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探究大学生人际疏离感、自我和谐与自恋之间的关系,采用自我和谐量表、青少年疏离感问卷中的人际疏离感分量表以及自恋人格问卷对34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人际疏离感只在地区上产生显著差异,自恋水平在年级与地区上有显著差异。大学生人际疏离感、自恋和自我和谐之间均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自我和谐在大学生人际疏离感与自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2.
国外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自我增强是自恋的一个中心特征,因此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研究自恋,应该采取谨慎的态度.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自我增强表现会有较大差异.因此,有必要在国内进行自恋与自我增强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利用《自恋人格问卷》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考察了自恋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显示:(1)高中生自恋程度高于平均水平,显性自恋人格得分高于隐性自恋人格,主要表现在自我羡慕和权欲上;(2)高中生自恋人格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显性自恋人格和隐性自恋人格得分均高于女生;(3)高中生自恋人格在总体上不存在显著学科差异;在自我钦羡维度上,文科生的得分高于理科生;(4)高中生显性自恋人格和隐性自恋人格均与心理异常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但是,显性自恋人格中的优越感具有一定的适应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古代文人的自恋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文人在自我与环境的冲突中,采取或反抗,或亲近,或逃避的态度以消弥心理的焦虑,从而相应产生“宏大的自我”“被贬低了的、如影的自我”及“潜藏着的迫害者”,这就是中国古代文人的“自恋”。借鉴新弗洛依德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了自恋心理产生的文化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中国古代文人自恋心理的3种状态——自我中心、自我依恋和自我虐待,并揭示了自恋对中国文人和文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恋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自恋人格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江苏某高校883名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男大学生的显性自恋人格和隐性自恋人格得分均低于女大学生(P<0.001);大学生自恋在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及年级上的差异不显著;显性自恋人格与隐性自恋人格中的自我钦羡维度在生源地上具有显著差异,城市生源的大学生在自我钦羡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P<0.001);显性自恋人格、隐性自恋人格均与症状自评量表总均分、阳性项目均分及各因子均分均呈显著负相关;自恋对心理异常总体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自恋大流行是当今时代的一个突出现象.自恋有不同的类型,但不同类型的自恋有相通之处,都是对自我的优越性深信不疑.自恋以自夸为起点,旨在获得特权化的自我重要性,内在地包含着对他人的贬低.自恋不是自爱、自尊的过度,自恋者实际上并不自爱.自恋与自身、与他人都呈现出非道德关系,对道德教育构成巨大的障碍.自恋的形成有多种影响因素,包括家庭教育的"过度赞誉"、现代技术的利用与孵化、机构自恋的熏染等.教育有疗治自恋的责任,可以以敢于、甘于育常人、育自爱防自恋、引导年轻一代看见苦难等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7.
易安的文学成就与她的自恋情结密不可分.其自恋情结着重外显于花意象与酒意象的塑造.李清照分别从女性自我--如花的阴柔和男性自我--如酒的阳刚两方面为女性找到了一片合乎女性内在诉求的言说空间,深刻地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她的自恋情结彰显了她潜意识中对女性现存命运和状况改变的渴望,是对女性命运更高层次的要求,是一种高层次的自恋,是与当今的女性主义、女权主义遥相呼应的历史回声.  相似文献   

8.
美国总统特朗普对自我、对待下属以及国家的维度都明显体现了他的自恋人格特征。他自恋倾向的形成来自于家中有一个严厉的父亲,因不完美而渴求完美。从特朗普的身上看出,政治人物的自恋倾向在行政决策中容易形成自我为中心、政策随意性较大,国际关系中则会强调本国优先。政治人物的自恋倾向对国家政策推出表现为积极、主动,容易出现冒险行为。  相似文献   

9.
为考察青少年线上积极自我呈现、社交网络使用强度在自恋人格与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关系间的链式中介作用,采用自恋人格问卷、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评估问卷、社交网站自我呈现问卷和社交网络使用强度问卷对180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自恋人格、线上积极自我呈现和社交网络使用强度均对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有直接正向预测作用;(2)自恋人格对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的影响通过三条中介效应实现:线上积极自我呈现的中介效应、社交网络使用强度的中介效应,以及线上积极自我呈现与社交网络使用强度的链式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0.
自恋情结在人类的人格素养中普遍存在.塔娜是藏族作家阿来笔下塑造的主要的极具特色的女性形象.她兼具狐媚的内在和漂亮的外表,美丽与自信自然构成了她自恋的根源.塔娜的自恋情结有三个主要方面:镜中美人是塔娜外在形象的自我认同;她对爱情的追求体现出自恋者的“求同之爱”;她的反抗和女性主体意识旗帜的高扬是自恋情结的升华.  相似文献   

