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教学数字化转型是职业院校数字化转型关键,是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重要突破口。职业院校教学数字化转型包括课堂、课程和专业三个层面,是一个涉及多要素的复杂系统。依据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职业院校教学数字化转型的行动者要素及其功能,认为组织行动者的协同共生是转型的推力,个体行动者的数字能力是转型关键,物质范畴非人类行动者的联通共享是转型的支撑,意识范畴非人类行动者的文化重塑是转型的保障。基于“转译”原理,从动力激发、动力合成与动力保障三个阶段构建了职业院校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机制,并从推动数据融通、强化产教融合能力、培育数字素养、培植数字文化四个方面构建了“一体两翼一擎”的职业院校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2.
实施新农科建设的落脚点在于人才培养,农业要发展,农民要致富,乡村要振兴,离不开知识、技术、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创业人才.文章通过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将农林院校应用型创业人才培养作为系统性工程,通过点、线、面、网的构建,促进农林院校、政府、学习者、教师等人类行动者和教学资源、社会环境等非人类行动者相互连接,形成“应用型创业人才”培养行动者网络,并通过“转译”明确各类行动者按照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利益目标在网格中发挥作用,提出采用合适的运行策略,从培养理念、知识体系、服务体系、考评机制和氛围建设等维度为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创业人才培养的落地提供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3.
试论企业的生态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扮演着“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双重角色,其行为对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等产生重大影响,企业理应承担生态责任。企业承担生态责任既有经济价值又有伦理价值。通过企业自身、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可以增强企业的生态责任。  相似文献   

4.
行动者网络理论又称异质建构论,它主张打破传统的人与非人鸿沟,强调异质主体间的认同、对话与磋商,以共同营造相互协调的行动之网。该理论涵括“行动者”、“转译”和“网络”等核心概念。在此理论视域下审视大中小学合作研究,发现其三种不同表现形式:即传统的“咨询—指导式”合作研究、教育改革促成的“介入式”合作研究、作为共同体的“行动者网络”合作研究。在此理论指导下,应该强化合作主体的核心行动者角色,注重合作制度、合作动力等非人行动者建设,并建构合作研究的实践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缺少的一环。生态道德教育是工业革命后逐渐兴起的道德教育活动,是实现农民全面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教育内容包括生态价值观的涵育,绿色消费观的培育,生态国情常识的知育以及生态科技知识的教育。因此,村支部委员会干部要带头践行生态道德活动,依靠农民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使生态道德教育由自然自发到自觉自为转变,抓住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难点、重点和要点,同时培育农民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并在生产实践中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6.
当前,受经济形势和“双减”政策的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形势严峻。依照行动者网络理论,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与以高校和毕业生为核心的行动者网络建构过程有关。毕业生、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辅导员、导师等)、政府、企业多方协同的关键在于培养具备核心就业能力毕业生意愿上的一致性。作为核心行动者,高校要有效整合内部各要素,在符合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建立不同类型合作的联结;毕业生要承担起高质量就业的主体责任,积极行动。作为其他行动者,政府、企业要发挥好协同作用,推动整个网络走向正向循环。  相似文献   

7.
试点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是强化企业作为职业教育重要主体作用的重大举措,是深化产教融合的整体制度安排。从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出发,基于“场域—惯习—资本”框架,发现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存在产教融合场域不完善、行动者惯习消极、文化资本不对接等问题。为此,文章提出调整场域结构和树立内部游戏新规则以形成新场域,培养行动者职业思维、培育职业观念转变认知以养成积极惯习,提高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地位以推动资本对接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教育“政策制定”研究关注抽象政策理念转化为情境化实践的动态过程,着力对行动者阐释、转译、再建构政策行为加以解释。通过对SSCI数据库中136篇文献的内容综述,发现该类研究进展迅速,已得到多个国家学者、期刊平台的关注。研究内容聚焦多种教育政策与行动者,诠释行动者意义建构政策的阶段表征与嵌入于阶段过程中的“制定”实践,并指明影响“制定”的情境因素。同时,学者基于研究发现建构理论模型指引后续研究者。此类研究启示我国学者,应融合多学科理论,剖析教育政策执行的微观复杂样态,并立足于本土情境,提炼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科学实践学派的“行动者网络”角度对信息技术推进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实践进行探究,从社会学的角度“深描”出信息技术实践过程中的学校、学院以及学生不同的行动者网络层次,指出决策者的权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群体参与、技术转译等行动者网络组成要素及其实践特征,认为信息技术推进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力量博弈,具有开放性、构造性等特征,信息技术实践受社会文化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10.
功利主义思想由于缺乏对行动者问题的关注而受到德性伦理等相关伦理思想的批判,但行动者中心的伦理理论又不是自明的。在分析功利主义的特征以及以伯纳德.威廉斯为代表的德性伦理思想家对功利主义忽视"个人完整性"的批判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放弃作为决策程序的功利主义,保留功利主义作为一种正当性标准,通过改进黑尔的道德思维层次理论使道德思维的直觉层次与反思层次分别关系于行为者与行为,使功利主义在道德教育和制度设计等方面发挥引导行为倾向、塑造道德人格的作用,可以看做是构建功利主义的德性伦理的一种可行性尝试。  相似文献   

