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大量史料的分析,对曝书的概念、晾晒的对象、曝书的时间等误解进行了探讨,认为“曝书”并非在太阳底下晒书,“曝书”的对象并非仅限于书籍,并非只有农历七月初七才可曝书.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秋初曝晒图书,以去蠹防虫蛀霉变的保护图书的方法.据从西晋汲郡战国魏襄王墓中发现的<穆天子传>曰:"天子东游,次于崔梁,曝蠹书于羽陵."郭璞注:"暴书中蠹虫,因云蠹书也."崔寔<四民月令>曰:"七月七日曝经书."[1]75此后更有七月七日曝衣物图书的节令性习俗风尚.暴书,亦称曝书.至宋代,由君臣们去馆阁观书逐渐演变为一年一度有组织的"岁于仲夏曝书则给酒食费,谏官、御史及待制以上官毕赴"的曝书会,成为图书展览会性质的文化盛会.  相似文献   

3.
林明 《图书馆学刊》2012,35(4):117-122
曝书始于我国古代西周时期,汉唐时期已经形成风俗,宋时官私藏书均盛行曝书,并举行曝书会,明清时期间或有曝书,并延续至近代。曝书的时间因地而异、因时而异,一般南方以秋冬为主,北方以春夏为主。曝书的方式不可在阳光下直射,待凉透才可以收入柜中。宋代以来,曝书已不仅是文献保护的方法,更成为文人的雅集。  相似文献   

4.
古代曝书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之 《图书馆论坛》2007,27(6):281-284
曝书是古代保护图书的一项重要制度。论文考证了古代曝书的历史,并论述了古代曝书的作用、时间、参预者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秋初曝晒图书,以去蠹防虫蛀霉变的保护图书的方法。据从西晋汲郡战国魏襄王墓中发现的《穆天子传》日:“天子东游,次于崔梁,曝蠹书于羽陵。”郭璞注:“暴书中蠹虫,因云蠹书也。”崔定《四民月令》日:“七月七日曝经书。”^[1]此后更有七月七日曝衣物图书的节令性习俗风尚。暴书,亦称曝书。至宋代,由君臣们去馆阁观书逐渐演变为一年一度有组织的“岁于仲夏曝书则给酒食费,谏官、御史及待制以上官毕赴”的曝书会,成为图书展览会性质的文化盛会。  相似文献   

6.
《曝书杂记》算得上是文献学领域的一种名著了。虽然自二卷本问世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六年之久,但对这部著作的属性问题,人们的看法却还是有歧异的。近年国家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在《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的文献学分支中,《曝书杂记》是被分编委会定为“校勘学专著”的。这种看法是有所自的,早在百余年前,曾国藩作《海宁州训导钱君墓表》时,就论定钱泰吉的学术工作是“校古书”,并认为他著《曝书杂记》,作用在“以发其(校书工作之)凡”。散文家王拯撰《嘉兴钱先生家传》,也认为他一生的业绩是“勘订于四库名籍几编”,也提到《曝书杂记》,以为著此书  相似文献   

7.
正位于河南省嵩县的陆浑湖(水库)是洛阳的"大水缸",还是国家级湿地公园。但近年来这里被开发商打造出了大片的"别墅群",备受争议与质疑:一边是令人担忧的水源受影响、生态被破坏,一边是开发商未批先建,在当地官方的"绿灯"下违法占地、烂尾楼建设不止。"未批先建"现象并非嵩县一地独有,近年来屡有曝出。  相似文献   

8.
夏秋曝晒图书,以去蠹防虫蛀霉变,是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的保护图书的方法。至宋代,由君臣们去馆阁观书逐渐演变为一年一度有组织的“岁于仲夏曝书则给酒食费,谏官、御史及待制以上官毕赴”的曝书会,成为图书展览会性质的文化盛会。从一个侧面使我们看到宋代文化形态的绚丽斑斓、丰富多彩,感受到宋代社会浓厚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9.
三月曝书     
在台湾,林文月是能够与张爱玲、余光中相提并论的知名女作家。《三月曝书》亦是她在大陆出版的首部知性而纯粹的散文集。林文月的笔下,曝书是一件多么古雅的事儿,层层叠叠,娓娓道来,读来好像与记忆做了一次长谈,更像是与时间进行了一场温婉的周旋。此篇正是散文集的同名文章,也是最能代表其文风的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10.
近代著名的文献学家王献唐先生的《藏书十咏》,分咏访书、购书、载书、装书、勘书、曝书、跋书、抄书、借书、读书。由于该诗中运用了诸多典实,给一般读者造成了阅读和理解上的障碍,故详加笺释,以便使今天的图书管理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位文献学家“嗜书成癖”、“爱书如命”的品格。  相似文献   

