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科技信息人才培养和教育的新趋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未来与发展的角度,论述了现代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对科技信息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指出现代科学信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并着重对确新的培养目标,构建前馈式的教育模式和优化教育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广受关注,我国在该领域开展了诸多有益实践,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已形成各具特色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和深圳零一学院的人才选拔与培养经验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分析得出当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凸显多元化选拔、进阶式培养和理解性支持的特色。面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要从选拔、培养和支持服务等方面为人才提供适合的成长途径与发展环境,拓宽人才选拔视野,重视人才早期培养,并通过政策保障特色化育人实践。  相似文献   

3.
以杨振宁教育思想为指导,当前我国高教改革,一是要考虑高等教育目标的调整:确立通适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目标,注重培养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改革高等教育模式:改革人才评价方法,不能仅以分数论英雄,推广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增加渗透式、归纳思维训练的比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籍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改革;三是改革人才流动和使用制度:建立人才流动机制,消除近亲繁殖,打破论资排辈。  相似文献   

4.
培养和发现学习兴趣,选准成才方向,尽早形成自己的taste,尝试正确的方法,寻求名师指点,加强合作与交流,对神童不主张早开发,是杨振宁关于人才培养途径的思想概括。  相似文献   

5.
高校拔尖人才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拔尖人才的显著标志是高素质、高水平和高能力。创新能力与意识的培养是拔尖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高校是培养造就拔尖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高校创新教育一项主要任务。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应注意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独立性思维品质、发散性思维品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建立创新教育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6.
张望 《科教文汇》2021,(11):75-77
工程教育认证为培养国际化的工科人才起到了示范作用,对于促进工程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具有指导意义。在现行工科人才培养中推行工程教育应特别关注产出什么、如何产出以及如何持续改进产出,打破思维模式的桎梏和管理模式的限制。首先要借助工程认证推进教育理念变革,相应地借助协同育人推进培养模式变革,借助平台建设推进课程体系变革,借助创新活动推进教学方法变革,借助多方反馈推进评价机制变革,从而循序渐进地推进人才培养体系的深层次变革。  相似文献   

7.
大学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二者的有机结合可形成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专业教育教师应该充分认识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其优秀的教育理念引入专业教育中,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8.
王娟 《科教文汇》2007,(11X):209-209
舞蹈教育在增强体质、培养学生艺术灵感、开拓思维、启发创造力的同时,更为未来人才的精神与灵感创建了一个美好的居所,为新型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情商基础。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重专业、轻素质,急功近利的培养“工具人”倾向,必然导致学生素质的不全面。职业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才能最终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  相似文献   

10.
在很大程度上,我国高校现行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学校“所给”与社会“所需”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为社会和地方培养所需实用人才,理应成为大多数普通高校尤其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导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也就自然成为绝大多数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必然选择,将高校专业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两者相融合,共同服务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失为一条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