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百万英镑》是马克吐温一部寓庄于诸、风趣幽默的巨作;试从认知学和心理学视角借助概念整合理论解读《百万英镑》,探究一位拥有百万英镑流浪汉富翁的诞生、社会阶层反应的变化和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为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剖析及作品解读提供了一个有利线索.  相似文献   

2.
《百万英镑》是马克·吐温的经典现实主义小说之一。小说以叙述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主人公亚当·亨利如何凭借一张不能兑换的支票,从一名饥寒窘迫的流浪汉到名噪一时的百万富翁。通过对这件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描述,马克·吐温不仅揭示当时社会扭曲的金钱观,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国文化对美国文化形成发展的影响。通过对《百万英镑》的解读,本文旨在揭示《百万英镑》所传达的现实意义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文本简析:《金钱的魔力》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中的最后一篇,是略读课文。文章节选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课文主要讲了我到裁缝铺买衣服时,先遭到冷遇,而后由于拿出了一张百万英镑的大  相似文献   

4.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一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短篇小说《竞选州长》《百万英镑》等,他擅长用讽刺,和幽默的笔法来针砭时世,对后来的美国文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百万英镑》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中篇小说。该小说幽默滑稽,其中不乏很多经典对话。而作为语用学核心内容的会话含义理论,在分析人物会话和言语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对该小说中的人物对话进行细致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对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的理解,更好地了解小说中的言语幽默,从另一个崭新的视角解读这篇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6.
马克·吐温     
对于马克·吐温,人们熟悉他多半是通过他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和《竞选州长》。通过这些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他那幽默犀利的文风,而在欢笑的背后,是他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他的传世之作却不是《百万英镑》《竞选州长》,而是长篇小说《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马克·吐温原名萨缪尔·朗霍恩·克莱门斯,于1835年11月30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个偏僻农庄里。由于家庭衰败,克莱门斯一家人迁移到了密西西比河畔的汉尼巴尔镇,汉尼巴尔镇留下了马克·吐温一生中最为宝贵的回忆。罗恩·鲍威尔斯(作家):“我觉得这个地方造就了马克·吐温…  相似文献   

7.
19世纪实证主义家泰纳对艺术史发展的原因进行了科学性总结并对历史文化批评的理论作出系统性的阐释并提出了"三动因理论",即种族、环境、时代是艺术史发展的"三大动因"。论文以"三动因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进行解读,揭露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即建立在金钱、物欲基础上,无精神、道德、核心价值作支撑的拜金主义。  相似文献   

8.
19世纪实证主义家泰纳对艺术史发展的原因进行了科学性总结并对历史文化批评的理论作出系统性的阐释并提出了“三动因理论”,即种族、环境、时代是艺术史发展的“三大动因”.论文以“三动因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进行解读,揭露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即建立在金钱、物欲基础上,无精神、道德、核心价值作支撑的拜金主义.  相似文献   

9.
虞大明老师执教《金钱的魔力》,在课堂接近尾声时:师:《金钱的魔力》选自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关于这篇小说,你还想了解些什么?生1:我想知道这个富翁到底  相似文献   

10.
谈金论钱     
这日,严监生(《儒林外史》中的守财奴)正在密室里盘点账目,忽闻家丁来报:“老爷,据闻有一洋人,究竟是叫马先生还是叫吐先生,小的我也搞不清。他写了一篇文章《百万英镑》,其中的部分章节还入编小学语文课文,题为《金钱的魔力》。  相似文献   

11.
马克·吐温是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其短篇小说<一百万英镑的钞票>的魅力,主要在于其深刻的主题意蕴,滑稽性幽默和讽刺性幽默语言的交替使用以及其对比与悬念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2.
中外翻译界一直视庞德为"叛逆者",认为其译文存在太多误译或创造性翻译,违背了翻译的首要标准忠实。然细观庞德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庞德有其忠实标准。在其诗歌翻译实践中,庞德努力寻求与原作诗人的心灵契合,强调诗歌语言的能量与细节来再现原作诗人的诗性体验与诗性情感。庞德的这一忠实标准与传统译论的忠实标准有所出入,属于另类忠实,却不失为对诗歌本质的追求,不乏真知灼见。在此意义上,庞德努力寻求诗歌精髓的忠实再现,堪称诗歌翻译的忠实实践者。  相似文献   

13.
埃兹拉·庞德无疑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也一直是文学界争论的焦点。研究庞德要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以庞德英译中国古典诗歌为切入点,探讨庞德的翻译目的以及这一目的对他的诗歌翻译形式和技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于质洁 《海外英语》2012,(14):196-197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function of colour in Ezra Pound’s Imagist poetry.As the position of image in poetry is raised,colour,as a part making up image,play a much more positive role in Pound’s Imagist poems by defining the image to be more concrete and definite and reinforcing the theme directly.Pound’s Imagist poetry includes his typical short Imagist poems and his poems in Cathay.  相似文献   

15.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类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体系本质上具有隐喻性,人类的思维过程就是以一个概念去理解或表达另一个概念。庞德是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也是著作颇丰的翻译家,庞德提出的绝对暗喻概念体现了隐喻和思维之间的紧密联系。概念隐喻理论说明隐喻翻译的成功要取决于译文读者的思维能力,译文是译者与译文读者在思维能力上的融合。庞德的翻译以创造性翻译著称,却在多数译文中忠实地还原了原文隐喻的思维过程。本文从隐喻体现思维的角度分析庞德的绝对暗喻,展开隐喻翻译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势"(energy)与"语势"(energy in language/energy of language)是研究庞德翻译理论的重要概念。庞德通晓十几种外语,试图通过大量的诗歌翻译为英诗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势,力图改变维多利亚时期抑扬格五音步抽象说教的诗风。因此,庞德采取了"解释性翻译"和"原文写作"(亦"创作新诗")的翻译策略。在翻译中浸入原诗氛围及诗人"情绪",极力移植"强烈的情感"。"势,即情寓于形"的观点使庞德在翻译中通过音象、形象及义象等"有机形式"或"内容派生"取势。他在翻译中强调"创新",强调声音、节奏、措辞、词语并置及位移。  相似文献   

17.
庞德英译《论语》冲破了原文语言的束缚,进行创造性的改写,从而造成了对原文的误译。从“学而时习之”的对比翻译探讨庞德误译《论语》的体现;从改写理论的视角分析误译的原因;并揭示庞德的误译对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改写理论为研究视角,将庞德的汉诗英译集《华夏集》置于其所产生的时代及文学背景中进行考察,分析改写理论的两大因素———意识形态和诗学对庞德的翻译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并得出结论,认为《华夏集》不能片面被视为一部"不忠"的译作,而是特定时期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两大因素共同促成的一部改写作品,《华夏集》所体现的社会价值和文学功用,已大大超出讨论译作本身忠实与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藏族作家阿来的小说充满诗意和灵性,其诗性的气韵和优美、空灵、睿智、幽默、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是他小说的主要特色.本文从情趣、意趣、理趣三个方面对阿来诗化的语言特点进行论述,进而对这三个特点中蕴含的影响阿来文化心理的民族自我意识、西方文化的心理印痕和多文化碰撞的思考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英式幽默文化研究——以憨豆先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默是一种能激发起人类心理某种情感的智慧。幽默文化无处不在,英式幽默具有明显的特质,以"冷"为主,人物通常平庸、拘谨、自嘲。憨豆先生,作为英式幽默文化的典型代表,充分地体现了英式幽默人物形象特征。英式幽默主要来源于英国文化,并以经济和文化发展为依托,同时,性格上的遗传因素也是形成英式幽默表现特征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