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力 《中国编辑》2006,(2):41-42
文摘编辑工作,离不开“选”和“摘”。如何“选摘”得出彩?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编辑要有良好的职业敏感。这种职业敏感是文摘编辑在工作实践中培养锻炼出的一种特殊素质,要求编辑面对纷繁杂芜的各种信息、资料,能够迅速、准确地识别、判断其采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报刊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当好新时期的合格编辑,显得尤为重要。要做一个合格的、优秀的编辑是很不容易的。编辑的策划组稿能力是编辑的整体素质的综合显露,它既是编辑学识修养的外现,当然更是对编辑职业精神的测试。编辑的组稿能力及组稿效果必须建立在广博的学识修养,相当高的鉴别能力,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对编辑工作充满热忱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3.
编辑的职业意识与心理素质徐柏容编辑的专业化与职业化,促使编辑人员不能不具有编辑职业意识。所谓编辑职业意识,首先就是要认识到编辑是一项专业,以从事编辑专业为职业者,应该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什么不少编辑人员也和许多人一样,长期以来不认为编辑有学,直到8...  相似文献   

4.
王尔蜜 《记者摇篮》2010,(3):37-37,61
编辑工作是一项神圣而伟大的工作,它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编辑人员不仅要有职业操守、职业道德,而且还要求编辑具有专业性与职业性。一位编辑不仅是专家,还要是杂家。要想做一位合格的编辑,要想做一位能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编辑,我想,有四件法宝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5.
编辑职业观是编辑对其所从事职业的认识、观点和态度。编辑职业生存状态是编辑职业观的最直接表现。当前生存型、享受型和发展型三种编辑职业生存状态,总体上看体现了"谋生手段"和"生活方式"的编辑职业观。秉持"谋生手段"的编辑职业观存在着弱化编辑职业中所蕴含的价值性内涵、导致"编辑匠"形象固化和专业发展停滞不前等弊端,而以"生活方式"作为编辑职业观,编辑会主动适应职业生活、职业成长需要,并努力从中获取职业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编辑工作,它的整个流程,实际上是一个把关的过程。从选稿、编稿、校对、出版都要层层把关,为的是保证质量,减少差错。各种各样的差错,是编辑们时刻警惕的事,而在几个细微处要特别当心。一、不留悬念。一切把握不准的东西,有疑点的问题,在一时得不到资料佐证的情况下,割爱是最明智的。差错就出在这些疑点上,轻意地放过,就是隐患。作者写稿与编辑编稿不同,作者写稿时,对内容的准确可能不当回事,但作为一个编辑的职业要求,就要对这些严格把关,努力去核实。电话寻问,资料查对,这是编辑工作的要求。善问善查,不放过任何疑点。…  相似文献   

7.
编辑工作是一项创造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听众获取新闻信息变得十分容易,那么对于新闻编辑人员来说,他们的业务素质与职业角色也必须从基本的要上进行改变。因此,对新闻的再创作技能的掌握就是现代新闻编辑人员所要面对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王桂贞 《出版科学》2012,20(1):30-32
编辑是一种社会职业。转企改制后,编辑应强化职业意识,培养职业精神,明确职业规范,明晰工作职责,提升职业操守。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新形势给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也对编辑人才提出了更新的要求。编辑一定要潜心加强自身的职业修养,以挚爱文化,钟情知识的情怀切实做好编辑工作;以导读世界,领航人生的理念打造精品;以苦练内功,锐意进取的勇气使自身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出版事业需要的出版人才;以法规为衡,导向为先的坚守确保编辑工作沿着健康正确的轨道前进。  相似文献   

10.
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作为一名合格的编辑,要具备积极的工作态度和优良的职业品质,要有较高的业务素养和过硬的基本功,要讲究科学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小语种编辑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及其社会价值角度出发,依据对小语种编辑及相关企业人士的调查,多角度分析小语种编辑的职业现状,阐释小语种编辑在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境遇,从而揭示该群体所肩负的社会价值与其职业现状间的失衡现象,并从社会、企业和编辑自身角度探讨相应问题的可行性解决方案与策略.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智能技术对出版业的介入,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出版结构和工作秩序被重新调整,编辑的身份和工作也被重新定义.编辑只有厘清人工智能与编辑之间的关系,探索出更加合适的工作模式,才能适应和驾驭新的技术,并能够接受与技术共生的工作方式和价值提供方式.人工智能时代的编辑一方面在固守价值判断与伦理判断等核心功能中实现对编辑核心价值的传承,另一方面也要与人工智能在人机协调中实现共同进化.从全媒型与专家型到精深化与去专业化发展,随着职业功能与内涵框架的不断修正与完善,人工智能时代的编辑职业将会朝编辑理论发展的推动者、编辑人工智能科学家、编辑理论到实践的"转译"者以及非专业编辑劳动者四个方向分化,从而产生完全不同但又相互赋能的职业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13.
一、学术期刊编辑的业务素质要求要做好编辑工作除了要有良好的政治和职业素质外,更离不开较高的业务素质,尤其是学术期刊编辑,其业务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杂志的质量和学术地位的高低。  相似文献   

14.
姜志 《网络传播》2004,(6):52-53
网络编辑的工作就是打字吗?我才明白网络编辑这个职业在不少行外人看来是多么简单机械,网络编辑被如此多的人误解了。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传记电影《天才捕手》的台词——“生命的力量在于从事重要且有利于他人的工作”“我们真的让书变得更好了吗?”“没有什么比一本书更重要的了”和“陪伴本书作者度过了人生中最苦痛的日子”入手,分别探讨了编辑的职业自豪感、职业敬畏感、职业使命感和职业投入感等编辑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与追求,并就新时代如何做好编辑这一问题提出了个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学术期刊编辑初审意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审意识是学术期刊编辑初审工作的先行和引领,初审意识的有无和强弱影响着初审的质量。具体而言,初审编辑要有对稿件和作者的扶持意识,对复审专家和终审主编的辅助意识,同时编辑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初审时要有对期刊及社会的责任意识,调动这些意识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编辑自主意识为统率,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提升专业学识和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17.
高校校报编辑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着校报质量的提升。目前高校校报编辑队伍职业素养状况并不十分理想。要把校报办好,高校校报编辑应具备五方面的职业素养:较强的政治理论修养和教育理论修养、良好的新闻传播认识和较强的新闻采编能力、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和文学修养、较高的美学修养和审美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提高高校校报编辑的职业素养,可从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关于编辑的概念及其含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有几种不同的概念,有作为人员名称的编辑、职业名称的编辑、职务名称的编辑和责任编辑。作为人员名称的编辑的概念一般专指从事编辑工作的人;而作为职业名称的编辑是指编辑工作这一职业的简称;作为职务名称的编辑是指编辑人员中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者;而责任编辑则是指全面负责某部书稿或某一版面、某一作品等编辑加工全过程,并具有独立发稿能力、对编辑出版该作品起主导作用,并对该作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负主要责任的编辑人员。上述编辑的概念,可分别适用于人员、职业、职务指称和确定编辑人员在作品编辑工作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编辑职业认同是影响编辑职业行为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揭示发现编辑工作满意度与职业认同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以工作满意度为切入点,通过改善提高青年编辑工作满意度来提升青年编辑的职业认同,并提出相关具体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对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要在编辑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把握正确的舆论方向,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和学术会议掌握编辑学知识和法规,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检索功能,不断拓展专业知识,争取做一名学者型编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