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2007年国际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我国经济总量和制造业增加值总量已进入世界前列,但从产出、效率、市场、制度、创新等全方位衡量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却为我们展示了另一番不尽人意的景象。本文应用综合评价、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通过与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国际比较和分析发现,中国制造业的硬实力具有较高的水平,优势体现在低成本和大市场,但也面临挑战;软实力则与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有待全面提升和改善。此项国际比较有助于全面理解我国制造业所处国际竞争地位,为我国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2.
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协同发展程度能够直接反应出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而政府在促进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通过完善财税政策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快政府信息平台建设、转变政府宏观管理职能,从政策导向、社会化服务、信息化服务.宏观管理等四个方面对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的政府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制造业水平是反映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本文阐述了制造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分析了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制造业水平必须建立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思路,并从七个方面就政府如何推进制造业自主创新进行了重点论述。  相似文献   

4.
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中地方政府行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从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中地方政府行为做了综述,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评述进行了详实、全面的介绍,并对国内外的研究状况给予了具体的评述,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欠缺和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我国装备制造业外资并购中的政府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属性和我国外资并购的系统性、战略性趋势,认为政府应对装备制造业的外资并购进行合理干预,以避免遭受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的严重威胁。从产业效率角度看,实施差别化的政府干预策略,应该成为公共政策的重要指向。  相似文献   

6.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基础。制造业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高低。将香港、新加坡和上海制造业结构进行比较研究,讨论香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强弱,同时对香港制造业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根据1982—2008年的数据,研究了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对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进行了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FD I、保险、商务服务进口提高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通讯服务进口抑制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且保险、通讯、商务服务进口、生产性服务FD I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格兰杰原因,因此扩大保险和商业服务开放度,吸引生产性服务FD I对提高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医药制造业企业政府创新补贴绩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政府创新补贴逐渐成为企业研发资金的主要外部来源,但其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仍然模糊。根据医药制造业企业研发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在考虑时滞效应的基础上运用STATA12. 0构建静态回归模型,从微观角度分析政府创新补贴的创新绩效和财务绩效,以及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性质和不同规模企业中的差异。研究表明:政府创新补贴会显著促进当期的研发投入,并且这一作用在东部地区、国企和小规模企业中表现更显著;政府创新补贴对未来一期的创新产出呈正U型关系,这种关系在东部地区、不同性质和不同规模企业中均显著;政府创新补贴对未来一期的财务绩效产生显著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小规模和非国有企业中表现更显著。研究结论对我国政府合理制定政府创新补贴政策和医药制造业提高创新能力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企业“双能力”理论的两个理论假说并以2001~2010年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假说,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对经济发展更为有利的政府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穆荣平  蔡长塔 《科研管理》2001,22(2):127-135
本文评价分析中国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指出中国医药制造业近年来通过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 ,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但在R&D投入强度、技术创新能力、生产集中度和市场营销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全球医药品市场快速增长和国际贸易环境改善 ,为中国医药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工业工程发展及其在制造业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述了中国工业工程(CIE)的产生与发展,对工业工程在中国制造业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客观分析,提出了在我国制造业实施工业工程的策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已经越来越受到现有制度的约束。在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下,对装备制造业的制度进行分析,对其竞争力的变化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本文在回顾了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政策的制度变革历程的基础上,指出现阶段装备制造业制度设计存在着缺少对国内区域分工协作的引导、资本结构极不合理、与低碳低耗能的整体经济发展趋势不能达到激励相容、忽视与非正式制度的协调发展等问题,并在实现制度效率、帕累托改进、交易成本最低、尊重制度生命周期规律等制度设计的原则下,给出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政策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已经争取到比较有利的地位,正由跨国公司的加工组装基地向制造基地转变,而且在不少行业中,中国制造业已拥有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世界500强”中就有400家落户中国。制造设备的大规模数控化,使企业急需一大批数控编程、数控设备操作及其维修人员。而我国数控人才的短缺已引起中央领导和教育部、劳动保障部等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数控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已困扰了中国企业的发展,有关人士就此评论说:我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如果我国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达不到要求,就只有两种结果:要么是“世界工厂”搬出中…  相似文献   

14.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为中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但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这一命题为中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指明了发展方向。分析了两化融合的内涵及层次,对竞争优势理论进行追溯,并以"钻石模型"和"价值链理论"为分析框架,基于两化融合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5.
我国29个省区市装备制造业聚类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部分,是整个工业的基础,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产业升级的标志。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我国29个省区市装备制造业发展不均衡,反映出我国装备制造业并没有形成强大的有竞争力的产业群,而世界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是形成强大的产业群。  相似文献   

16.
对1995年以来上海制造业贸易进出口结构进行了经验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行业要素密集型特征,选择RCA指数、TCI指数和MI指数对上海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上海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趋于下降,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竞争力趋于上升,但产业国际竞争力仍有待提高;最后指出了上海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所需关注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承担着为各行各业提供工作母机的重任,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为了解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地区差异,本文首先应用熵值法测算了我国各地区装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然后,分别应用基尼系数、Theil-L指数和Theil-T指数对地区差异进行分析;最后,运用Moran’s I指数与LISA集聚图判断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区域空间相关性和区域空间集聚性,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差异显著,呈现出明显的东强西弱态势;东中西部区域间差异随着时间趋于减小,区域内差异随时间趋于增大,说明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大区域层面差异减小的同时,正在形成局部集聚效应;从空间相关性来看,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存在正空间相关性,并主要受FDI、贸易自由度、经济基础与区位商等因素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论述了美国和欧盟近期关于发展制造业的战略措施与规划,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它们发展制造业的四点主要的经验,其核心经验是,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大力发展基于知识的先进制造业.最后,在美国和欧盟的经验的启发下,结合我国制造业的实际情况,从战略定位、政府作用、人力资源等方面对我国发展先进制造业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政府作用对共性技术协同研发绩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构建了政府作用、知识共享与航空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协同研发绩效的理论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政府作用对航空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协同研发绩效产生正向影响,而知识共享在二者之间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制造战略对于制造业的发展有显著影响。选取印度、美国等六国制造战略,对比分析其共性与差异,并结合我国经济水平与制造业发展现实情况,为我国制造战略的制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