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躺平”作为2021年“十大网络热词”之一,引发了大量的关注和讨论。本文以新浪微博中有关“躺平”和“内卷”的内容为研究数据,基于词频统计和LDA主题模型提取主题,从文本特征透视青年亚文化的情绪表达。通过对文本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躺平”的微博内容主要呈现出青年的“躺平原因”“内心情感”“寻求寄托”“享受生活”四个主题;而“内卷”的微博内容主要呈现出青年人视角下“内卷严重”“生活压力”“反抗内卷”“教育内卷”四个主题。“躺平”和“内卷”的话语表达折射出了当代青年人的生活现状和内心情感。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之后,本文探析了“躺平”和“内卷”流行的成因以及青年亚文化表征,并对青年亚文化的情绪表达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2.
西方现代知识理论常被中国学者作为发现和诊断中国问题的工具。但若不对具体的历史情境做考察,则易导致对中国特有经验的粗暴切割。本文通过对中国学界以社会加速理论分析热点文化现象“躺平”的冷思考,观照当下人文社会学科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命题,本文聚焦数字时代对外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叙事体系建构,这既是对外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题中之义,也是“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迫切要求。在整合传统叙事和数字叙事前沿理论基础上,阐明数字时代对外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叙事体系建构的五个层次及其关系。  相似文献   

4.
“躺平”既是一种身体隐喻,也是一种价值观念。它源于特定话语主体对日常身体动作的直观描述,在网络实践中则被赋予了不作为、不进取的微妙含义。虽然不同的社会阶层在使用这一话语时所表达的含义不尽相同,但隐藏于话语背后的倦怠感、挫败感与焦虑感却无疑成为一种共同情感表征。这些负向情感生成于特定的社会现实土壤,并在平台交互与智能算法的助推下实现了跨圈层扩散。“躺平”话语虽然可以帮助人们宣泄负面情绪,产生高扬自我主体性的抗争快感,但本质上不过是一种止步于行动的话语修辞策略。因此,与其把失败过多地归结于外部秩序,不如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立于潮头、迎难而上。  相似文献   

5.
建构以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基础的哲学社会科学,是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界和编辑出版界提出的一个时代性任务和重大课题。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面向新时代的重大全局性问题。当前,日新月异的网络数字技术与人类社会日益“嵌合”,在“互构”中生成着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网络数字生态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需要面向的重大全局性问题,对于人类社会和既有的哲学社会科学产生了冲击,也孕育着新知识体系生成的机遇。以“数字中国”的推进为标志的中国网络数字生态,既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要社会情境,也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提供了赋能的导向、维度和路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应充分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要论述,探索将网络数字生态转化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最大增量”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新闻价值”理念传入中国后,在适应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中,创造性地理解和发展出了中国化的新闻价值规范。在数字时代,新闻业由“固态化”向“液态化”转向,近期的人工智能现象级产品AIGC更让机器成为了独立的传播者,传统的新闻规范受到多种因素冲击,因此,新闻价值需要从历史、社会、文化、心理,甚至更具想象空间的应用场景等多重维度重塑建构,形成一种新的新闻选择专业标准。  相似文献   

