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夏怡 《巢湖学院学报》2008,10(2):104-106
翻译就其实质而言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它包括语言形式和语义方面的转换。语义转换又包括了语义的传达和形象的转换,后者是语义转换的重要形式。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形象语言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中如何处理是个难题。本文试结合语境因素,通过实例描述探讨英汉互译中形象转换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丁永红 《考试周刊》2009,(34):50-51
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外国品牌涌入国内。成功的国外品牌要想在国内迅速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则需要有能被国内消费者所接受的时应中文品牌名,因此品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形式。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翻译,更是一种文化翻译.所以品牌翻译必然会受到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本文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文化习俗三个方面探析了品牌翻译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3.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不同的语言中存在着不同的文化。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模式的转换,还是文化交流及文化模式的转换。因此,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认识争处理至关重要。译者既要使译作流畅易懂、忠于原作,又要保持原作中的异域文化特质。针对不同的文化层次。译者应相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成功实现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转移。  相似文献   

4.
崔颖 《考试周刊》2014,(9):22-23
翻译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由于两种语言所处的地理位置、政治、历史、经济、生活方式等不同造成的文化认知差异,翻译在这种语言转换实践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不了解这种文化认知的差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因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产生误译。本文从文化认知对翻译的各种影响出发,对文化认知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谚语是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的语言符号。谚语的英汉互译不仅涉及到语言的转换,还涉及到文化的转换。从本质上看,翻译是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广义的文化翻译。归化和异化是文化翻译中的两个重要的概念和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具体策略。在英汉谚语互译中如何实现文化内涵从原语到目的语的转换成为了判断译文成功与否的一条重要标准。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谚语英汉互译的文化策略,应以异化为主,走异化的道路,以便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6.
商务英语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认知过程,也是一种经济、文化、语言的交际活动,其目的就是要充分地发挥文化因素在源语语篇向目标语转换的特殊功能。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词语的处理和句法的处理同等重要。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实践中不仅要注意词语和句子层面的翻译技巧,更要注重文化信息的转换。  相似文献   

7.
陈伟星 《丽水学院学报》2007,29(1):64-66,12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真.译者应当有强烈的文化意识,不仅要熟悉两种语言,更应该熟悉两种文化,并在翻译中充分考虑两种文化的差异.全文旨在通过一些典型实例的分析和比较,说明文化差异与词义的理解及对译文的制约,探讨文化差异与翻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秋云 《海外英语》2012,(20):16-18
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的手段,更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文化调和是张爱玲翻译策略的关键词。该文从人名文化翻译、书名文化翻译、"教"名文化翻译和景物名文化翻译四大方面对张爱玲文学翻译的文化调和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视角转换在英语翻译中较为常见,基础原则是基于对不同语言文化中的语言元素进行拆分与重组,再次还原原文语境,提高英语翻译对语言结构拿捏的准确性,核心翻译技巧的充分运用为英语翻译更好地运用跨文化视角转换、进行不同语言艺术处理提供了帮助.分析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的必要性和影响英语翻译的语言文化因素,并提出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也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使译文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译者除了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具备以外,正确理解和处理两种文化间的语境障碍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将分析语境障碍(情景语境障碍和文化语境障碍)在中法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品牌的翻译在商品销售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本文拟从品牌的文化内涵入手,论述文化差异对中西方品牌语言的制约作用,然后分析品牌汉译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译名的最终落实.  相似文献   

12.
文化对商标名称的翻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成功的商标名称通常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对商标名称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认清文化间的差异会使商标译名更易于被大众所接受,使商标译名真正成为连接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3.
跨文化交际的商标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标名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形式。对商标名的翻译应克服双语的文化障碍,得体、准确地传译原商标语的美学特征和信息。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心理。  相似文献   

14.
当前对于外国品牌名汉译的研究侧重在具体的翻译方法层面,而缺乏自上而下的对外国品牌名汉译原则的深入研究。文章在目的论视域下提出了在汉译外国品牌名时应该遵循属性关联、文化适应和显著性三大原则,并结合宣传心理学和商标学相关理论予以论证;并指出此三原则对外国品牌名汉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对中国品牌名翻译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TRANSLATION OF BRAND NAMES IS A KIND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WHICH INVOLVES REGIONAL CULTURES,CONSUMER PSYCHOLOGY ,AESTHETIC INTEREST AND SOME OTHER FACTORS.IT IS IMPORTANT TO ACHIEVE THE PRAGMATIC EQUIVALENCE IN THE BRAND NAME TRANSLATION. THIS PAPER FIRST BRIEFLY GOES OVER EQUIVALENT -EFFECT PRINCIPLES AND THE FEATURES OF BRAND AND BRAND NAMES.THEN IT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BRAND NAMES AND DISCUSSES FIVE APPROACHES TO THE TRANSLATION OF BRAND NAMES--LITERAL TRANSLATION; TRANSLITERATION; MIXED TRANSLATION; FLEXIBLE TRANSLATION AND ZERO TRANSLATION.  相似文献   

16.
英汉商标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贵 《黄山学院学报》2005,7(1):117-119
商标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形式,“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其有积极指导意义。译文商标应力求语音、意义、文化意蕴的统一,使译文商标读者对译文商标的反应与原文商标读者的反应大体上对等。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进出口商品的数量日益增长,因此有大量的汉英商标词需要翻译。由于汉英商标词绝大多数与民族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要求我们在对汉英商标词进行翻译时,要注意把握商标词的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充分考虑汉英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这对我们认识和从事商标词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唐弢 《海外英语》2012,(8):149-151
The translation of brand names is a new branch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rade between countries,which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As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English and Chinese both differ from each other,this essay is explored to study the transliteration of brand names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so as to examine how meanings are embodied in the translation.  相似文献   

19.
张弛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3):127-128
在分析目前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商标词的英译名所存在的问题基础上,以等效翻译原则为指导,探讨了自主汽车品牌商标词的英译方法。笔者认为可以采用直译、音译、音意合译等翻译方法,使英译名与原汉语商标词具有同样的产品宣传、促销功能,即求得译名和原名在营销功能上的等效。  相似文献   

20.
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础,分析汽车商标翻译的原则和不同翻译策略产生的效果。认为汽车商标的翻译以实现译文的预期目的和功能为中心,以彰显商品的特性、迎合消费心理为导向。为取得更好的译文效果,翻译时需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发挥译语优势,并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