11.
自恋人格使作家菲茨杰拉德在主体意识中彰显自我和张扬创造性,在小说创作中塑造理想化和完美化的男主人公,其中抒情主人公具备道德和智商优越感,叙事主人公成为幻想中心、神话中心和情爱中心,他们是菲茨杰拉德自恋人格在小说创作实践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探讨大学生隐性自恋与恋爱满意度的关系.采用自恋人格问卷和洛克-华莱士婚姻(恋爱)关系调试测定对内江师范学院33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方差分析表明,大学生隐性自恋存在性别、年级、专业的差异,表现为男生比女生更隐性自恋,低年级隐性自恋明显高于高年级,文科和艺体生隐性自恋明显高于理科生;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隐性自恋与恋爱满意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其中隐性自恋的易感质、特权感与恋爱满意度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自我钦羡与恋爱满意度存在低的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隐性自恋可以负向预测恋爱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由于受到个性思潮的影响,明代中晚期小说呈现出士人强烈的自恋心态,主要表现在"自炫才华"与"自娱游戏"等方面。产生这种自恋心态的原因主要在于士人对自我价值的强烈关注、对自我形象的关注与评价及其对精神自由的强烈渴求等。  相似文献   

14.
《生日晚会》是英国当代戏剧家哈罗德·品特的著名剧作。从精神分析角度研究剧中“荒诞”的人物语言及行为,可看出其背后隐藏着人物的自恋人格。剧中人物在父母亲情等“他人之爱”缺失的环境下形成自恋人格。只关注自我、无法体察他人情感、惯于自我夸大、沉湎于幻想、安全感缺失。易于发怒。对该类自恋人物的塑造,体现了剧作家对西方现代人·心理现实的精确捕捉。  相似文献   

15.
所谓自恋 ,是指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对自己的言行不能作出正确的评价 ,错误地评估自己 ,排斥外界信息的介入 ,导致自己心理失衡的不良倾向。  一、摸清底细 追根溯源学生自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产生自恋的实际情况寻找根源 ,摸清底细。笔者曾对初中二年级 2 58名学生做了一项个性倾向调查 :个性类型自我型依赖型期望型教育型保护型其他型人数 13957 142 7 183比例 % 53 92 2 2 0 95 4 310 4 7 6 981 12  由此可见 ,学生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 ,而过分地强调“自我”、“依赖”两种类型的学生 ,很容易产生自恋。具…  相似文献   

16.
当代明星自传有明显的自恋现象。他们从个体生命的角度出发.对自我生命进行肯定、欣赏和热爱,传记无不打上自我生命的深深的烙印。某种意义上说,可以把明星自传看成是人生的教科书.人生发展的启蒙读物。但星运当头的明星们.却过多地停留在对自我成功认知的喜悦中.一味对自己作自我欣赏.对非典型事件进行描述和展示,使得这最终成为明星自传不可逾越的心病。甚至传主对自我的陶醉.自然而然地暴露出极端自恋式的写作:创作主体完全沉迷于自我展露、自我宣泄.乃至以一种炫耀的姿态.将自传当作了自我表现的展示厅。  相似文献   

17.
虚拟自我是在网络空间中存在并被认可的自我察觉、自我形象或自我感情,是网络时代的特殊产物.虚拟自我既可以弥补自卑心理,增强人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拓展自我发展的空间,也可能阻碍人格统一,形成自恋、逃避心理,导致虚拟挫折.  相似文献   

18.
在民国时期,尽管尚未真正形成"校园侵凌"之概念,相关文献中却已有对其治理的记载.将民国时期中小学校园侵凌研究从时间与内容两个维度进行梳理,并从侵凌治理方式、对待侵凌的态度、具体侵凌案例的社会背景三方面总结民国时期校园侵凌的特点.民国时期校园侵凌的治理路径包括重视并发挥教师作用、对教师提出针对性要求、设置校规校纪与惩戒条例、增设专门人员监管侵凌、利用学生组织进行监管、开设专项课程与活动以及营造温馨校园环境等.  相似文献   

19.
儒家学说的长期统治使得中国文人形成了较高的自我人格期待并十分重视他人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为文人在心里上的一种自恋倾向埋下了潜意识的烙印。当这种自恋倾向遇上两晋乱世时则表现地更为明显,内与外的冲突使得当时士人更关注于自我,并开始了与传统期待人格完全相反的自我形象塑造。这种塑造由一开始的刻意为之,到逐渐认同并习惯了这个矮化的自我,由此促进了两晋女性化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20.
王莹 《早期教育》2017,(1):35-38
言语自我认知是指儿童可以运用名字、第一人称代词“我”和与“我”有关的词句去识别自己身体、能力、活动、喜好等的一种认知能力。只有言语自我认知的发生才可以证明婴儿真正具有自我认知的能力。文章通过文献法对婴儿言语自我认知的概念、婴儿言语自我认知发生的重要性、婴儿言语自我认知发生发展的关键期和自我认知的发生顺序等研究进行收集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