11.
张志杰 《今传媒》2011,(7):54-55
所谓的"网曝"式报道是指从网络上寻找新闻线索,不经调查核实就把网友曝光的信息当做新闻搬到新闻纸上的报道模式。如今,这种报道方式逐渐成为一种舆论监督的新文体。本文结合两则"网曝"式新闻报道实例,分析探讨了这种报道模式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对媒体公信力是一种危害,以期呼唤法律法规对"网曝"式报道的监管。  相似文献   

12.
学者周国平先生说,他此生最大的嗜好就是读书和写作。相对于教科书和专业书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有用"的书,周国平更爱读所谓的闲书,即"无用"的书。他觉得,"无用"的书也并非真的无用,那恰恰是一个人精神生长的领域。对此,他说出一句惊世骇俗之语:"一个人的成长基本得益于自己读书,相比之下,课堂上的收获显得微不足道。"  相似文献   

13.
《史记菁华录》在众多《史记》选本中影响较大。然是书的编者"苧田氏"的姓氏字号,至今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多因袭成说,或径题姚祖恩,或另造"姚苧田"之名,沿袭至今。姚祖恩一生刻书甚多,然其只是刊刻过《史记菁华录》,并非此书的编著者。  相似文献   

14.
书名"边缘识小",似不能一目了然,也有点笼统,应该略作解释."边缘"者,相对于"中心"而言;"小"者,则相对于"大"而言.全书涉及的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含当代文学和港台文学)问题,不过我所讨论的,并非文学史上的"宏大叙事",并非当下学界关注的具有理论深度的中心论题,而只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并不重大的具体问题,只是我个人感兴趣的自以为有点意思甚至比较好玩的人、书、事,如此而已.  相似文献   

15.
荣辱榜     
《青年记者》2006,(20):2-3
偷拍沈殿霞案有新进展 《东周刊》副总编辑停职;蒋雯丽广告惹争议;央视主持人朱军被曝请枪手代笔写书;李宇春客串四川电视台新闻主播 系无证上岗。  相似文献   

16.
人书情难了     
作为出版人,每年编辑书 稿逾百万字,但多年不著一字者并非鲜见。因此,我对出版业内的王建辉、倪墨炎、汪家明、俞晓群等先生的文字,很是推崇。 在报纸上得知辽宁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俞晓群先生的《人书情未了》,由东方出版社刊行,虽自称"书店巡阅使",但在郑州的书庙里终难觅到。2004年10月到  相似文献   

17.
中国藏书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藏书不但是一种化活动,而且有的活动形成了节日,如曝书节。即每年的七月七日,大家把书搬出来晒.并利用这个节日.有关人及藏书家相聚在一起,交流藏书并开展有关的化活动。  相似文献   

18.
<素书>的作者并非一人,是汉至宋间文人陆续完善而成.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但仍以道家的"本德宗道"为主,辅以儒家的仁、义、礼,是一部审视历史、增广智慧的道家著作.  相似文献   

19.
近年,图书界出现了一批惹人注意的图书。那便是所谓的"老人书"。"老人书"的范围相当广,如果要给它一个界定,大致指两类书:一类是老人们著作的书,从作者角度而言;另一类是指以老人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图书,从读者的角度而论。  相似文献   

20.
笔者针对周久凤先生关于"'研究对象'之争源于不同视角"的分析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必须是对图书馆本质的准确揭示,而图书馆的本质是微观的、固有的、稳定的和惟一的,它不会随时空变化、图书馆形态变化而变化,"研究对象"也不会随研究者视角的不同而呈现为多样化.笔者关于以往"对象说"类型的划分是合理的.周先生没有真正理解"馆藏知识的传播"."研究对象"之争并非源于"不同视角",而是源于尚未准确揭示出图书馆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