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洪彬  吕杰 《资源科学》2014,36(10):2084-2091
本文从农户投入行为角度出发,以农户经济学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大城市郊区不同区域农户土地投入行为差异及其影响机制理论分析框架。采用农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和农户家庭模型回归分析法,以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为例,研究结果表明:(1)大城市郊区农户由于受工业化、城镇化的影响不同(其实质是受社会经济政策环境影响不同),其土地投入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随着离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农户土地投入强度逐渐增加,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逐渐增强;(2)其影响因素对不同区域农户土地投入行为的作用方向、影响程度与显著水平均有所不同。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政府应该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培训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等方面引导与规范农户土地投入行为。  相似文献   

2.
陈海  梁小英  王涛 《资源科学》2014,36(10):2183-2193
了解景观复杂性、村落专业化、土地集约利用三者的关系对于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一定意义。本文以陕西省米脂县17个村庄为例,通过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多元对应分析来探讨三者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1)土地利用方式重要性指标可以有效表征研究区村落的专业化程度,反映村落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表达不同村落间相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差异;(2)景观复杂性仅与作物种类和种子投入呈显著相关,这一方面表明研究区农户大多采用多样性种植策略来减少单一种植的风险,另一方面也表明增加单位面积种子投入会增加景观复杂性;且影响景观复杂性的因素依次增大的顺序为种子投入、作物种类;(3)村落专业化程度仅与总产出、种子投入、作物种类相关,这一方面表明3个指标可作为衡量村落专业化程度的土地集约利用指标,另一方面表明研究区农户大多通过选择不同作物种类来改善和提高收入,而非简单扩大土地利用规模;(4)研究区多样与过渡景观的存在表明: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景观复杂性并非处在一个维度的两个相反端点,与村落专业化程度亦非处于一个维度的相同端点。因此,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同时,也能保持景观的多样性,这对于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河上游典型绿洲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贡璐  张雪妮  吕光辉  韩丽 《资源科学》2012,34(1):120-127
以塔里木河上游阿拉尔垦区为靶区,选择8a棉田、30a棉田、人工林、天然林、荒草地、撂荒地及盐碱地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样地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选择土壤含水量、容重、pH、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等7个理化指标和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脲酶、转化酶等5个酶活性指标进行实验室分析并解析其分异规律;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评价绿洲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的差异并划分等级。研究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均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质量的评价结果显示:天然林〉人工林〉8a棉田〉30a棉田〉撂荒地〉荒草地〉盐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质影响的空间差异有助于解释人-地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吴娜琳  胡晓江  乔家君 《资源科学》2012,34(8):1469-1476
通过对52家地方村庄农户、82家兵团连队职工家庭”的调查,分析了处于同一自然环境下、生产类型相似、生产技术水平相当的新疆地方村庄与兵团连队(简称地方和兵团)生产行为主体的农田生产活动。得出如下结论:④兵团与地方农户的农田生产要素投入差距较小,但投入结构差异较大;前者不受非直接投入性要素影响.而后者深受其影响;②兵团农户的农田产出资金额显著高于地方,二者受直接投入性要素的影响均强于非直接投入性要素,但影响因素结构不同;③兵团农户的农田生产效率显著高于地方,且差异显著。二者均与非直接投入性要素的相关性较强,影响因素亦不同。进一步分析发现,体制因素对农田投入及生产效率影响显著。最后提出,在农业生产方面,兵团连队与地方村庄应相互借鉴,加大体制改革与创新,为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5.
