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在信息网络化浪潮的席卷下,互联网突破了传统的地域、环境、人员的边界,信息传播的隐蔽化程度更高、渗透性更强,对作为高校主体的大学生的影响更甚,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造成诸多困扰。其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意识形态的认知内容碎片化、模糊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淡漠化、冷漠化;高校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简单化、空泛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培育和践行表面化、敷衍化。由此形成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上热下冷”“中间梗阻”“言过于行”等意识形态悬浮的问题。因此,如何更好地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已成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世纪之交的世界政党政治较冷战结束前政党政治在政党格局、意识形态等方面有诸多新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冷战冲击波、冷战结束后的政党困境、社会结构新变化、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念形成以及经济全球化负效应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世界政党政治区域化、国际化趋势将继续加强,政党政治的多元化、分散化倾向将更加明显,政党媒体化将继续改变着传统政党的运作方式和组织方式,世界政党领导人的年龄结构将呈现年轻化。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政党为争取不同阶层的选民,不再刻意宣扬意识形态的对立性,逐渐显现出包容性,意识形态出现了中间化趋势;为了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更加注重经济建设,意识形态呈现出生活化趋势;社会转型以及网络信息的发展使人们不再坚守一种意识形态的号召,在市场化浪潮下,各种竞选公司、民调公司层出不穷,政党出现市场化运作,意识形态出现弱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意识形态”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尽相同的诠释。马克思的运用,使意识形态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曼海姆、阿尔都塞、贝尔等人的发展和丰富,扩大了意识形态的内涵。意识形态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更加明显地体现在社会文化之中。在当今社会中,把握时代的价值取向,才能保证人们对意识形态作出多元的、开放的、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高校理论学习中深化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线的“四史”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的必然要求,是牢牢守住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内在需要,是践行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具体表现。因此,要不断推动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线的“四史”教育理论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务实效,办实事,精准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做到“五个牢牢把握”,其中之一是“牢牢把握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勇于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的重要保障,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创新发展。坚持“自我革命”和引领“社会革命”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两大历史任务,自我革命为社会革命提供保障,社会革命为自我革命提供动力,二者构成了双向循环的互动关系。实现好以伟大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牢记以人民为中心、必须深入学习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保持自我革命定力、必须完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必须夯实组织建设根基、必须强化正风肃纪、必须打赢反腐败的攻坚战持久战。  相似文献   

7.
社会情绪是现代政党和政府工作绩效的重要测量标尺.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民众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同时,民众还存在着明显的焦虑、失衡、怨恨、失落和痛恨等情绪.这些情绪的产生根源于社会体制不健全、民众自身素质和心态不够成熟等.为此,引导社会情绪必须着力建设社会良性发展机制,并且建立健全民意监测网络,提高全民社会心理承受力.  相似文献   

8.
过去,制造业占主导地位,尽管雇佣劳动者存在着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的划分,但蓝领工人是主体,社会阶级界限清楚,社会结构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形”状态。现在,雇佣劳动者严重分化,蓝领工人减少,服务业和知识生产者增加,形成了人数逐渐增多的所谓“中间阶层”,社会结构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  相似文献   

9.
阿多诺、布尔迪厄、鲍德里亚三位西方学者都批判、揭示了“纯”美学的意识形态性质。思考“纯”美学的意识形态性,三人分别提供了商品化、话语符号权力、消费社会的符码化特征这三个具有借鉴意义的切入角度。  相似文献   

10.
王欣 《教育评论》2022,(3):60-67
我国社会的“泛娱乐化”是由历史时空、资本技术和个体心理之间相互角力,催生出娱乐的自我异化、场域异化和功能异化,并反噬主流意识形态等崇高思想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种文化现象。“泛娱乐化”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消极影响,通过“欢笑声中”迷失的事实、“流量潮里”拒斥的权威、“愚乐圈内”淡化的意义,对主流意识形态“去合法化”“去中心化”“去价值化”。应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推进对“泛娱乐化”的善治、促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应对“泛娱乐化”,进一步提升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中国革命的历史环境造成的政党发展的路径起点,共产党秘密活动的方式、俄共建党模式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功能发挥的主要以意识形态—武装斗争模式为特点,造就了政党结构的革命党特征,从而也内在指明了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面临的困难。  相似文献   

