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形象学主要是研究一国文学对"异国形象"的塑造和描述.本文尝试从形象学的角度来探析玛格丽特·杜拉斯是如何在小说<悠悠此情>中塑造中国情人这一形象的.  相似文献   

2.
从族群角度而言,移民群体相较本土居民,属于天然的社会弱势地位;而从形象学角度而言,"形象"是依照形象塑造者的自身需求、表达塑造者的欲望与诉求而创造出来的。因为历史的缘故,华人移民及其后裔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弱者感受"。本文选取了一些华人移民文学作品,结合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对文本里所塑造的移民"弱者形象"进行分析,探究这些移民弱者形象的形成原因及背后隐藏的诉求。  相似文献   

3.
对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形象学研究文学中的异国异族形象,研究这些形象怎样被曲解、夸饰和想象,进而探索异族神话的创造过程和规律,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及深层文化意蕴。形象学也重视他者形象与自我形象的关系,以及异族想象的现实功用和影响。形象学萌生于法国,但它能焕发活力,是得益于后殖民主义理论及女权主义理论等。塑造他者形象,是进行自我确认的重要手段,也是数千年中外文学表现的一个常数,这一研究领域极其广阔,极有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和方法,考察《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塑造的中国形象。这一形象既是西方社会总体想象的产物,又是利玛窦个人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时的真实印象。它受制于欧洲社会文化语境和读者期待视野,“为我所用”的立场显而易见。但由于采用的实录的方式,这一中国形象又具有某些真实成份。这一形象塑的双重特征,体现出“异国形象”塑造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学是破和立结合的时代产物,在众多的学形象中,最具魅力的是叛逆女性形象。由于时代发展的变化和叛逆女性性格的差异,叛逆女性形象可分为贞烈型、反复型、报复型、苦闷型和新生型等五种类型。同时,她们也存在着某种共同的特征。探究现代学阶段众多叛逆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和塑造叛逆女性形象的学史意义,对学作品主人公选择和社会明的透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姜山 《现代语文》2006,(3):113-113
学作品在塑造美好学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不少“丑”的学形象,这类学“丑”的形象与正面学形象一样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集中、概括和提炼,富有很强的艺术美。在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学“丑”形象,深入挖掘其美学内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7.
宋丰玲 《考试周刊》2013,(84):179-179
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其自身的形象如何,对于与他朝夕相处的学生来讲,影响很大。教师应增强形象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塑造自己的教师形象。对于学生幼小的心灵来说.教师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的。教师的形象塑造还包括塑造精深的学识形象、完美的能力形象和良好的仪表形象。  相似文献   

8.
北曲杂剧创作的最辉煌的时代在元代,因成就杰出而与“唐诗”、“宋词”并称为一代之学,而元杂剧女性形象的塑造为元杂剧赢得了很高的声名。本通过对元杂剧女性形象的抽样分析,揭示出元杂剧女性形象对前代学形象的超越以及形成元杂剧女性形象性格特征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9.
张传生 《山东教育》2003,(14):14-14
十多年的学生生活,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深感老师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是学生崇拜的偶像。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处处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一位好的老师,应特别注重自我形象的塑造。那么,怎样才能在学生中塑造老师的形象呢?下面仅谈三点。一是要勤学。有人认为,教师教学生,应当把“教”放在首位,教有余力,才挤时间学一点,似乎“学”在教师生涯中无足轻重。我认为并不是这样。教得好键在于学得好,只研究教学方法是远不够的。过去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杯水,自己须有一桶水。当今的要求,教师…  相似文献   

10.
在鲁迅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中,孤独形象群未曾引起学研究的广泛关注,这无疑是一大缺失。孤独形象值得挖掘,因为他们有其化价值。从孤独类型及其化价值两个层面进行关注,可以充分揭示孤独的形象世界。  相似文献   

