系数在12.26%~43.79%之间,均为中等变异;最佳半方差函数理论模型均为高斯模型;由随机性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占总变异的比例依次为0.15%、0.03%、0.18%和0;有效变程分别为19.40m、17.32m、17.32m和14.90m。4个指标各向异性明显,空间自相关范围总体均随空间距离增大而呈减弱趋势。分形维数:毛管孔隙度(1.793)土壤含水量(1.669)土壤容重(1.406)非毛管孔隙度(1.348),与半方差函数曲线所反映的规律相一致。从空间分布特征看,各指标均表现为带状和斑块状镶嵌分布。土壤含水量在东南方向、西边中部和北向中部都有高值区,而西南-东北向较低。毛管孔隙度与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相似,土壤容重和非毛管孔隙的空间分布与土壤含水量呈互补趋势。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各指标的空间变异和格局与研究区地形、植被覆盖以及微生境干扰有关。土壤含水量对黄山松幼苗更新有制约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黄山松林土壤水分取样设计和更新苗格局-过程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针对近年来城市绿化中存在的一些盲目跟风、不讲适地适树等问题,提出应根据城市道路的立地条件(养分条件、土壤湿度、土壤温度、质地)及大气环境(温度、水分、光照等)等因子,选择适宜的绿化树种,以达到绿化城市、减少浪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在探讨潜在蒸散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计算出孟津县农田潜在蒸散量和土壤含水量;并根据笔者实测的土壤含水量资料,得出土壤含水量桑斯威特算值的修订公式,进而求得孟津县土壤含水量、农田实际蒸散量、降水亏缺量,归纳出孟津县土壤水分循环特征和剖面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20.
旱地土壤水分盈亏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董庆超 《资源科学》2000,22(6):51-53
在探讨潜在蒸散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计算出孟津县农田潜在蒸散量和土壤含水量;并根据笔者实测的土壤含水量资料,得出土壤含水量桑斯威特算值的修订公式,进而求得孟津县土壤含水量、农田实际蒸散量、降水亏缺量,归纳出孟津县土壤水分循环特征和剖面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