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索音乐心理培养音乐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教会学生怎样学。以心理学为依据,“注意”音乐听觉的训练,是培养音乐能力的基础:“统觉”的积累,使音乐知识的学习变得轻松、容易,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为音乐能力;评价,则是提升音乐能力的有效渠道。本透过以上三个角度,探索运用心理学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对高职非音乐专业《音乐鉴赏》课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艺术教育现状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要对高职非音乐专业学生进行有效的艺术普及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需要做到尊重个性,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授之以渔”,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灵活备课,因材施教;合理利用多媒体;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3.
欣赏教学又名“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在笔者从事的多年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并不爱上音乐欣赏课。通过细心调查才知学生之所以对此不感兴趣无非是以下几点原因: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奥地利音乐家舒伯特并欣赏他的作品《音乐瞬间》。 2、能力目标: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学生能大胆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能,提高创造音乐“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欣赏和音乐活动中使学生们感受音乐“瞬间”的美,陶冶学生“美”的情操。  相似文献   

5.
在《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有这样一段话:“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感受能力是各个领域音乐学习的基础,歌唱、乐器演奏和创造等音乐学习,都离不开音乐听觉能力的发展。”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不稳定,情绪性比较明显,容易被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6.
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人们是通过对音高、音调、节奏等手段造成的特定音响所引起的联想来达到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的,而音乐能力也正是在这种动态的体验活动中逐渐得到培养和提升的。学会“聆听”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提高音乐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对幼儿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应该是音乐活动设计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王艳 《宁夏教育》2004,(7):104-106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审美能力的人。有一位专家讲得好:“目前导致很多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低下,艺术修养不够,是因为起始教育就不够,文化传承不够。”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身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怎样才能让他们快乐地走进艺术课堂、走进音乐呢?以下试谈几点个人体验。  相似文献   

8.
《音乐课程标准》(201l版)中明确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英国教育家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聆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聆听音乐。”聆听是指集中精力认真地听,但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自控能力不够,因此,他们在聆听音乐时,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往往会“做小动作”“讲话”“走神”。针对这些现象,我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借用通感,丰富体验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孙莉 《山东教育》2002,(25):62-62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出现在广大教师面前,给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对教育理念把握不准,走入了误区。误区一:抓住教改的壳,摒弃音乐的魂音乐课程标准提倡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重视音乐实践。这些教育理念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是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但从最近听到的一些实验研究课上,却发现了与这些教育理念不协调的现象,有的甚至是背道而驰。有这样一节音乐课,课题是《当兵的…  相似文献   

10.
王晶 《河北教育》2006,(7):88-88
视唱练耳,是专业音乐学习者的一种基本训练,用以培养学习者按乐谱准确地感知音高与节奏的能力,同时,加深对拍子、音程和调式等感性的认识,使训练者最终能够获得“看到乐谱有音乐,听到音乐有乐谱”的高级音乐感知能力。下面我们从“听”与“唱”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1.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7):126-127
教学内容: 音乐活动“好妈妈”。 教学目标: 通过参与音乐活动“好妈妈”,培养创设情境表现音乐的能力及想象力、创造力和合作能力,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之一,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欣赏音乐.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离开这一点就谈不上音乐教育。”儿童对音乐作品听得愈广泛愈深入,那么他们对音乐欣赏能力就愈能快速的发展,从而提高儿童的音乐鉴赏力和表现力。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通过教育有效的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德、智、美全面发展,是摆在每位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接下来,笔者就音乐欣赏教学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思考和做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音乐欣赏课可以说是音乐教育中,设法引起儿童对音乐的爱好,并使这种爱好更深、更有智慧的一种力量。”它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又能够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正如达尔克洛兹说的:“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  相似文献   

14.
音乐新课标指出:“音乐欣赏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小学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美国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詹姆斯·默塞尔在其名著《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一书中就指出:“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但在小学阶段,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理解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林幼莲 《广西教育》2005,(7A):85-86
“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音乐是艺术教育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有句名言“音乐是开启儿童智慧的钥匙。”那么如何通过音乐综合活动来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呢?  相似文献   

16.
音乐是一门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音乐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音乐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乐理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同时,必须有机地融进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音乐审美观因过于强调音乐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一味承袭“严肃音乐”的教育教学程式,导致了音乐审美价值研究视角狭窄,陷入了误区。本文力求通过音乐价值与音乐审美之间、音乐文化价值与音乐审美价值之间关系的分析与探讨,从而揭示音乐审美价值的内涵及其实现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和鉴赏能力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感受和鉴赏音乐呢?最好、最基本的办法是“听”。苏霍姆斯林基指出:“我们的音乐教育既不是为培养作曲家,也不是为了培养演奏家,而主要是培养合格的听众。”如今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焕然一新,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知识讲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艺术教育是自由的、协调的。为了实践《音乐课程标准》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结合儿童好奇、好动、好玩,以及善于模仿、接受能力强等特点.我对音乐课堂教学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在音乐教学中.改变以往的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让学生在“音乐王国”中插上翅膀,成为“自由的天使”。而在音乐课上,要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的学习变得自由、开放。  相似文献   

20.
音乐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以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指出:“音乐是情感生活的摹写。”“情感、生命、运动和情绪,组成了音乐的意义。”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学家贝内特·雷默认为:音乐是人类内在情感的外在符号表现,因此音乐教育的本质就是情感教育。我国《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指出“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音乐鉴赏中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能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音乐美。如何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获得音乐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