12.
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倡导终身学习、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与建立学习化社会的实践热潮正在我国掀起。但人们对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以及学习化社会三大理念的理解和认识还有待深入。因此 ,从国际范围出发来深入地探讨、分析一下它们的“定义”、“要义”、“关系”、“初衷”等 ,对于尽可能走向理解的完善与认识的成熟而言 ,无疑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批评的多元化与“文化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诗学”是20世纪西方学理论批评中出现并在80年代正式亮相的研究思潮,近一两年来引起了中国批评界的极大关注。其实从古希腊时代起西方论就有很浓的化互渗倾向,经历了“化——学——化”的轮回历史过程。现代“化诗学”是在社会科技知识理性和批评多元化的新背景下形成的,学批评更多地关注社会的改治意识形态、经济运行机制和民间生态化等问题,具有更强的化批判性和思想沉思能力。  相似文献   

14.
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而社会思潮作为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一种重要形式,对意识形态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思潮辨识能力,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严峻形势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在深入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的基础上,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从提高思想认识、“明”“辨”是非、“软”“硬”结合、以“备”促“稳”四个维度,探寻提升社会思潮辨识能力的着力点,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防线。  相似文献   

15.
葛兰西实践哲学中的市民社会思想最终指向现实的政治与经济斗争,但他认为社会不仅是通过政治与经济相互作用的关系而再生。现实社会更多是通过文化形式、社会交往以及法律结构等融入市民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分子的合力作用而再生。葛兰西对待市民社会的问题,更多地不再是停留于政治与经济领域,而是将其置于意识形态范畴进行思考。市民社会在葛兰西实践哲学里属于上层建筑的领域,是无产阶级进行意识形态批判与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社会处于社会转型、各种社会矛盾迭出的时期,社会意识形态要预防“塔西佗陷阱”.第一,既要预防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体系缺失社会关注度和社会公信力,同时也要警觉宣扬和传播这些思想理论体系之社会工具的公信力问题,还要警觉社会信任“韧带”脆弱状况危及社会意识形态的正常运作.第二,要厘清社会意识形态依靠的各种社会工具的不同功效.第三,要分析导致“塔西佗陷阱”的社会深层原因,认真解决在社会意识形态问题背后的那些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及其矛盾问题,要积极面对这些年来凸显的劳资矛盾、干群矛盾、贫富分化、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矛盾等.  相似文献   

17.
《共产党宣言》既是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著作,也是研究和辨析社会思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范本。《共产党宣言》以唯物史观为理论起点和逻辑主线,阐明了科学辨析社会思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思想文化领域始终面临着批判资产阶级文化的历史任务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使命;揭示了“两个必然”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表现和社会思潮的历史命运,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形形色色的所谓“社会主义”思潮进行了全面辨析和批判,阐明了实现“两个彻底决裂”的途径和条件。深入研究《共产党宣言》辨析社会思潮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于深刻把握世界历史进程中社会思潮运行规律和演进趋势,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加强社会凝聚力是执政党巩固政党权威、实现阶级利益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政治权威、经济发展、意识形态教化等社会凝聚力产生的一般路径的研究,给转型时期我党加强社会凝聚力提供启发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加强社会凝聚力是执政党巩固政党权威、实现阶级利益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政治权威、经济发展、意识形态教化等社会凝聚力产生的一般路径的研究,给转型时期我党加强社会凝聚力提供启发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有清一代260多年间,语言文字学为当时社会意识形态所左右,因此出现清初的“经世致用”之学,乾嘉时代蔚然的语言文字学和晚清语言滂的新兴部门,表现出语言文字学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