11.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确认,国家、政府及社会各领域需要以“双碳”为目标进行绿色低碳转型。企业与消费者作为国家经济结构的重要构成,其绿色低碳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所趋,是生态文明建设、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针对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可从战略、技术、经济与政策层面落实激励措施,促使其转变行为,更好地落实“双碳”目标。针对消费者行为转变,可从体系、社会、教育、行为层面开展消费风尚培育、生态意识教育等措施,激励与引导低碳消费。  相似文献   

12.
转型期的政府公共性问题:审视、反思、求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性是政府的根本属性,也是其合法性的基础。然而,在社会转型期,实然与应然仍然存在着的差距甚至背离,使政府公共性日益成为问题。反思其原因有传统行政模式的弊端、缺乏良好的行政伦理、公共权力缺乏监督制约、公共精神缺失等。服务型政府建设是解决政府公共性问题的路径选择。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将社会公平作为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推进蕴涵公共行政精神的新型行政文化的转变和发展、培育成熟的公民社会等是提升政府公共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针对高职学生核心道德素养中国家认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自我道德修养和生态意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自我培育主动性不强、培育内容吸引力不足、培育与考核方法方式不科学等培养中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强化道德认知、升华道德情感、锤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仰和促进道德践行等“五环相扣”的培育对策。  相似文献   

14.
老年教育在社区中的开展,实质是以一种互动关系的网络方式构建,并通过发挥不同类型及多元主体之间的主观能动性,将不同类型的主体予以联系,达到互联互通。基于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首先,社区老年教育的行动者包含来自人类和非人类的多个不同主体,这些力量主导和控制着老年教育在社区中的运作;其次,社区老年教育的行动者们均需要通过问题化、利益赋予、招募、动员四个阶段的转译,突破不同类型的困难和瓶颈;最后,社区老年教育行动者以协同的方式构建出“政府—高校—社区—社会组织—老年学习者”的联盟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要提升社区老年教育联盟者运行的积极性,探索有效的激励机制,必须关注多元行动者,并且纳入老年教育发展共同体;必须通过转译阶段,并且在适当时候识别困难和问题;必须构建起稳定网络,并且助推老年教育在协同合作中前行。  相似文献   

15.
公立学校的公共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立学校具有公共性。但近现代公立学校制度本身也暗藏着导致学校非公共化的离心力量,这些力量动摇了人们对公立学校公共性的认同。而新中国公立学校的公共性问题比西方尤甚:一方面,它处于褊狭的公与私的二元对立之中,并没有能够包容“私”;另一方面,它注重形式上的“公”(公有、国办、共管等),忽视实质意义上的“公”(公平、多元、共享)。改革开放极大地削弱了极左政治对公立学校的控制。然而,危及公立学校公共性的教育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依然存在。学校目标的繁杂和寻租行为的泛滥则进一步加剧了公立学校的认同危机,并使其道德基础受到严峻挑战。对公立学校的行政管制也有再一次被强化的趋势。而在我们看来,导致公立学校公共性变异的关键变量,还是它们所处的非竞争性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 道德教学成功、愉快的关键在于道德教学应主要着眼于培育学生“植根于内部的道德性”, 而不是培养学生有良好的行为。道德性的培育只有通过培育每个学生的价值意识(即形成价值自觉) 方可实现。结构化方式的道德教学则是使学生形成价值自觉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建设生态城市,培育人们的生态人格,是桂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桂林生态人格教育要求实行政府生态责任运行机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提高企业、农民的生态责任;培养"校园人"的生态环境意识;培育各个社区和家庭成员的生态人格。  相似文献   

18.
贵州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把深山区石山区的贫困农民搬迁到城镇居住生活,社区居民突然中断先赋“农民”社会身份,经历“生态移民”这一标签化过渡角色,在转变为城镇公民这一复杂的重新社会化过程中,其生计行为、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的变化与适应值得关注.地方政府作为生态移民工程这一城镇化战略的主导者,也应适应新形势,成为新型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9.
公民社会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中国公民社会是国家主动退出公共性领域的产物。经济全球化要求我国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促进国家权力的社会化,为培育我国的公民社会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搭建了良好的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20.
公共性是政府的根本属性,加强政府公共性研究是推进我国政府治理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公共性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府公共性的构建与发展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与缺陷。因此,必须通过进一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完善公民积极参与机制及信息公开制度等途径,不断推动我国政府公共性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