7.
以非遗建档式保护工作与文化自信的深层关系为线索,在文化自信视角下阐释建档式保护的基本思路,探析数字时代非遗档案资源积累、专题数据库筹建、"数字记忆"领域探索,揭示"非遗档案+数字人文"跨界项目的实践契机.立足文化自信,阐释建档式保护的工作过程实际上是自身传承与建构,通过成功的跨界案例,说明非遗建档式保护工作与数字人文技术紧密结合的空间,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8.
当算法成为控制社会的结构性力量并出现“副作用”和“阴暗面”时,个体开始发挥自身能动从依赖算法走向抵抗算法。既有研究往往借用驯化理论这一概念,聚焦于数字劳工和数字灵工等附有经济利益动机的个体如何进行算法抵抗,缺乏对无经济利益动机的普通用户“如何进行算法抵抗”以及“算法抵抗策略制定背后深层原因”等问题的系统考察。因此,基于深度访谈和网络文本分析,以“日常抵抗”为研究视角,考察了抖音平台中的青年用户,研究得出:抖音青年用户的算法抵抗策略具体表现为对算法的逃离、嵌入和反噬,而无法真正实现“逃离算法”。自身“算法技术意识”“算法素养”的不断增强,则是抖音青年用户算法抵抗策略制定和选择的多维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9.
袁潇 《新闻通讯》2013,(3):26-28
青年利用手机建构并维持社会网络,在数字空间演绎真实性的社会交往,对社会时空系统进行重新认知,但也会因过度依赖手机接触而在现实生活中产生障碍。青年利用既有亚文化系统中物品的移植和意义的篡改来实现拼贴,产生新的意指,从而选择和其他群体产生隔绝。手机的媒介融合特质,赋予青年文化自主生产创造中的更大权力,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抵抗主流文化的权威主义与精英主义。青年在手机消费中注重风格与符号的表征,手机成为自我形象的外化,但亚文化风格随即被商业市场收编,成为大众的流行时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数字媒介时代,青年亚文化表征发生了转向。以二次元亚文化为例,新媒体赋能下青年亚文化的新表征表现为“融向主流”“走向大众”。但在二次元诞生之时,社会上便出现了很多关于二次元的刻板印象,尤其是以主流话语群体的刻板偏见为主,从而导致二次元与其他文化群体的对立和冲突,各文化之间互相交流和融合的步伐亦受到阻碍,这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方法】文章结合二次元文化的文献研究,以及所搜集的相关案例数据分析,在分析数字媒介时代二次元的新呈现的基础上,重点对二次元的影视呈现、游戏呈现、仪式互动呈现进行深入剖析。【结果】结合二次元在数字媒介时代的新呈现,阐释出二次元“污名化”产生的原因,以期为今后二次元文化的“去污名化”提出参考思路。【结论】只要二次元继续与其他文化互相融合,不放弃对其他文化进行个性表达,努力破开次元壁,打破二次元和三次元之间的隔阂,就能想办法帮助部分社会大众重新搭建对于二次元的认知结构。在社会主流文化群体的开放包容中,最大程度地实现二次元文化的“去污名化”。  相似文献   

11.
青年女性作为爱情主题的星座命理内容的主要消费群体,在进入亲密关系时,往往借助互联网平台上的“地方性知识”来进行自我心理疏导,进而对于不理想的亲密关系实现短暂逃避,并表达对于现实社会压力的心理抵抗。本研究以青年女性星座爱好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扎根理论和深度访谈,探讨她们在亲密关系中为何频繁参考星座命理知识,并尝试理解现象背后复杂的文化和社会心理因素。研究发现,算法技术为她们提供了一个具有持续性愉悦体验,近乎于“零负反馈”的信息环境,研究者谓之“情感茧房”。在该场域中,青年女性星座爱好者通过短暂逃避社会现实、建构理想自我来实现正向自我认知,进而对由亲密关系引发的社会压力表达心理抵抗。但是,她们做出该行为的同时,也伴随着自我异化的风险。因此,本文将青年女性星座爱好者的媒介消费行为定义为一种算法控制下的“异化抵抗”。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交媒体平台成为许多人,特别是数字青年文化实践的基础设施和空间场所。本文聚焦我国数字青年如何以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为基础开展圈层化的文化实践,进而在数字平台上以圈层为名建构起自我和群体认同。在日益流动的数字化空间中,不同平台、不同文化圈层,特别是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圈层之间并非完全区隔,在数字青年的主体实践和不同力量的介入下,跨平台、跨圈层的互动交流越来越频繁,不同文化圈层之间的一种“多层次的协商关系结构”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13.
每一个社会都需要英雄,而英雄往往源自想象、建构和传播。英雄的建构总处于一定社会的历史文化机制中。在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形象谱系中,英雄形象是最具典型性的文化符号。20世纪50年代《人民画报》围绕巩固新兴政权、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工业生产、创新农业现代化的时代主题,实施“人人皆可为英雄”的视觉修辞,从劳模英雄个体、先进小组集体和劳模家庭聚合的视觉话语设置,叙述了新中国早期的工农兵“英雄相”。作为一种视觉隐喻,20世纪50年代《人民画报》通过“平凡英雄”式的叙事塑造了新的观看主体和民族国家的精神表征,代表了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想象,以此动员群众。  相似文献   