基于农户的耕地质量认识及其响应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应用参与性农村调查与评估方法(PRA),对陕西省横山县的107个农户进行了典型调查,旨在获取基于农户的耕地质量知识并研究其对不同质量耕地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农民选用坡度、灌溉条件、土壤质地、产量、肥料投入、作物长势指标评价耕地质量,评价结果与土壤样品分析结果具有一致性;将耕地分为高产地和低产地,发现农民在两类耕地上的种植结构、施肥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农民能够准确鉴别耕地质量并有合理的评价指标;现有生产模式下农民对不同质量耕地的响应行为会对耕地可持续利用产生不良影响。最后将农户指标与基于遥感手段的耕地质量指标相结合,构建了长城沿线风沙区与黄土高原交错地带耕地质量评价指标框架,用以指导该区域耕地质量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6.
刘芳  张红旗 《资源科学》2012,34(4):758-768
本文基于野外实测剖面数据,借助于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采样点尺度上土地利用和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和坡向)对伊犁新垦区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类型对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和全磷有显著性影响,而对全钾的影响不显著;②不同地形因子对表层土壤养分要素影响的显著性各异。4种养分含量与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在500~600m梯度平均含量均最低,600~700m梯度波动范围均最大;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在高海拔梯度的平均含量高于低海拔的含量,全磷的平均含量随着海拔升高呈倒U型分布;③有机质和全氮与坡度呈显著正相关,3°以上的平均含量显著高于3°以下;在坡度〈1.82°时,4种养分含量的波动范围最大;④全磷与坡向呈显著负相关;阴坡的各种养分因子的平均含量不同程度的高于阳坡的含量;除全钾外,各种养分因子在阳坡的波动范围均大于阴坡的范围;⑤土地利用类型与地形条件的交互作用对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存在影响。在不同地形条件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表层土壤养分含量高低情况存在差异,表现在较高海拔、较大坡度和阴坡上中覆被草地的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农田和低覆被草地,而在较低海拔、较小坡度和阳坡上则情况相反。  相似文献   

7.
基于MDS和模糊逻辑的黄河三角洲土壤质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丰富,但降水与蒸发严重失衡,土壤受盐渍化及污染影响严重。为获取该地区土壤质量现状,本研究选取了多个物理和化学指标,利用最小数据集理论,构建适合于研究区土壤质量评估的指标体系,然后采用模糊逻辑模型对土壤质量现状进行评估,并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了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土壤等级上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经筛选后,黄河三角洲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包括pH、TN、AP、AK、有机质和土壤盐分;评估结果显示在空间上土壤质量内陆高于沿海,以中部黄河与刁口河相交处为最优;土壤质量整体上以中等级为主,其中三级类型占比最大为31.22%,农田、园地、林地等主要分布在三级以上土壤,但有部分在低级土壤上存在,而且优质土壤上也存在较多的闲置土地,土地资源利用存在不合理性,有待进一步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8.
梁流涛  曲福田  诸培新  马凯 《资源科学》2008,30(10):1525-1532
构建了农户兼业对土地利用行为及其效率作用机理的分析框架,并在此框架下以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户调研数据为基础,利用分组比较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包络分析(DEA)等方法分析不同兼业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和土地利用效率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兼业类型对农户土地利用方式和行为的选择有显著的影响,不同类型农户的投入行为、施肥行为、土地利用程度、土地经营规模存在很大的差异,从总体上说,兼业农户的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化肥施数量、土地利用程度等方面低于纯农户,在兼业农户中二兼农户又低于一兼农户;同时,不同的土地利用行为又导致了不同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效率的差异,从DEA效率来看,一兼农户略大于纯农户,并且二者都远远大于二兼农户,这说明农户适当进行兼业经营有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当兼业程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影响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西藏河谷农区农田土壤生物环境的影响,在持续6年的定位试验(撒播、条播、少耕、免耕)的基础上,分析了长期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呼吸、土壤活性有机质、土壤脲酶、蔗糖酶等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青稞整个生育免耕方式土壤呼吸强度最高;(2)随土层深度增加,处理年限增加,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降低,免耕处理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3)20~40cm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显著低于0~20cm土壤;耕作方式处理年限对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条播方式土壤脲酶活性强,而免耕方式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高。由此得知,土壤生化性质指标能敏感地表征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的扰动差异引起土壤环境和生物活动变化。  相似文献   

10.
