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漫话教育活动中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质(以下简称张):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我们的孩子低年级的时候都非常乐意表达,课堂上非常活跃,到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就开始沉默寡言了。那么到了初中、到了高中,就越来越不会说话了。到了大学的时候,如果让学生自由举手发言,往往没有人发言。那种内在的表达的欲望、表现的欲望受到了扼杀。人性的这个方面过早就枯萎了。我们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表达的欲望,表现的欲望。我们谈教育的人文精神一定要还原到具体的教育生活中去,从具体的教育行为来看我们的教师是怎么做的。如果不能还原的话,这个价值追求,不能和…  相似文献   

2.
邱磊  傅国涌 《教师》2013,(10):5-7
教育是什么?在今天一般中国人眼中,其实"教育"只被理解成一个字:只有"教",没有"育"。"育"是什么?我们可以联想到孕育、哺育、养育……都跟生命有关。如果我们把这个"育"当成"教育"的重心,就可以想到"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个结果,"教育"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就像一棵树,从一粒种子到参天大树,这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如果你只看到结果,那不是教育。所以,当我们理解"教育"这个词的时候,只把重心放在前面那个字,那就是注重结果的教育;而事实上,教育是一个开放的过  相似文献   

3.
程方平 《教育》2011,(4):20
今天,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了国际竞争时代,国内诸多的问题都在人才方面、人的素质方面表现出来。这个问题如果不抓紧解决,我们的教育问题越积越深,就会给国家带来一些深层的安全隐患。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解决各种教育问题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4.
四、课堂是学生个体表现体验成功自信快乐的地方 有位哲人说过,人生有两大欲望:一是生存的欲望,二是表现的欲望。其实人的一生有许多欲望:升学的欲望、成功的欲望、表现的欲望、吃的欲望、过得比他人幸福风光的欲望……从一个人的表现欲望、生存欲望到成功欲望、致富欲望。这都是支撑一个人努力学习、工作的动力。当一个人的表现欲望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想出其它满足欲望的途径来。而不管这种欲望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比如,学校里的“调皮生”往往是学习成绩不良者。因为。这些学生无法从学业成绩上得到表现的机会.就只好通过调皮捣蛋来达到让同学关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张志峰 《中国教师》2011,(13):42-43
<正>当"马加爵"范跑跑"和"马诺"现象充斥着我们这个社会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对今天的学校教育进行反思。什么样的教育是高尚的?教育何以走向高尚?教育是人的教育,要实现人的全面教育,应以人为本,这个核心要素不能动摇。没有政治的教育不存在,没有经济的教育太贫乏,没有人性的教育非教育。教育为民众服务,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为经济服务,而政  相似文献   

6.
从教二十余年,我体会到,在教育中爱比什么都重要.它是教育的核心。无论我们有多么广博的知识,无论我们研究了多少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也无论我们口才多么好、多么善于表达,如果失去了“爱”这个核心,我们的付出就无所依附,难有回报。  相似文献   

7.
师生交往从其社会意义上看是一种代际交往,其关系也可表现为一种代际关系。这种关系预示着师生之间有诸多方面的差异,如教师肩负着为社会教导下二一代的社会责任,他们有知识、有能力、也有经验,而学生要获得发展,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需要接受教师的教育。但是,如果我们把教育和教学提升到人的发展这个高度时,我们就会认识到,这种差距并不能构成师生不平等的依据。因为,师生关系理性的表现应当是人——人关系,或如布贝尔所说我——你关系.  相似文献   

8.
我们国内传统的教育学教材在谈到教育规律的时候,几乎是公认的存在着教育规律的,而且这个规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二是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具体论述这个规律的时候又用了一套辩证唯物主义的话语框框来论述的。但是近来关于教育有没有规律的问题,在后现代背景下又出现了质疑的声音。  相似文献   

9.
程方平 《教育》2011,(2):20-20
今天,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了国际竞争时代,国内诸多的问题都在人才方面、人的素质方面表现出来。这个问题如果不抓紧解决,我们的教育问题越积越深,就会给国家带来一些深层的安全隐患。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解决各种教育问题追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
怎样上好历史课?我认为历史是人性的学问。既然是人,就有探究的天性、思想的骚动、生活的志趣,就有合作的欲望、逻辑理性的思考。如果我们把这一切,从人才具备的品质里剥离出去,把本该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变成硬性灌输的场所,把充满想象力的人变成了一只只填充的容器,则必然失败。泰戈尔当年曾感叹:“教育与生活的分离,越来越严重,如果永远脱离现实生活,我们靠什么力量去发现真理呢?”人性的历史教育,就是绝不把学生变成一只塞东西的行囊,而是促其成为一个会思想的学习者与合作者,唯此,我们才不辱使命。  相似文献   

11.
很多人在谈到当今教育问题的时候,都认为教育束缚了人性的自由和独立的精神。那么在新课改深入开展的今天,如何让师生的人性得以解放,更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幸福感成为我们的研究重点。进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重视师生的自我价值,视每个人的自由、平等、幸福为最高价值,帮助他们找到一条发挥潜质、满足需要的发展通道极为重要。具体...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传统思政教育的偏差及其矫正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 ,如果对人的内涵和外延缺乏科学的认识 ,就难以正确把握人们思想问题产生的根源 ,也就不能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从整体上左右人的存在、人性、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以及人生价值、人生目的、人生道路等基本原则的学问 ,它是从哲学上对人所做的最高层次的思考 ,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做好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传统思政教育的偏差自改革开放以来 ,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受到冲击和挑战 ,其生存空间正在呈现逐渐变窄的趋势 ,这不能不…  相似文献   

