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章对“国家形象”、“中国国家形象”以及与此有关的概念“传统形象”、“结构性国家形象”、“自塑”、“他塑”等概念进行了阐释。其中“传统形象”、“结构性国家形象”、“自塑”、“他塑”等概念是作者为了更清楚地理解和塑造中国形象而独创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毕梅 《今传媒》2015,(4):35-37
本文以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将中国国家形象划分为中国人形象、中国政府形象、中国社会形象以及中国经济形象和军事形象五个侧面进行测量,考察了德国学生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调查结果表明,德国学生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可解读为:“勤奋友好的中国人形象”、“强大腐败的中国政府形象”、“发展迅速但不平等的中国社会形象”、“价廉物劣的中国制造形象”及“有扩张野心的军事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3.
突发事件下党政干部的信息沟通原则是:第一时间告知真实情况;满足公众的心理期待;保护党政干部的原有形象.党政干部的形象目标及建构策略是:第一时间发布真实信息,统一口径,言必有据,塑造“诚实”、“可信”的道德形象;根据受众需求不断发布最新信息,慎报原因,塑造“高效有力”、“严谨准确”的才能形象;用情感打造“与民共担风险的亲民领袖”形象,用声乐色彩刻画“务实高效的危机专家”形象,用心灵塑造“坚定沉着的心理救助者”形象.  相似文献   

4.
和平崛起——中国新形象的对外传播战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公众对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1],是一种具有一种强大影响力的“软力量”,称之为“国家形象力”。国家形象力看似“无形”,却能产生“有形”作用。2004年9月的“西班牙烧鞋”事件看似贸易纠纷,但根源还是西方世界对中国形象的误读。随着新世纪我国对外交往的频繁,更新传播理念、利用新的媒介工具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成为当务之急。一、中国国家形象的新内涵——和平崛起在国际社会中,中国被“妖魔化”由来已久,从早期的“中国威胁论”到衍生出的“中国军事威胁论”等等,使我国的国家形象被误读,产生了很大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5.
政府形象传播的本质内涵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政府本身就是媒介 ,政府施政的过程 ,就是政府传播自己形象的过程。光“练”不“说” ,不会形成应有的形象 ;光“说”不“练”(或者“练”与“说”两张皮 ) ,形象也将大打折扣。政府形象构建、传播的真谛是 :确立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心和信任 ,通过塑造、改善、提升政府形象来加强政府对公众的影响力、公信力、吸引力。即政府形象传播以社会公众认可、支持为前提 ,以“推销”政府的理念、服务、影响为指归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苗族”在抖音平台上搜索,按照最多点赞进行排行(大于5万),对视频内容和热门评论进行整理。通过分析,发现大多数账号将苗族形象污名为“滥用蛊术的破坏者形象”“原始落后的农村形象”“仪式误读的野蛮形象”“低俗轻浮的女性形象”。坚守道德自律,提升媒介素养;加强群体交流,增强文化认同;注重以人为本,创新媒介叙事;增加传播资金,加强人才建设是破除苗族媒介形象污名化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付清文 《新闻窗》2012,(4):111-112
广播的播音员是广播媒体创作团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电传媒的形象代表和品牌代表,广播形象的最终体现者即是广播的播音员和主持人,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广播者。广播者是通过声音与受众交流和沟通的,虽然广播者的“形象”不如电视者那样直观可视,但在受众的心中广播者是有“形象”的,是受众通过收听节目,通过播音员的声音联想到的“形象”,而这个“形象”不仅仅只是声音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内、外在形象的完美、和谐统  相似文献   

8.
肖奎 《新闻前哨》2022,(18):74-76
本研究分析了短视频平台中乡村教师自我建构了怎样的媒介形象。研究发现,乡村教师在短视频传播中,大致建构了四种媒介形象,分别为“乡村教育的无私奉献者”形象、“教书育人的‘灵魂工程师’”形象、“学生成长的守护人”形象和“积极乐观的平凡人”形象。乡村教师在短视频中建构的形象,提高了乡村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职业吸引力,推动了优秀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为了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的网络媒介形象,乡村教师还需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9.
媒介形象的"三重资本"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轶玫 《今传媒》2006,(12):18-19
媒介形象是指媒介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能够吸引注意力的品相,是受众对媒介组织的印象集合,具有“有价性”、“被评价性”、“技术表征”及“唤起联想”等特点,是媒介符号化的社会体征。形象的价值在于形象对于个体与社会的有用性、有价性。媒介形象是媒介组织获取社会行动者注意  相似文献   

10.
“概括”是新闻写作必不可少的表现手段,是驾驭新闻语言必不可少的表现方法。一般有两种基本方法:“抽象概括”与“形象概括”。所谓“抽象概括”就是:抽象事实,概括本质。在语言表现上,抽象概括的内容理性色彩浓。比如,雷锋的事迹丰富多采,雷锋的精神丰厚深刻,周恩来总理则把雷锋精神和时代特色概括为四句话。所谓“形象概括”就是:借助形象,概括本质。在语言表现上,形象概括的语言出形象,感性色彩浓。比如  相似文献   

