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日语会话中,"はい"一词的使用频率极高。但其常被简单地理解为是一种肯定的应答,被笼统地翻译成中文的"是"。但实际上不同语境翻译不同。本文从翻译角度出发,分析其在不同语境下的翻译方法。从日汉对译文学作品、日本电视剧、以及日语会话书籍中收集与"はい"有关的对话,选取出最有代表性的对话例句,归纳总结出"はい"在不同语境下的翻译规律。  相似文献   

2.
宋娴 《文教资料》2009,(27):17-19
本文从叙述学的角度,从小说的情节设置及叙述眼光两方面对萧也牧的小说<我们夫妇之间>进行了解读,认为小说实际是对所谓"以小见大"的现实主义典型文学观念的创作实践,其本义是从日常生活题材升华至具有政治意识形态的超验意义,是一部完全符合当时政治意识形态规范的作品.但之所以遭到了强烈的批判和质疑.与其说是当时文界对小说本身的意义指向的误读,不如说是由于小说的书写方式,或日叙述方式与当时的文学批评语境发生了猛烈的碰撞有关.而在当时文学语境下,该小说对日常与"真实性"的弥合进行的实践性尝试遭到失败,也证明了中国当代文学形式的多样化发展所受到的制约不亚于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内容的规约.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西方非英语本族语译论家和中国的一些翻译理论家将奈达翻译理论术语equivalent/equiva—lence翻译成"等值"、"等效"、"等同"或"对等"进行质疑和批判,认为将奈达翻译理论的关键术语equivalent翻译为"等值"是一种误读和误译;其次认为"等值翻译"中的"等"和"值"两个字的使用错误而且无法解释"等值翻译"中的"值"的含义。最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将"等值翻译"修改为"对当翻译"。  相似文献   

4.
专题复习阶段是提升学生能力的关键时期。学科观念引领下的化学专题复习,应坚持针对性和选择性原则,以具体的化学知识为"明线",以从具体知识中提炼的学科观念为"暗线",引领学生理清知识关系、建构知识网络,领悟思想方法、把握学科本质,培养终身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5.
两千多年以来,equivalent/equivalence是西方翻译理论的中心概念,其意义为"相当""配当""对当""相似",中国一些译论家将其误读和误译成"对等",一些翻译理论家将"对等翻译"描述为翻译的理想。"对等翻译"又被推衍成"等值翻译"和"等效翻译"。"对等翻译"或"等值翻译""等效翻译"作为翻译理想受到中国译论大师批评,认为它违背了翻译本质,是不可实现的理想——幻想和空想。  相似文献   

6.
一般和个别是一对贯穿于西方哲学史始终的哲学范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胡塞尔的第二逻辑研究定名为"种类的观念统一与现代抽象理论",它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如何分析观念对象和观念直观.他通过对以洛克为代表的英国经验主义传统的抽象理论的否定性批判,展开他对观念对象的现象学描述,并第一次详细论述了观念直观(观念化的抽象)的方法,提出"一般对象或观念对象就是种类的观念统一".  相似文献   

7.
《宜宾学院学报》2019,(1):80-86
"知觉"概念在洛克观念起源论中具有基础性的理论地位,是关涉感觉、观念乃至反省等核心概念的重要相关项。作为一个"状态名词",它将观念的第一来源,即"感觉",划分为"前知觉阶段"与"知觉阶段"。为沟通两者,洛克建立了一种成问题的因果解释,抛出了一个具有独立性的"知觉语境",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理论中的"语境断裂"。洛克的知觉概念既维系着观念起源论内在逻辑的连贯性,又成为暴露观念起源论内在问题的一个创口。  相似文献   

8.
大学"理念"考辨--兼论大学"理想"与大学"观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1997年以后,学界开始较为频繁地使用大学“理念”这一术语,但在使用过程中,对其描述却显纷繁杂乱,并与大学“理想”、大学“观念”等用语相混,造成了混乱。本文通过考察西方语境中的对应词idea的意义及其翻译引入和意义的衍化过程,试图辨析其各自的意义域,并指出理念泛用的矛盾和危险所在.以期达到在大学思想研究中规范使用语汇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处理”是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汇,也是一个意义模糊的词,其用法也较具模糊性,但是它在英语里的对应词却是极其精确的。因此,在翻译“处理”这个词时,我们要根据其所处语境,根据这个词所搭配的对象,做出相应的正确的翻译。  相似文献   

