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我国体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便是朝鲜族传统体育,朝鲜族传统体育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有着其鲜明的民族特征,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呼唤,朝鲜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也逐渐被重视起来,本文主要是分析朝鲜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探究如何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朝鲜族传统体育,构建更加完善的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模式,不仅将其展现在大众的事业当中,也促进朝鲜族传统体育的繁荣。  相似文献   

2.
女性体育在朝鲜族传统体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反映了朝鲜族女性在社会角色上的变迁历程,还影射了朝鲜族传统体育的特点与功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逻辑分析等方法,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梳理了朝鲜族女性参与传统体育的历史,以及当代社会中朝鲜族女性传统体育的参与度等。为朝鲜族女性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和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3.
朝鲜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因其民族性蕴涵着浓厚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民族特征。文章通过对朝鲜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及其现状这一体育文化现象进行解剖分析,研究了朝鲜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起源和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体现的价值,旨在探讨朝鲜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现状,以促进其在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走访调查法等方法,以丽江地区东巴舞为研究对象,调查了东巴舞的开展现状,对制约东巴舞发展的各项因素进行探讨,并给出了传承、保护东巴舞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蒙古拳是蒙古族特有的拳种,以滑步为核心步法,在河南镇平王氏家族传承。蒙古拳在蒙古族地区是否有传承?文章通过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蒙古族最集中地区内蒙古科尔沁地区进行研究,对蒙古族拳在蒙古族地区绝迹的原因进行归析。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我国朝鲜族跳板项目的兴起。主要结论:参与者仅限于女性的跳板活动,在朝鲜族传统体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朝鲜族女性对跳板活动的参与情况中,可以看出朝鲜族女性社会角色的变化;对朝鲜族跳板进行研究,不但折射朝鲜族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历程,还反映出了朝鲜族体育项目发展的特点,对研究我国朝鲜族体育活动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全民健身理念下,挖掘忻州挑椅舞的体育文化价值是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途径.文章结合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等方法,对忻州挑椅舞的起源、表演形式、体育文化价值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忻州挑椅舞是一项集音乐、技艺性、表演于一体的民间舞蹈项目,它源于古代兵戎文化,依附于敬神祈福、节庆民俗活动,具有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强健身心、推动体育旅游发展、丰富全民健身活动等价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对芦笙舞在广西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与传承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所调查的广西学生和教师对芦笙舞的了解程度与兴趣倾向总体较好,芦笙舞在体育教学中的发展空间比较大;芦笙舞的学校体育引入有利于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发展和校本课程的研发,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提升;在碎片化背景下为拯救民族文化流失,通过对芦笙舞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与传承研究.能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与思路。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有关传统武术传承方面的论文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关于传统武术传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武术传承的整体性保护、传承人保护、传承方式、传承内容、传承特点、传承的困境与对策以及原生态保护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分析畲族盘瓠祭祀舞的起源和发展入手,对畲族盘瓠祭祀舞多元文化特征及社会功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对弘扬我国民族精神的传承以及体育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陕北秧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近年来得到国家、省、市等部门的重视。但是也存在专项保护法规缺失,宣传力度不够,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等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梳理陕北秧歌的历史沿革与其发展演变的进程及规律和保护传承现状,有助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保护工作及致力于陕北秧歌传承人的培养、更能反映中国社会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2.
以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等为主要研究方法,以上海手狮舞为例对城市化发展背景下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当前的上海手狮舞发展中存在着传承人队伍不稳定;手狮技艺面临失传;手狮舞本土边缘化;改编过度等问题。并提出以下对策:发展本土传人,保障传承队伍的稳定性;重视手狮编扎技艺的传承;发挥手狮舞的健身功能;适度创新,确保手狮舞的原真性;加强对外传播等。  相似文献   

13.
广西苗族芦笙舞是广西苗族同胞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娱神、娱人的舞蹈形式。其产生与发展与广西苗族人民的生产劳动、生活环境、宗教信仰、民族精神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以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在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对广西苗族芦笙舞保护与教育传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使广西苗族芦笙舞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一种有形表现形式。通过文献资料、田野实证等研究方法分析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特征及其现状,并提出传承发展少数民族传统舞蹈的路径,必将促进民族舞蹈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重要的内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学界关于体育非遗的研究,多是武术、养生气功、传统游戏竞技方面的,对传统舞蹈类体育非遗的关注不够,从模式视角审视传统舞蹈类体育非遗传承实践和传承问题的研究更是少有。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等,对摆手舞传承实践进行历时梳理和现时调查,提炼摆手舞的传承模式,分析传承模式变迁的表征及动因,从中归纳摆手舞的变迁机制,总结摆手舞的传承经验,审视摆手舞的传承问题,对整个传统舞蹈类体育非遗的未来传承提出建议。认为摆手舞传承实践中的9种传承样态可以提炼为民间主体主导传承、政府主导传承、社会组织主导传承3种传承模式,这些传承模式及其要素在相关文化生态因子的作用下处于永恒的变迁状态;各传承主导方对摆手舞的动态认同及传承模式的多样化是摆手舞传承至今的根本保证,摆手舞的传承问题正是由于各传承要素未能对文化生态因子的变化做出及时调适的结果,这要求摆手舞各传承要素不仅要适应文化生态变化,也要走向有机协同。未来,传统舞蹈类体育非遗应回归传承者的生产、生活之中,要融入全民健身之中,也要转向休闲娱乐;要明确传承主导方的权责;在传承中做到传承模式的多样性与保持体育非遗内涵的原真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文化传承的理念”,该文针对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研究。强调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理念优化的重要性:体育舞蹈的“文化传承”,是中西方文化互促共进的发展需求,是传播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必要要求。分析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优化应当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一是优化“文化传承”的教学内容;二是构建“四个课堂”的教学模式;三是建立“双向运行”的管理体系。建议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模式的结构优化应当以“四个课堂”为切入点,结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进一步丰富体育舞蹈的文化内涵,科学系统地整合教学与训练、课内与课外、普修与提高、校内与校外等方面,构建全面立体、供需平衡的教学模式,以期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舞蹈项目的发展,更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郴州汝城香火龙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探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与村落民俗体育的传承模式。研究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间性与生活性、历史积淀性及活态性。通过对郴州汝城香火龙的考察研究,得出村落民俗体育的保护传承模式为:(1)有相关政策的倾斜,引导社会资金支持;(2)开展普查,摸清家底,建立完整的资料数据库;(3)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4)吸收各种演出人员,培养民间舞龙人才。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文化学、社会学和逻辑学相关研究方法,对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遂溪醒獅文化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研究认为,遂溪醒獅文化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彰显大国文化自信、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时代内涵。基于此,研究还深入分析了遂溪醒狮文化的传承路径,认为准确定位、专事专管、与时俱进、科技引领是实现遂溪醒獅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以文化人类学为理论支撑,采用质的研究范式,以湖南省汝城县客家“香火龙”为研究个案,通过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方法,对汝城“香火龙”的文化起源、制作工艺、传承方式、组织形式、仪式过程、文化特质等方面进行解读。研究结果表明,汝城“香火龙”是一种源于“祀龙止雨、祀龙止水”的民间信仰仪式,仪式所用的主要道具的制作就地取材、工艺精致独特,仪式主要以“口传身教”的方式在村落宗族内部传承;龙灯理事会是汝城“香火龙”的组织机构,仪式过程主要包括:起龙、接龙、化龙;汝城“香火龙”具有农耕性、宗族性、规约性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