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程内容是通过社会主流价值过滤的,学校课程并非把所有的文化都列为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总是把自认为有价值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课程作为法定的知识,它并非价值中立的,其选择、组织、分配、传递与评价具有深刻的社会学意味。课程及其变革除了拥有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民族复兴的价值,还有意识形态、社会选择、道德教化的功能,无论从课程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还是对课程改革实践的批判、反思,课程的社会学研究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大师布尔迪厄《教育、社会和文化再生产》一书中阐述的理论,即从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的整合视野,提出的崭新的文化实践及其文化再生产理论,提出课程是一种文化资本、一种文化专断和一种反思性实践的课程观,认为其对于我们今天课程知识的选择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知识社会学是课程社会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其对知识进行社会学研究的理论范武对课程及其知识内容的社会学分析具有巨大借鉴价值。通过对知识社会学中既有的对知识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三大范武,即整体功能论范武、整体决定论范武及分层决定论范武的逐一述评,得出虽然它们都存在一些理论分析的局限性,但是这些范式对课程及其知识内容的研究仍然有其独到与深刻之处,因此年幼的课程社会学注意吸收知识社会学的有关学术成果依然是有益和明智选择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课程评价的社会学概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课程社会学研究,标志着西方教育社会学研究重心的转移。课程社会学从社会学的独特视角出发,将课程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运用社会学的方法,从课程系统内部探及了知识的选择、分配、传递与评价,指出课程是一种“法定知识”,是社会对其成员加以控制的中介。①课程评价作为课程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旨在评判课程的价值,对处于社会系统中和处于师生互动系统中的课程作出价值判断②。从社会学的视角考察课程评价的社会特性,探及其社会学意义,是课程社会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不仅可以丰富课程社会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王根顺  吕成祯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2):97-101,123,124
总结社会学视角下课程概念的特征、论述社会学视角下高等学校课程资源的内涵,从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个方面探讨高等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社会学价值,阐释社会学对高等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知识社会学视野中,我们"遭遇"到的各种知识并非产生于真空之中,知识与社会的存在有着深刻的联系,是历史制约、社会建构、利益导向的。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美国课程主导范式从开发向理解范式转换背后的社会与文化状态,可以揭示大学本位的课程专家的身份以及他们的理论观、实践观所发生的变化。它为我们解读美国的课程理论提供了一个文本之外的社会学语境。  相似文献   

7.
教育社会学中的知识与课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社会学需要这样一种理论,它将知识问题重新纳入课程的争论之中,而不否认知识的社会和历史本质。现有的教育社会学,无论是建立在新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基础之上,都没能为可供选择的课程提供基础。本文提出了“社会现实主义”的知识与课理论,这种关于知识而不仅仅是关于认知者的社会理论,既承认课程知识的社会历史本质,也承认它们超越其特殊社会起源的客观性,并将课程知识的客观性置于社会网络以及社会组织的公共规则和惯例之中。  相似文献   

8.
知识社会学是课程社会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其对知识进行社会学研究的理论范式对课程及其知识内容的社会学分析具有巨大借鉴价值。本文通过对知识社会学中既有的对知识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三大范式,即整体功能论范式、整体决定论范式及分层决定论范式的逐一述评,得出虽然它们都存在一些理论分析的局限性,但是这些范式对课程及其知识内容的研究仍然有其独到与深刻之处,因此年幼的课程社会学注意吸收知识社会学的有关学术成果依然是有益和明智选择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课程社会学的核心问题体现为课程的客观性与社会性之间的矛盾,课程社会学诞生以来围绕课程社会学这一核心问题出现了许多理论,但所有的理论都各执一端。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课程的社会性被简化为利益、立场的反映,课程的客观性被否定,这对课程实践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伯恩斯坦、杨和迈耶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课程的社会性和客观性展开研究,表明课程的社会性和客观性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一结论对反思我国关于新课程改革的争论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课程分化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分化的社会学分析吴永军自古以来,任何社会都在把不同种类和数量的知识分配给不同阶层的人,在学校教育领域由此产生课程分化现象。对此,不同学科、不同理论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心理学理论从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学习能力的强弱来阐释课程分化的可能性;教育学理论则...  相似文献   