11.
许光 《青年记者》2016,(18):66-67
美国学者雷默曾在《淡色中国》中指出,“国家形象问题是中国当前最棘手的战略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巨大变化,但在国际上享有的声望与国家形象没有相应地变化.一方面,由于“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环境,西方媒体肆意“妖魔化”中国,令我国国家形象蒙尘;另一方面,我国大众媒体“宣传腔”太浓,过分强调媒体的宣传、教化功能,传播媒体“合塑”的“高大上”国家形象差强人意,其话语方式、报道理念、叙事模式难以被国际社会认可,国家形象“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2.
从媒介形象的角度看经济广播的形象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轶玫   《视听界》2006,(5):49-51
在频率专业化被广为提倡的今天,一系列专业频率诞生并取得了骄人成绩,如“交通广播”、“文艺广播”、“音乐广播”、“新闻广播”等。在大部分省市电台中,“经济广播”也常常被作为一个专业频率而存在着。然而,当下大多数中国经济广播面对着同一种尴尬:即经济广播作为专业广播的非专业化形象与作为小众广播的大众化生存状态。由此,中国经济广播整体呈现出一种“泛经济化”的模糊形象,“泛经济化”的形象定位远离了最初经济频率“专业化”道路的初衷,名不副实成为大多数经济广播的现实写照。今年是中国经济广播诞生二十周年,本文试图从媒介形象的角度审视当下中国经济广播的形象及其成因,并力图为今后的经济广播找寻一个更合理的形象定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媒体对法官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往往与法院的宣传背道而驰,法院建构的是“司法公正”“廉洁为民”的法官形象,媒体则更多地关注法官的负面新闻,如“法官庭审睡觉”“法官醉酒开庭”“精神病法官出具无罪判决”等。不可否认的是,法官队伍里确实存在个别法官违法违纪的现象,但部分媒体热衷于对法官进行负面报道,通过其强大的舆论引导力影响受众对法官形象的认知,导致了法官形象难以受到大众认可。因此,从媒体信息传播的角度分析法官形象的构成以及挖掘法官形象不佳的原因对于重塑法官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朱玉华 《视听界》2001,(5):34-34
“格调”指风度、仪态。主持格调指主持人主持节目的艺术风格。“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和“服务类”节目的主持应该不一样,前者沉着、老练,严谨而又轻松自如;后者亲切热情而又自然大方。“游戏节目”的主持人和“谈话节目”的主持人风格当然也不同。那么,谈话类节目的主持格调应是怎么样的呢? 一、不“俗”不“雅”。包括形象和语言。节目主持人不能给观众以俗的形象,要以美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美的形象包括美的声音、美的外表。声音形象的美  相似文献   

15.
杨蓉 《传媒》2015,(4):79-80
媒体是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工具.在媒体中塑造“中国形象”的主体呈现二元结构,在国内媒体之外,又有作为“他者”的国外媒体.以“他者”的视域进行反观,在实证的基础上了解“他者”视域中的自我,进而解读其生成的原委,将有助于丰富“中国形象”的内部结构,强化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针对性和目标性,避免主观臆断或误读误判,为“中国形象”的塑造争取更为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6.
王源 《大观周刊》2011,(17):33-34
在媒介化社会,“媒介形像”是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桥梁、渠道和参照。现实生活中的客体经其“过滤”报道和“框架”叙述,最终成为具有某些主观性质的“媒介形象”。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报纸对“女博士”这一群体的报道文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其在报纸形象建构过程中的问题,以期还原“女博士”一个真实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17.
整合广告传播是形象塑造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形象”由“形”与“象”合力而成,可分为“源像”、“文本”、“映像”三阶段,三者既是环环相扣的历时性的共存状态,也是一种共时性的并举状态,其合力构成了一个动态、完整的“形象”,其一致性或者说动态平衡则是“形象”的良性传播。形象塑造的一种新模式,即整合广告传播模式,以资料库为基础,以目标受众为中心,以信息沟通为手段,整合目标受众、形象文本、媒介、传播形式等等资源,为塑造形象服务。  相似文献   

18.
运用CI策略树立良好的图书馆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了运用CI策略提高图书馆形象的设想。建议公共图书馆全方位地设计自己的形象;通过开展优质服务、特色化服务,在市民中树立图书馆的形象。以及“全方位”、“全面”、“全员”地传播图书馆形象的做法。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主播既是一种媒介形象,又是一种被符号化的社会角色。镜头前的新闻主播和其他职业从业者一样,都是在特定岗位上通过受社会规范所制约的表演行为塑造特定的角色形象,不同的是,新闻主播更肩负着社会主流价值观引领作用,其代表的不仅是单独个体,更是党和国家的主流媒体形象。基于社会表演学三大核心矛盾,完整的新闻主播形象的塑造需要平衡好“自我”与“角色”形象、保持“前台”与“后台”表演的一致性、完成设定“脚本”与“即兴”发挥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0.
冷韬 《新闻传播》2023,(6):95-97
日本十分重视IP形象的设计,知名度很高的电视台也流行设计IP形象。IP形象设计不是简单的艺术,其使命是满足商业目的。为了吸引观众,提升收视率与经济效益,日本六大电视台均注重IP形象设计。在IP形象设计时突出角色诙谐有趣、故事新颖独特、造型简单可爱等特点,力争使IP形象设计的形式与主体高度融合,让IP形象从视觉上和听觉上来实现情感的交流。“多摩君”“蓝狗拉夫”等“萌酷”的IP形象吸引了海内外无数“粉丝”,电视台IP形象的衍生产品也盛销海内外。我国有固定IP形象的电视台寥寥无几,日本六大电视台IP形象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