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考改革推进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基于风险收益权衡选科决策,引发了选科决断异化风险。澳大利亚制定了"考试中心指引、高校专业限定、高中选科支持、家社协同指导、成绩科学赋分、录取综合评定"的科目自选支持体系,但其也涌现出了"选科倚重成绩、走班编排冲突、大学限定缩水、考生趋易避难"的异化风险。以往鉴来,应配备学生发展专兼职指导教师,把生涯发展规划贯穿科目选择全过程;优化高中教学组织编排管理,建立规范、高效、有序的选科走班运行机制;激发高校科目限定主动权,提升大学人才培养与高中自主选科的关联度;优化科目加权赋分机制,防控"田忌赛马"机会主义风险;落实多元评价方式,提升生源甄别选拔精准度。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之后,基础教育改革中出现了"选科"和"走班"两类新的问题,"选科"的结果是"定向"(或分流),"走班"是"选课"的结果。科学的"选科"是基于能力倾向测验的分类决策,"选课走班"是基于学业评价的安置决策。这两种测验的目的不同,优秀的标准不同,施测的时间不同,效度要求不同,参照的选择不同,编制的依据不同,计分和结果呈现的方式不同,结果的解释不同。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高考改革作为最全面、最彻底的一次改革,考生报考优化决策变得复杂化,使得过去在招生考试过程中形成的考生、高中学校、高校、招考机构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从国家选拔培养人才与招生录取工作的使命出发,高中学校、高校、招生录取组织者均需考虑竞争均衡和系统平衡,控制选择失衡,引导实现良性均衡.从系统科学的角度,需要构建新高考改革框架下最优化的新平衡机制.一是提高学生的选择力,实现选科平衡;二是改革管理模式,构建教学管理新平衡;三是基于高校人才选拔需求,重建生源组织新平衡;四是适应新高考要求,发挥招生机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高考改革前,考生分为文科、理科参加高考,均有固定的考试科目组合;新高考改革推进后,不分文理科,改为考生自主选科.选科的多样化组合,使得考生的学科背景更趋多样化,"接力"培养的大学面临这种变化,在招生计划的制定中也明确了专业(类)的选科要求,以接续考生高考后的志愿填报.在新高考地区,无论"3+3"选科模式还是"3+1+...  相似文献   

5.
新高考“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仍面临公平困境和效率困境。高考制度改革中存在多元主体间的利益冲突与博弈——中央和地方教育之间的考试权力分割、国家权威与高校自主权之间的边界划分、制度安排与个人选择之间的博弈。多元主体的利益博弈既是发生冲突的根源也是解决问题的药方,“多元录取”的关键在于建构多元利益整合的平衡机制。高考制度中的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博弈整体上具有非对抗性和可整合性特点,是利益整合的基础。要实现多元主体的利益均衡,必须完善考试治理结构,准确定位四方主体权责:政府应通过全国统一高考确定分数的权威性,高校应充分行使招生自主权,高中享有更大程度的教学自主权,社会及考生享有质询考试制度和监督制度实施的参与权。在此基础上,未来高考改革的趋势应是采取全国统一考试形式,并广泛运用“高考成绩、高中成绩、高校面试成绩”相结合的三位一体考核机制,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和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等利益均衡机制提升考试选拔人才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家长是高考改革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其对选科的认识及意向是学生选科的重要影响因素。调查显示:家长对孩子在校课程学习和高考选科关注度较高,但对相关政策的了解有待深入;家长与孩子的选科意向及意向学科组合总体趋势较为一致;家长对孩子大学专业报考的初步意向集中在教育学、经济学、理学、医学等专业上,较为尊重孩子的选科及专业报考意向,赞同根据兴趣、能力、成绩及大学招生要求进行综合选择。根据家长对高考高度关注但实际了解程度偏低、新高考赋予更多选择权但家长的选择取向相对集中、家长和学生选择意向的趋利性特点突出、家校社协同机制有待形成等实际,还需进一步推动高考制度设计在试点中持续优化,发挥高校在招生和育人中的导向作用,推进高中学校育人方式改革,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以增进社会理解,从而加强对家长和学生选科选考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新高考改革"两依据一参考"的政策设计,最终得以落实的根本是高校招录机制的改革;而新高考改革成效的最终检验,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结果。基于对上海、浙江等地新高考改革政策试点情况的跟踪调研,从高校人才培养视角反观新高考改革政策的初衷与试点实践中面临的诸多挑战及其应对。研究发现:高校在具体分析生源的实际构成情况的基础上,采取了暑期补课、分层教学、优化培养方案、适当放开转专业等针对性措施;并在应对当前问题的基础上探索选考科目前置引导、大类招生、生源培育、增强特色等改善招生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长远布局。高考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议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高校在采取应对措施时要慎之又慎,权衡好政策举措的利益得失。  相似文献   