13.
人性论的新视角及其教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教育基础的人性论多是对抽象人性的研究,对具体人性之复杂多样性、整体性、动态生成性、历史文化性关照不够,存在对教育场域适应的局限.从具体个体人性发展变化的过程角度看,人性是人以先天的遗传和发育为基础,在人生实践历程中经环境影响与自我选择而生成和发展的内在特性.它包含习性、秉性、共性、天性、自性,它们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的变化,构成了人性动态发展的图景.这种人性认识能适切地阐释教育场域的人性问题,推动我们审慎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尤其是深刻理解:教育的核心意义是促进人性发展与完满;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性多样发展的人;教育的关键是启发自觉、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的能力;人性化教育是提升人性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育技术》2018,(1):31-37
在人工智能时代,传统教育受到极大挑战,它让我们重新定义人性、重新思考知识的价值、重新反思教育的本质。文章首先回顾了历史上人类利用技术改变教育的尝试,探讨了那些在教育中无法被技术改变的本质性因素;然后,文章从人的限度、技术的限度出发,提出"人只能由人来教,人不能由机器来教"的观点;最后,文章以技术为镜,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认为所有的教育都是自我教育,教育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从身体到精神的双向交流,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区别于机器、保持人性。文章的研究有助于教育工作者透过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认识教育的本质,并对学校教育进行准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15.
一谈到儿童,人的内心就会变得温和愉快。几乎每一位成人都深信不疑自己对儿童的爱,但我们要扪心自问的是:我们真爱儿童吗?我们会爱儿童吗?追寻历史,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教育在前进,先哲们无不把认识和研究儿童作为教育的前提。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教育培养了儿童,不如说不同时期对儿童的发现造就了"教育"。认识儿童、发现儿童贯穿整个教育史,从西方"认识你自己"到"儿童中心",从中国的人性争论到因材施教,"认识儿童"成为中外教育的历史主脉络。不断发现儿童生命真谛,把潜伏在儿童身体内部的能力及其幼芽巧妙地引出来,成为先哲们前仆后继、努力探索的主旋律。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不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历史,一部  相似文献   

16.
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最基本的界定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不能培养健康的人,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扼杀了人性,就是不人文、不人道、不人性、不人情的,与教育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之下,学生无法成人,焉能成才?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从保守主义人学思想出发,揭示教育与人性的关系。论文通过对相关文献中的保守主义人性论主张进行梳理、归纳,结果发现,保守主义有着丰富且独特的对教育具有重要启发意义的人性论主张,即人性是人的一种潜能,人的境况是决定人的行为善恶的条件;人性是不变的,人作为具体的社会存在是不完善的;人性人人平等,且现实表现是多样的;自由是人的本性的组成部分。依照保守主义的人学思想,论文对教育与人性的关系作理论推演的结论是,教育者不应将人的品行视为实体性的本性使然,并充分重视尊重和维护受教育者的人性尊严的意义;教育改变不了人性,更不能使人至善;我们不应将教育结果平等作为教育正义的直接和首要目标;教育应通过保守和创发自由,使人获得人性自由的成长。  相似文献   

18.
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当代教育极为关注的问题.《学会生存》中指出:“每一个学习者的确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人……如果我们不改革教育管理,不改革教育程序并使教育活动个别化,我们就既无法履行,也不能取得具体人的职责.这种具体的人是生机勃勃的,有其个性的各个方面,有其自己的各种需要.”(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本文拟就发展学生个性的角度来探讨语文教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育人是教育的总目标,实现这个总目标的途径是具体的课程教育。语文课程育人立足于语文课程,通过语文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过程来具体地育人。语言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单纯从语言的内容确定的教育不属于语文教育,必须是实现了语言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教育才属于语文教育。因此,我们不能继续高喊“进行人的教育”,而是要研究怎样实现理解和表达的汉语能力培养目标,在具体培养理解和表达的汉语能力的过程中育人。  相似文献   

20.
楼越盖越高,马路越建越多,行进在这个工业化、信息化的丛林里,人们日益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与脆弱。摇滚的嚎叫取代了轻歌曼舞,城市的舞台上,戴着焦虑、浮躁、惶恐、麻木等城市脸谱的人们匆匆走过。压力,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它来自于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个残酷的现实面前,每个人都注定无处可逃。我们创造了一个时代,并享受着这个时代,与此同时,我们也掉进了一个怪圈之中无法自拔。我们无奈地在一个自我设定的程序里奔跑,累了也不敢稍稍停下来喘一口气,直到我们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奔跑……有人说,压力源于对物质的无休止的欲望。没有的时候,我们拼命地去追逐,拼命地想得到;一旦拥有了,还会有更多的欲望让我们有理由继续跑下去,让我们永远在一种饥渴中焦灼着。于是我们逐渐地忘记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人生命题,在追逐中迷失了自己。其实,只要你仔细地观察,身边的每一个人活得都不容易。压力源于社会发展的需求、人的欲望和人性之间构成的一种紧张关系,也可以说,压力更多地来源于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制造了压力,同时又为压力所困。压力给我们带来什么?无休无止的忧虑,人性弱点的暴露,伤害别人、同时更伤害自己……当我们被压力折磨得忧虑不堪的时候,我们终于想到要静下心来,用忧虑的时间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