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伯利和米恩斯意义上的股权分散的公司已不是现代公司最常见的组织形态,对股权集中型公司进行研究显得极为必要。本文对所有权与控制权等概念进行了界定与说明,对我国上市公司(主要是国有控股公司)当前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的配置现状作了详实分析。并从控制权配置的角度对如何解决内部人控制、如何实现控股股东和小股东各自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的统一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内部人控制”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是人力资本产权缺失造成的企业所有权配置不合理,外在原因是所有权控制失效和外部监督乏力。因此,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建立人力资本产权,企业所有权在人力资本所有者和股东之间重新合理配置。将人力资本所有者应得的控制权和收益权以制度的形式确立,既防止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不到位,也防止人力资本所有者侵害股东的权益。另外,新的所有权配置方式变外部所有权控制为内部所有权控制,变外部监督为内部监督,外部人搭内部人的便车,将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经营控制权和所有权控制权在现代企业中以新的方式重新结合,实现制度的创新,将产生巨大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公司控制权问题不仅是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资本市场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公司控制权是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制度补充,拥有控制权的股东往往运用手中的控制权对中小股东的利益造成损害。公司控制权实际是从股东权中派生出来的一种经济性权利,公司控制权实现的途径是股东表决权,建议对公司控制权进行进一步法律调整,以期达到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所有权与控制权一直是公司治理结构研究的核心之一,所有权和控制权一般表现为现金流权和投票权.控股股东通过金字塔结构、交叉持股、多重股权等方式取得控制权。控股股东的控股动机表现为联盟效应扣盘踞效应。企业所有权集中程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可以通过激励协同效应的盘踞效应体现。  相似文献   

5.
企业控制权配置:基于非所有权视角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企业理论对企业控制权概念的界定并不十分清晰,使得对企业控制权配置问题的一些研究并不令人满意。文章试图通过所有权与非所有权意义上的控制权概念的构建,从一个新的视角,对于非所有权意义上的企业控制权配置问题进行探讨。所有权意义上的企业控制权针对的是作为单个体的原子,是整体意义上的控制权;而非所有权意义上的企业控制权针对的是原子内部系统,原子内部是一个作用与反作用的互联互动系统。  相似文献   

6.
农村信用社省联合社(简称省联社)的存在改变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呈现了省联社、大小股东和高级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公司治理模式,但鲜有研究对此进行精准刻画并分析其影响。由省联社通过省政府的行政授权获得了原属于农村商业银行股东部分控制权的现象,提炼为农村商业银行股权和控制权非对称配置理论,并通过农村商业银行董事会中省联社委派董事的数量占比,精确衡量非对称配置程度,实证检验股权和控制权非对称配置对农村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的影响,发现:股权和控制权非对称配置会增强农村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效应,促进涉农贷款和小微贷款的发放。利用农村商业银行IPO引发的股权和控制权非对称配置程度变化这一外生事件,检验其对普惠金融的影响,结果仍然稳健。进一步研究表明,相比于民营企业,当第一大股东为同业农村商业银行时,会强化非对称配置下的普惠金融效应;省联社委派董事是否持股不会影响股权和控制权非对称配置下的普惠金融水平。不同于以往对省联社的批判性研究,结果表明省联社模式对助力农村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服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控股股东因其持股数量超过其他任何股东而对公司的运营决策直接或间接地具有实质控制权,其在行使控制权时,有着只注重自身利益,而忽视公司利益、少数股东利益的天然倾向,因而控股股东滥用控制权,损害公司及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现象屡见不鲜。对控制股东科以诚信义务是西方国家保护公司和少数股东利益的重要手段。笔者论述了控制股东履行诚信义务的内容、理论基础与救济制度,并探讨了我国制度构建与完善。  相似文献   

8.
用自编的教师心理所有权形成途径问卷对1578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采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进行交叉验证。结果显示:(1)教师心理所有权形成的途径有三个:自我投入、知晓权和控制权。(2)自我投入、知晓权和控制权能有效的预测教师心理所有权,其中贡献最大的是知情权和控制权,最小为自我投入。  相似文献   