李小云  刘慧  杨育凯 《资源科学》2015,37(11):2261-2270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挑战,明确农户生产行为是否受此影响,是进一步研究气候变化适应措施的关键。以华北平原为例,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微观农户生产要素投入行为,评估干旱及生计资本等因素是否影响农户生产要素投入及其影响在不同类别农户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干旱影响农户生产要素投入行为,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是农户应对旱灾的主要措施之一。生计资本差异也对农户生产要素投入行为构成显著影响,尤其是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越丰厚,农户生产要素投入相对越少。此外,农户内在特质和外在自然经济条件也是影响农户生产要素投入行为的重要因素,包括农户家庭基本状况、种植结构和所在村的自然地理条件等。为提升农户应对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相关政策制定应根据不同因素影响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耕地自然质量和利用质量评价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耕地质量是耕地各种性质的综合反映,耕地质量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本文参考已有的评价模式,以东北地区为例,利用“3S”技术,着重应用GIS空间分析优势开展耕地自然质量评价与耕地利用质量评价,并分别分析了高产田、中产田和低产田中耕地自然质量、耕地利用质量与粮食单产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耕地自然质量大都处在中等或中上等水平,耕地投入水平基本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中高产田的粮食单产与适当的社会经济投入有很大关系,而低产田的耕地自然质量对粮食单产具有较大影响。主攻高产田,抓好中低产田改造,有计划地开发并保护好有限的宜农荒地资源,是目前东北地区增加粮食产量的最大潜力所在。本次研究为东北地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依据,为完善耕地质量评价研究提供了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2.
保护和利用好黑土地资源,建设粮食产业强国是维持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文章聚焦水-土-种-肥-药等农业资源要素,分析了当前我国东北黑土区在粮食生产、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关键"卡脖子"问题。提出应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黑土地保护和作物增产技术与装备研发;构建土壤障碍因子消减和抗逆作物优化种植模式、黑土地保护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和机械化生产;加快粮食生产向精准化、智慧化转型,构建多种生态系统协同发展安全模式。提出发挥中国科学院科技力量建制化和多学科优势,紧密联合地方政府、企业、农民,组建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团队,以及推动黑土地保护性利用和健康管理核心技术落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农地整理对农户福利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京  杨钢桥  徐玉婷 《资源科学》2014,36(3):446-453
农地整理的实施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福祉为目标。本文基于福利经济学理论,在森的福利理论框架下选取农地整理农户福利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测度湖北省农地整理前后的福利变化,然后进一步分析农地整理变量对农户福利贡献的大小。研究结果表明,农地整理前的总福利值0.37,农地整理以后的总福利值为0.42,福利变化为0.05,方向为正。农地整理后比农地整理前农户福利有所增加。农地整理后农户福利仍低于0.50的福利评价值,也说明农地整理对农户福利改进的贡献不突出,农地整理还有提升农户福利的空间。教育水平、土地市场和劳力市场发育程度、区域差异、农户对农地整理的认知和农地整理的质量是影响农户福利的主要方面,农地整理对农户的福利改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外来职业农民和本地农户种植多样性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梦露  钟太洋 《资源科学》2018,40(9):1752-1761
种植多样化是传统农户应对农业风险冲击的有效策略,而外来职业农民驱动下的农业转型发展可能会与本地农户种植多样性存在差异。为分析不同类型农户种植多样性差异及影响因素,本文利用2015年在江苏省南京市通过农户问卷调查获得的393份有效样本数据,以农户种植作物种类数为指标测度种植多样性,采用Poisson(泊松)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① 不同类型农户种植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在保持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外来职业农民的种植多样性比本地农户少17%;② 种植面积是影响种植多样性的重要因素,种植面积每增加1hm2,种植多样性降低2.7%左右;③ 其它影响农户种植多样性的因素还包括农业生产决策者的年龄、农户地块总数和农户住地到主城区的距离:在保持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决策者的年龄每提高1岁,种植多样性提高0.9%左右;农户地块总数每增加1块,种植多样性提高4.6%左右;农户住地到主城区的距离每增加1km,种植多样性提高0.8%左右。