10.
改写泛指对文学原作进行的翻译、改写、编选专辑、批评和编辑等各种加工和调整的过程。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改写受到两个方面的限制:意识形态和诗学。文章结合Andre Leferveré的翻译改写理论,从历史角度审视陈独秀的妇女解放的意识形态对其翻译活动操控和影响。陈独秀的翻译活动反映了其"破除封建思想,确立民主独立人格"的"非破不立"的政治诉求,同时译本意识形态的建构取决于译者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1.
作家要穿越主流意识形态,则既不能忽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这个必然事实,亦不能被包括主流意识形态在内的政治现实所困,而要着意培养一种跳出圈外来反思的眼光、意识和能力,即“穿越”主流意识形态,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个体化艺术世界”。另外,对优秀作家而言,“面向文学史的写作”能使写作更为自觉,在文学史的背景下“创造”,但同样不排斥“文学史之外的写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说文解字》设立亦声部首“句”,并辖“拘笱鉤”3个亦声字。有人认为“句”部不当立,因为部首只表义,而亦声部首有表音功能,不该设为部首;有人认为“句”因其形义特点,难以归入它部,只能自成部首。实际上,“句”的确难以归它部且有从属字,因此必单立一部。从“句”诸字中除“句亦声”的“拘笱鉤”3字外,另有1个“句亦声”的字“雊”,它与“拘笱鉤”3字分归两部,有人认为这是《说文》属字归部的混乱,有人用字义所重说作为归部理据。实际上4字分归两部并不是归部混乱的现象,且字义所重说过于片面,应当着眼于字与字的关系,用“以类相从”的原则才能正确解释“句亦声”4字“拘笱鉤”与“雊”分归两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锒铛”、“独鹿”的本义及其语义发展。“锒铛”本为拟声,由拟声而达意,从而引申出许多新的意义;“独鹿”为“朱愚”一词的声转,本义为驽钝。二词的来源不一,本义不同,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词义演变,部分语义交叉融合。本文还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锒铛”、“独鹿”的同源词作了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对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补正。  相似文献   

14.
杜秋娘的《金缕衣》诗一般认为体现了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对此诗的理解 ,关键是“金缕衣”三字。“金缕衣”是皇帝专穿的衣服 ,故此诗有更深层的政治隐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辜正坤提出希腊语前缀“meta-”不能译为“元”。事实上,由于“meta-”和“metaphysics”的历史渊源和后者的强大影响力,“meta-”已经获得了“本初、本源”的新含义,因此,可以将“meta-”译为“元”。不过“meta-”作为希腊语前缀的本义,提醒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语境有针对性地翻译,而不可追求简单的整齐划一。  相似文献   

16.
早年毛泽东在湖南自治运动中提出的共和国思想,具体体现为其建立"湖南共和国"的政治主张。它是毛泽东对旧思想还没有彻底扬弃、对新思想也只是简单地吸收及对美好理想向往的产物。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提出了理论构想,但只是一个庞杂的矛盾混合体,在实践中只能是一种空想。研究它对于研究毛泽东后来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古代文献,系统研究了先秦“赋”字的语义演变,指出”赋”字在先秦典籍中有税贡、铺陈二义,前者为其本义,后者则为同音假借,后义本字应为“敷”,后世所说的“赋诗”、“诗赋”,取义于铺陈,其根源在于此。  相似文献   

18.
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出于策略上的考虑,把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和“东方社会理论”不恰当地等同了起来。这样做,虽有其积极一面,但在具体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的不良政治后果。主要表现为:人为地割断了社会主义与西方先进的物质文化条件的联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了刚性特征,政治生活中的形式主义,倚重于高度集中的、全能型的政治权力的超常规发挥。这值得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们认真地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语篇的思想意识、语篇结构和修辞的角度对小说“If It Comes Back“的语篇功能作了分析,小说作者技巧地从上述三方面对独立和自由这个主题作了生动诠释,令读者在跌宕的情节中深刻感受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和语篇的意义潜式.  相似文献   

20.
《英美文学》课是一门蕴含了西方历史、文化、艺术、哲学、宗教思想的典型的文科课程。作为一门专业课与通识课,探索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对学生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德育教育十分必要。从必要性、目标、方法与途径等几个方面对《英美文学》课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进行了探索具有开创性意义,对其他文化通识类课程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