11.
《凯风》主题历来有不同的争论。过去多从作者的主观愿望分析,认为是颂母主题或悼母主题,从文本学的角度而言,此诗实则塑造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这一形象是在作者理性精神的渗透下得以成功塑造的,从中流露出的作者浓厚的悲剧意识,不仅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也对后世同类题材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利用媒体塑造安徽形象,存在着三种制约瓶颈。一是媒体资源的限制。二是公众的刻板成见难以消解。三是区域形象塑造行为主体的媒体意识欠缺。要有效利用媒体塑造安徽形象,一是要拓展媒体资源,构建立体传播网络。二是要丰富传播内容,改变受众刻板成见。三是提高区域形象塑造行为主体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3.
四书五经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对它们进行语言翻译的同时,译者也对中国形象进行了塑造。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论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深刻哲理,突出反映了中国形象的本质特点。在诸多《论语》的英译本中,土生土长的中国译者由于对中国的历史背景以及风俗文化都有着深刻的了解,更容易在翻译中塑造出真实的中国形象。以中国译者刘殿爵的《论语》英译本中的几个具体例证为语料,分析形象学视阈下如何在翻译中塑造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4.
形象塑造分析是将对外汉语教学置放到公共外交策略的平台上进行的重新定位和思考,作为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华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对外汉语教材是留学生接触中国的主渠道之一,其中的语言材料和内容,对他们中国观念的形成有极大影响,因而无疑是形象塑造的关键载体。教育部、国家汉办的领导人基于此而多次强调,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知华、友华、亲华"的留学生。从形象学的角度观察,这一培养目标可以理解为对留学生的"形象塑造"——在语言习得或学习过程中,将留学生逐步塑造为从了解、认同到亲近中国文化和社会现实,温文有礼、博雅风趣的现代"君子"。  相似文献   

15.
高校形象塑造与形象传播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校形象是高校极其珍贵的无形资产,是体现大学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本借用“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模式,提出高校进行形象塑造和形象传播的基本框架-“UIS”(高校形象识别系统),并认为高校形象塑造的核心是培育独特而又的大学精神。高校形象的塑造本质上是大学精神的追寻和弘扬。  相似文献   

16.
形象学视域下的国家形象是通过对某国的历史、文化、人文、风俗等的了解,在脑海中形成的对这个国家国情的一种较为具体的认识和意象。而典籍作品英译是传播中国形象的一条重要途径。《荀子》作为中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作,包含了中国所特有的儒家教育思想、修身理念、政治思想以及荣辱观,这些都是对中国形象的一种别样呈现。通过对《荀子》英译本的研究,分别从《荀子》中的几个具体理念和思想出发,分析如何正确处理一些关键因素或词汇的翻译,从而在翻译中更好地塑造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7.
三毛一生足迹踏遍了59个国家,其域外题材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她在作品里塑造了一系列异国形象和自我形象,具有极高的跨文化研究的价值。文章试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域出发,分析和探讨其作品中的异国形象和自我形象,并对这些形象进行探源,同时对这些形象言说自我和他者的功能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8.
西方学典型形象的塑造深受基督教观念的影响。《圣经》中的形象一直是西方学典型的原型:基督教的“原罪-忏悔-救赎”的得救模式和人是“善恶一体”的观念制约着典型的发展格局和性格结构,而作家俐作的客观立场则与基督教的上帝的“隐蔽”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国家形象传播的一种途径就是通过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翻译呈现到全世界范围内。《诗经》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元典,是对中国古代形象的一种浓缩呈现。为了使西方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中国译者深入到《诗经》翻译研究中,尽力呈现真实的中国古代形象。一方面通过对《诗经》弃妇和轻女社会现象的翻译,突出地呈现了中国古代女性身份卑微、地位轻贱的社会形象;另一方面通过对男子强娶和一夫多妻社会现象的翻译,呈现出完全与女性形象对立的男性霸权和拥有社会绝对权的尊贵形象。中国译者的翻译在形象学视阈下更深入、更真实地诠释了中国古代形象。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名在殖民氛围浓厚的上海、香港成长起来的作家,大量异国形象的介入成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从形象学的角度探讨张爱玲作品中的异国形象,发现她塑造异国形象时所特有的双重视角: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看香港;试着用洋人看京戏的眼光来看中国.异国形象不仅仅是表现异国文化的语言符码,更重要的是成了作者时自我本土文化反视的符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