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案例区,区别以往基于行政单元和统计数据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基于农户调研数据,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图、土壤图、农用地分等相关数据,构建基于多元数据集成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平谷区的农用地为评价单元,进行农用地集约度评价.结果表明:①平谷区农用地集约度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农户的家庭收入水平、劳动力数量、农业收入比状况是影响农用地集约度的主要因素,地形和灌溉等自然本底是影响农用地集约度的基础条件;②平谷区农用地集约度主要处于比较集约和基本集约的水平,具有很大的提高潜力,平原和半山区的农用地集约度高于山区.构建基于多元数据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基于地块水平的农用地集约度评价,是一务可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多元数据集成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月卿  王静  崔丽  邵晓梅  张凤荣 《资源科学》2009,31(7):1117-1124
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案例区,区别以往基于行政单元和统计数据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基于农户调研数据,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图、土壤图、农用地分等相关数据,构建基于多元数据集成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平谷区的农用地为评价单元,进行农用地集约度评价。结果表明:①平谷区农用地集约度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农户的家庭收入水平、劳动力数量、农业收入比状况是影响农用地集约度的主要因素,地形和灌溉等自然本底是影响农用地集约度的基础条件;②平谷区农用地集约度主要处于比较集约和基本集约的水平,具有很大的提高潜力,平原和半山区的农用地集约度高于山区。构建基于多元数据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基于地块水平的农用地集约度评价,是一条可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区域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首先在理论上阐述了区域土地市场发育以及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市场比较收益、农产品贸易和政府决策等因素的调控作用下,农村农地流转行为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利用方式以及利用强度.为进一步从农户层次上以及微观经济机制尺度上揭示农地市场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论文以泰州市兴化市的村庄及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建立了农户农地流转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计量模型.模型运行的结果表明:农户拥有农地总面积、农地流转率、农产品销售率、粮食作物产值以及农业中非粮食作物产值等因素对农村土地利用变化有显著的影响;农地流转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最后,论文结合模型的分析结果提出了适度规模经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产品市场贸易,规范政府行为以及改进农地流转机制等五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成果,将宜农未利用地作为分等范围区,选取农用地分等的因素作为宜农未利用地分等的参评因素,并选取限制性因素进行修正,划分宜农未利用地利用等别;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制订各等别间的等级折算系数表,测算出待开发未利用地中补充耕地的潜力及相应的粮食生产能力,根据各等别所对应的理论标准粮产量,划分开发潜力区。本研究结果为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提供了衡量依据,解决了被占耕地与补充耕地在数量上与质量上的可比性;也为土地开发项目选址提供科学依据,保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占补平衡。  相似文献   

19.
侯艺璇  赵华甫  吴克宁  李凯 《资源科学》2018,40(12):2414-2424
为科学预测作物重金属含量,实现重金属污染农用地的安全利用,本研究利用地理探测器选取对作物Cd含量影响较大的土壤Cd含量、土壤pH值、与交通主干线的距离等10个因素为输入因子,农作物可食部分Cd含量作为输出因子,分别建立小麦、水稻、油菜籽、蔬菜可食部分Cd含量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作物种植污染情况进行预测分析,划分作物安全利用种植区。研究结果表明:① 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度明显优于多元回归预测模型;② 对小麦、水稻和油菜籽的可食部分Cd含量预测结果进行评价,得到作物污染可能的空间分布及特征;③ 依据评价结果,对3种作物进行配置,划分得到4种作物适宜种植区,并提出管控策略。研究可为污染农用地的安全利用及作物种植调整提供思路和依据,兼具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