14.
刘首兵  朱泓宇 《现代传播》2023,(11):162-168
跨境数据流动的规制,是一个国家“自上而下”与“从下至上”相结合的、参与国际数据治理的战略体系,其规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国家与区域安全考量、跨境平台经济市场稳定维护与全球信息传播秩序完善等方面。在平台化时代,规制的主体论与类型学可被建构为“政府、国际组织、数字平台”等协同主体与“信息技术规制、法律规制、经济规制、社会文化规制”等在内的专业性框架。从数字地缘政治的视角看,当前跨境数据流动规制主要以数字主权之争与数据流动竞合为主要特征。在众多国际实践中,中国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破题,不断提升规制效能和国际共识,为跨境数据流动规制提供了谋求最大公约数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测度并检验隐私躺平的调节作用,建立隐私躺平对隐私保护行为的作用机理,构建用户隐私悖论的解释理论,提升用户隐私保护的实现路径。[方法/过程]基于保护动机理论,引入隐私躺平调节变量,构建隐私保护行为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计量题项,测度隐私躺平的调节作用。[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隐私躺平总体上消极影响隐私保护行为,具体上消极调节隐私威胁发生概率、反应效能与保护行为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积极调节感知收益、应对成本与保护行为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但对隐私威胁严重性、自我效能与保护行为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调节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数字转型是21世纪最深刻、最基本的变化。智能手机、社交网络等数字技术的更替交织催生新的文化方式与图景。本文以“媒介技术”为经,以“平台迭代”“日常生活”“数字青年”为纬,通过爬梳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概述2012年末至2022年末的10年数字文化研究。研究发现:在技术可供性的影响下,一系列超级数字平台的出现和更迭构建了融合互嵌的新场景,并带来了新的文化政治意涵;数字技术高度渗透于“休闲”与“劳动”的日常生活中,技术与文化的动态博弈形成独特的“圈子”与“仪式”、“亲密”与“鸿沟”、“情感”与“劳动”;中国语境下青年群体的“数字生活”,以网络流行语、粉丝文化等文化景观连接了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研究认为:数字文化研究发轫于数字技术与当代社会的深度融合,以技术为主线的研究视角更新了传统文化研究的范畴,数字文化研究更多地整合了政治经济学视角。数字文化在走向融合的整体性路径中仍生动地体现了在地及个人的“过往和活生生的经验”。作为一个天然的跨学科接合领域,数字文化研究应更鲜活、有力、深入地介入当代社会研究。  相似文献   

17.
刘瑀钒  冉华 《编辑之友》2023,(7):72-79+96
在身体传播的实践中,社会性从未缺席,数字交往者的主体性只有通过社会身体才得以持存。文章从社会身体的基本面向出发,以阿瑟·弗兰克的身体行动观为逻辑起点,结合社交媒体平台的身体呈现现象,建构了数字时代“社会态”身体的理论内涵与框架。文章认为,“社会态”身体的理论意涵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作为社会空间人际交往媒介的物质性身体质态,其二是受到数字文化规范形塑的视觉性身体形态。在社交媒体环境中,图像是身体表征的普遍载体,揭示出身体、技术与文化的勾连,“社会态”身体以社会身体为基石,呈现出“镜像态”“交际态”“规训态”的三维特征。“社会态”身体的理论建构为身体研究开启了新的视角,并强调了数字空间中身体属人的主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18.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有助于推动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理论逻辑和实践进路中精准把握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特征、历史方位和发展趋势,是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举。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从公共文化服务的使命担当、发展特质以及其在文化强国中的角色定位中认识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联,从转型起步发展、跨越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三步走”中系统把握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进程,从回应“人本”需求、“效能”要求、“时代”诉求三大着力点中彰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义,从“空间-人-资源”三位一体的总体逻辑中邃密空间再造、供需匹配与资源融合逻辑。  相似文献   

19.
李名萱 《新闻知识》2023,(6):40-48+94
延安读报组发展以“听”为媒介的读报方式,将报纸阅读从诉诸视觉转为诉诸听觉,从个人私域转向公共领域,建构了以读报员为代表的党和边区群众的集体空间,打破了文字的阈限,使党的政策、抗战新闻、文化知识等多种信息在更宽阔的领域面向更广泛的群众传播,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基层传播和社会教育中的具体实践。本研究通过梳理延安读报组从各地组建、民办公助到模范带头的渐进的实践机制,探析与总结延安读报组在基层传播和社会教育中践行群众路线的经验智慧,以期深刻理解延安十三年中为“中国式现代化”积淀的历史基因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20.
传统媒体向数字新媒体迁移的“跨媒介性”叙事问题,成为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媒体跨媒介叙事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电视沉浸综艺节目《诗画中国》的跨媒介叙事文本类型、叙事模式及受众/用户叙事沉浸体验的具体表征与叙事模式。研究发现,电视沉浸综艺节目的“回旋跨层”叙事模式与具有无限衍义“开放—自生式”的数字叙事模式影响着媒介融合文化的表达与建构。在由“模拟”到“数字”的“跨媒介”过程中,从文本到叙事,再到文化属性与传播形态,原有的传统媒体文本特质被改写。跨媒介叙事不仅革新了电视媒体的视听传播范式,还催生了新的“个体叙事—社会认同”的数字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