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明玲 《山东教育》2005,(28):36-36
一、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激发写作兴趣 春天来了,一天,我布置了一项任务,告诉学生周六将带着他们到田野里去挖荠菜,不过我没有说要写作文,全班学生几乎同时欢呼起来。  相似文献   

2.
《挖荠菜》有霸气吗?———与李卫东老师商榷彭兴奎李卫东老师的《〈挖荠菜〉的随想》一文(载《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9期)批评了阅读教学中“无视学生主体参与”的倾向,读后很受启发。但我不同意李老师对课文《挖荠菜》的理解。李老师不同意人教社《教师教学用...  相似文献   

3.
教《挖荠菜》时我干脆把学生带到郊外结合课挖了一回荠菜,吃了一回荠菜。那景那情、那滋那味,至今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4.
&;lt;我盼春天的荠菜&;gt;(小语第九册)一文写了旧社会一个穷苦孩子以野菜充饥,以挖野菜为乐的故事,反映了穷苦孩子对自由富足生活的向往,也从一个侧面揭露了财主的罪恶.全文分四段,其中二、三段回忆了“我“小时候因为饿,吃野花野菜;又因为饿,掰了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财主家的人拿着粗木棒凶狠地追赶……在教学这两段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思考填空“()的我“,以此为线索理解课文.学生们踊跃地上讲台填自己的理解:(饥饿)的我,(羞愧)的我,(害怕)的我……这时,一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这个小女孩嘴那么馋,去偷财主家的玉米棒子,偷东西是很坏的行为,遭人打也是活该……“   ……  相似文献   

5.
《挖荠菜》的抒情技巧江西广昌驿前中学邱志民《挖荠菜》是一篇感情深沉的优美散文。假如把这篇散文比作一支乐曲,那么,“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则是这支乐曲的主旋律,统摄全篇,贯穿始终。其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荠菜的深厚感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直接...  相似文献   

6.
母亲喊我去吃午饭,我还在望着5月18日&;lt;中国青年报&;gt;上的两篇文章发呆.&;lt;小混混抢钱竟杀死一学生&;gt;和&;lt;校园暴力令人堪忧&;gt;所传出的信息让我忧心忡忡.媒体经常批露教师对学生施暴的新闻,没想到学生中的暴力群体竟如些迅速地“崛起“.……  相似文献   

7.
挖荠菜     
作家张洁曾经写过一篇《挖荠莱》,在她眼中,挖荠菜是童年的一件乐事,但长大后回想起来,却渗透着一番辛酸。我出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大好时光,故而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挖荠菜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消遣,抑或大言不惭地说是一种雅兴,再狂妄一点说,就是和陶渊明南山采菊差不多了。“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现在虽是早春二月,但天气实在晴朗得可爱,已和三月差不多。我和小姨挎个篮子,拿着小铲一起挖荠菜。尽管荠菜这个名字早已被我熟识,但要真正识别还是有些陌生。小姨可是挖荠菜的一流好手,眼明手快。她一边挖一…  相似文献   