8.
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中国知网2014-2020年收录的3162篇高考改革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梳理我国高考改革研究的现状,分析其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高考改革研究的方向.近6年我国新高考改革的研究成果整体呈持续上升趋势,高校考试研究中心、教育学院,以及各级教育招生考试院成为新高考改革研究的学术中心和机构.新高考改革的政策与方案研究以及核心素养、招生考试制度、综合素质评价、选科走班、赋分机制等热点问题是当前研究的主要内容,并伴随新高考改革的深入与发展呈现明显的时间性与地域性特点;同时,相关研究的跨度较大,呈现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并进、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互补的趋势.据此提出新高考研究的3个发展趋势:第一,以问题研究为中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改革理论体系;第二,以实践为基础,政策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第三,以改革发展为方向,促进国内研究和国际研究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国家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使得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科目不得不实行走班制教学,"分层教学""选课制""走班教学"将成为一种新常态,如何面对"新常态",解决走班教学操作层面的困难与问题,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高校招生规模、高考命题以及招生政策等方面较以往已发生很大变化.随着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全面推行,新高考改革也迫在眉睫,主要有如下趋势:分省命题,分层考试,多元录取;突出高中会考的辅助功能;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健全相应政策和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11.
政策     
地震重灾区困难生特别资助政策实施;国家撤销专科层次中西医结合专业设置  相似文献   

12.
试论政策执行中的政策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策认同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政策认同障碍是导致政策规避的重要心理原因.要强化政策对象对政策的认同和支持,顺利实现政策目标,就必须加强政策教化,注重沟通,协调利益,奖惩相济,改进与政策对象的互动方式,充分发挥政策对象在政策执行中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政策     
  相似文献   

14.
新知     
教育部:高考科目增减要和课改相衔接;山东:2007年高考实行“3+X+1”新方案;湖北:2007年艺术类专业报名时间提前;福建:22个本专科专业将不再增设;江苏:2007年高考综合考试考生有两次机会;河南:空军招飞面向八市(县)五高校;广东:2007年高考实行文理科分开划线。[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政策科学思想发展史为线索,通过对有关的政策研究认识的梳理,结合现实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提出政策研究的问题中心性与跨学科性、理论与实践统一性、科学与经验统合性以及学者、官员研究的协同性等观点,以期深化初学者和政策研究工作者对政策研究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16.
17.
教育政策模型的比较研究--政策主体和政策环境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策系统要素出发,选取政策主体和政策环境两个视角,对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教育政策模型进行了分类,探讨了政策主体视角的政策目标特征和政策主体所具备的条件,政策环境视角的教育政策输出和教育政策过程.  相似文献   

18.
政策修正和废止下的评价;政策的后续性评价及其一些指导原则;多重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环境变化中的政策目标的多元化;效率和政治价值的兼顾以及政策评价中的透明;政策评价的效率和价值分析法。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places Michel Foucault’s concept of problematization in relation to educational policy research. My goal is to examine a key assumption of policy related to “solving problems” through such technologies. I discuss the potential problematization has to alter conceptions of policy research; and, through this discussion, I provide a set of alternative pragmatics with which to conduct research for, and on, education policy.  相似文献   

20.
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工具作为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预期目标的途径,是政策分析的有效手段,以Strauss和Corbin的扎根理论为基础,构建政策分析框架、界定分析单元、编码归类、统计分析等过程对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从基本政策工具和产业价值链两个维度进行统计与分析,剖析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在政策工具选择、组织中存在的缺陷与问题,从而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优化与完善提供合理的政策指引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