9.
现代企业制度是由所有权、控制权、治理权和经营权所构成的权力体系,这四项权利要素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共同推动企业的运营,治理权是现代企业制度中由董事会所支配的权力,董事会借助这项权力代表股东或所有对经理人员进行监督和控制,以避免由所有权与经营相分离可能给股东或所有权益造成的损害。公司治理并不是孤立的过程,它的运作及成效要受社会压力、经济管制、股权结构及董事会组织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要建立规范、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必须充分考虑和重视这些因素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两权分离是指资本所有权与资产所有权分离,资产所有权与资本所有权分离给股东带来了委托风险。委托风险是当前形势下损害广大股东利益的主要原因,是阻碍广大潜在投资者进行投资的主要障碍,如何降低、直至消除委托风险是保护现有投资者利益。吸引潜在投资者投资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在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外。还有两种治理机制可供选择,即教育引导机制和规范惩戒机制。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投资领域异常活跃,经济领域中出现了大量的隐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了隐名股东。由于我国现行公司法未对隐名股东资格认定作出明确规定,致使在司法审判实践中法院对这类纠纷的处理结果比较混乱,使得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之间的责任难以划分。隐名股东的资格认定标准及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应从隐名股东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对规制隐名股东进行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12.
大股东经常利用其控制地位,侵害中小股东的权益,不仅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存在,在市场经济不成熟的国家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初建的我国尤其严重,这已引起了国内外学的广泛关注。章对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保护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新《公司法》第152条明确规定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但没有对其做出具体的制度设计,有关股东代表诉讼当事人的确定以及范围、公司在诉讼中的地位以及机关成员的当事人地位等问题,依然是一个立法空白。而上述问题的解决决定着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实施的法律效果以及社会效益,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立法完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代持股权被名义股东的债权人申请强制执行时,隐名股东为实现投资权益显名化将自己变更为登记股东,在诉讼选择上,不应在执行异议之诉中一并提起股权确认之诉,而应先通过执行异议之诉排除强制执行,再提起股权变更之诉。隐名股东的股东资格认定应以区分说为标准,与外部关系无必然的联系。外部关系适用外观主义原则,名义股东的债权人属于《公司法》第32条第3款规定的"第三人"范畴,在隐名股东怠于消除股权登记不一致的权利外观且名义股东的债权人为善意时,隐名股东不能排除名义股东债权人的强制执行。  相似文献   

15.
陈冰 《三明学院学报》2005,22(3):324-328
当公司、股东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是一种重要的司法救济权利,但我国公司法尚‘未对此作出明确的规定,从而在实践中产生了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章从股东代表诉讼的法理依据人手,在借鉴各国先进立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立法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针对近年来引发争议的有关未出资股东资格的确认、资格的取消、出资额的转让、受让人股东权的取得和未出资股东权利的限制等相关法律问题进行多角度,深层次探讨,并对具体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和意见。  相似文献   

17.
股东资格是公司的投资人取得和行使股东权利、承担股东义务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确认股东资格,无论是对于投资者还是公司以及公司债权人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公司法司法实践中发生的大量与公司股权相关的案件中,股东资格的认定是经常涉及的问题,因此正确认定股东资格成为有效解决此类纠纷的前提条件。然而,由于《公司法》未对股东的内涵和外延作出明确的界定。也未对股东资格的认定予以明确,导致司法机关处理相关问题时缺乏确定的标准。致使审判实践中对股东资格认定的难度较大.而且各地做法也不一致。给处理相关纠纷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也不利于保护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本文就股东资格的含义、取得条件及实践中股东资格的具体认定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能有助于充分解决理论与实践中股东资格认定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股东诉讼制度包括股东直接诉讼和股东派生诉讼.在制度设计上,我国法律对股东直接诉讼制度的规定很不完善,对股东派生诉讼存在制度性缺失,股东诉讼缺乏可操作性.我们应当通过创设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修正股东直接诉讼制度、提升民事责任体系的地位、健全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合理分配举证责任等方式,完善股东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9.
资本多数决原则有利于公司进行兼并重组和资产处置等重大行为.同时公司的结构性变化往往对股东权益造成重大影响。为在公司效率和股东保护之间求得平衡,应赋予少数持有异议的股东股份评估权。通过行使该权利,异议股东将股份以公平价格出售给公司从而收回投资。多数国家和地区均规定了这一权利.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首次确立了股份评估权。通过对股份评估救济主要内容的比较研究,对相关立法进行评价,对其贯彻实施和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强化了股东对董事等公司经营管理人员的内部监督和制衡,对维护公司及股东利益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为了防范少数股东滥用代表诉讼,各国立法对提起代表诉讼股东的主体资格、前置程序、诉讼费用担保与计算、提诉股东的权利和责任等作了严格的规定。我国《公司法》对股东代表诉讼的规定尚存缺陷,应在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