8.
一接到新世纪&;lt;小学青年教师&;gt;的第一期,我就被杂志改版后的新形象吸引住了.我一口气把整本杂志浏览了一遍,感到很大满足,心中充满了兴奋与喜悦之情,其中桂贤娣老师的&;lt;让学生运用拟声词作文的尝试&;gt;一文,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说实在的,就写作技巧而言,这篇文章并不是无懈可击的,甚至还存在着某些比较明显的缺陷,可我为什么对它特别感兴趣呢?我想,研究一下其中的原因,对于我们借鉴他人经验,以提高写作水平、提升文稿品位,还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一、作文教学"现榨果汁"模式引发"水味作文" 教育容易得健忘症.作文教学尤为如此. 现在比较流行的作文教学,都是当场活动,当场作文.阳光明媚的时候,带着孩子到树林里赤脚走一回,就回来写<踩影子>;苇海漾绿的时候,带学生去苇荡里折折小船、风车,就回来写<绿苇玩具>;下雪了,就让孩子们去玩雪,然后趁热打铁写<雪趣>;花生成熟了,师生们向农家借来钉耙挖花生,借来大锅煮花生,一回校就写<农家乐>……我们教师可能有这样一种意识,就是作文素材是我开发的,越新鲜越好,越超前越好,这才充分体现了教师教学的特质和水平,更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挖荠菜》的随想山东省泰安师范附中李卫东选入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初中第二册的《挖荠菜》,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女作家张洁作为旧社会的过来人,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文章开篇即点题:“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接着便宕开一笔,先从“馋...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大量实践表明:“活”教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笔者探索“活”教法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添加佐料法。第一次教学《挖荠菜》(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学生如同文中“孩子迁就妈妈吃荠菜”一样迁就着我的教学,是“代沟”所为?还是教法乏味所致?我带着这些困惑在第二次教学《挖荠菜》时,便试图添加佐料:孔子的学生问孔子什么东西最好吃?请大家代孔子答问。同学们七嘴八舌,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确定的培养目标和倡导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充当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较多的思维发展的空间,真正体会到知识带来的愉悦,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采用适当的方式,鼓舞和激励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把课堂教学演绎成与学生共同探究、共同领悟的过程。我教张洁的《挖荠菜》一文时是从我事先准备的一把荠菜开始的。  相似文献   

13.
著名女作家张沽的《挖荠菜》,是一篇感情真挚、寄意深刻的散文。文章通过对“我”童年时苦难生活的回忆以及新老两代人对挖荠菜、吃荠菜的不同感受和理解,表现了作者憎恨旧社会、热爱新生活、关心下一代的思想感情。文章之所以写得情文并茂、深刻感人,主要在于下面的几个“巧”字。一、老题材巧出新主题。老一辈对新一代进行忆苦思甜教育,本来是一个老题材,但《挖荠菜》不流于一般的忆苦思甜,经过作者的精心安排,巧妙构思,已脱出老题材的老写法,  相似文献   

14.
对语文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说,最难写的也是作文。这令语文同行头痛不已,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顽症呢?我认为必须从教师、学生两方面做好准备,通过双方的努力,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15.
邻班的王老师临时有事请了假,教务主任吩咐我去给她代课,我便一头扎进了准备工作中.不能不好好设计一番,因为在我自己所带的班中指导这一篇作文&;lt;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gt;时,就不尽如人意.今日又恰好要上这一内容,心中不免有些担忧.我心里“咯噔“着,走向了教室.……  相似文献   

16.
黄珊同学问:课文题为“挖荠菜”,为何不直接描写挖荠菜的情景,而要写“馋丫头”的故事呢?女作宗张洁作为从旧社会过来的人,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文章开篇即点题:“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接着便宕开一笔先从“馋”字写起,为下文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苦难的童年,抒发了摆脱屈辱生活的喜悦心情.并对这种喜悦心情,不为孩子们所理解表示了忧虑,进而发出了不能忘记过去的呼吁.这篇散文有叙事、有议论,而两者又是互相结合的.文章的叙事部分由五个生活片断组成:(1)财主家胖儿子的嘲笑.(2)地主大管家的追打.(3)解放前挖荠菜的喜悦.(4)解放后挖荠菜的心情.(5)全家吃荠菜时的心情.  相似文献   

18.
既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要保证教学质量,这是一对矛盾.要解决好这一对矛盾,重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文&;lt;葡萄沟&;gt;是一篇抒情散文,情在景中,景中显情,是一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进行语言训练的好教材.我在教学&;lt;葡萄沟&;gt;时采用了“四结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作文难教,教师怕教;作文难写,学生怕写.这是一直困扰着大部分师生的一道难题.如何才能破解这一难题呢?我认为,如能把作文教学的"四指导"工作做扎实,作文将不再是件难事.  相似文献   

20.
要想提高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必须要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正确的评价。对习作中的优点多肯定,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作文的自信心。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很是在乎。他们绞尽脑汁,掏心挖肝,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文字渴望得到老师的承认,如果教师能掌握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循循诱导,这对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是有很大帮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