11.
随着知识性质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变,选择进入课程的课程知识也具有了文化性、境遇性和价值性的社会属性,并且课程知识的选择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冲突和斗争的过程,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特性,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在其中有着不同的需求.对课程知识选择进行社会学分析,对我们的课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构建的理论大厦中,“社会”都被赋予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旨趣不仅仅在于解释社会,更重要的是改变社会,自然、社会与人的关系始终作为其理论主线而存在;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更是旗帜鲜明地声称“社会”即其理论建构与公共实践的根本立场和价值旨归。以“社会观”为核心视角,围绕“社会”的涵义、价值、变迁、解放四个维度,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做出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比较,并从现实层面解释两者差异的生产,最后指出两者的理论共性。  相似文献   

13.
社会学的职业指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职业选择与指导一直受着心理学的影响,如职业指导的重要理论:人职匹配理论、发展理论、决策理论等都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我们认为职业选择与指导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不能完全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社会学理论对职业指导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如德柏拉所指出的:“每种职业指导模式都反映出一个特定国家普遍流行的文化价值、民族传统和社会结构。”本文介绍几种社会学理论对职业行为、职业选择和职业指导的观点:一、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行为获得的模式,认为人们不仅能从自己的行为结果,而且…  相似文献   

14.
批判课程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是西方“唯科学主义”的泛滥、社会公正的衰微以及人的意识的日益虚假化,其哲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哲学理论之一的“社会批判理论”,社会学基础则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流行于英美的“新教育社会学”。整体论、理性观、批判认识论为理论基础,批判课程论的课程哲学观。批判课程理论在对传统课程范式进行批判的基础之上视课程为“反思性实践”,并关注学校教育及其课程的相对自主性、教师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学校化中的矛盾和冲突性质。  相似文献   

15.
试论解释论之学校功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0年代兴起的解释论,是对以功能论和冲突论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社会理论的挑战。它关注教育社会学微观领域的研究,使社会学的理论观点进行了课程编制、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等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从而既推动了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入开展,又促进了社会学理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应伟 《考试周刊》2015,(9):180-181
<正>"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正力求从"知识为中心"转移到学生全面发展上,它强调学生多样化的发展,强调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力争把学生由单一的"学校人"培养成综合性的"社会人",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它是一种以学生生活与经验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倡导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它强调坚持自主性,但并非否定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  相似文献   

17.
以生活探究与体验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学会关爱与尊重、学会合作与共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社会价值追求.为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要关注移情性、伦理性社会探究;要让学生参与并反思社会生活;要把以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关系作为重要的探究内容.与此同时.还要避免"形式化的合作"与"口号式的关心".  相似文献   

18.
论巴兹尔·伯恩斯坦的教学话语理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英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巴兹尔·伯恩斯坦的"教学话语理论"是教育社会学领域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是关于教学话语的传递/习得以及建构的理论,也即关于课程知识之选择、组织、传递和评价的理论。教学话语理论经历了教学话语的传递/习得、建构、教育认同的建构三个阶段。就其价值来说,教学话语理论一方面可以丰富我国在教育社会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检视我国目前的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改革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找出并解决我国综合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9.
社会建构主义把批判理论和知识社会学的立场应用到课程研究中,认为课程是经由社会建构而形成的,学校合法知识是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经过不断的冲突、调和而形成的.但由于社会建构主义对课程本身的社会属性缺乏深入的研究,对社会结构如何影响课程这一课程社会学的本源问题上没有提出系统的解释框架,受到一系列的质疑和批判.课程社会学领域出现两种超越社会建构主义的尝试:一种为对现代性与课程内容之间关系展开实证研究的现代性模式;一种为吸收涂尔干社会理论对结构与课程、课程的社会属性进行深度研究的新涂尔干主义.这两类研究超越了仅仅把课程认为是不同社会力量之间互动的结果的认识,对课程自身的社会属性和获得机制进行了深度的剖析.课程社会学的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研究立场的转变,而是深层的知识论转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课程论的角度分析了远程教育活动中课程的定义以及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认为对“课程”的定义应该从权变的角度,根据课程实践的要求进行选择;并分析了课程研究的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基础,强调由于研究者不同的世界观、认识论的差异,远程教育课程研究中同样存在不同的课程流派,有助于远程教育课程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