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文凤 《青年记者》2007,(11):44-45
受众本位,就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的传播活动中,应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受众获取多方面信息的需要为己任,以提高受众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而现在娱乐新闻的受众本位,更多的是因为经济时代媒体生存离不开市场,而市场化的主要手段就是招揽受众,取悦受众,于是就有了"冯小刚家庭地址被公开"、"王小丫结婚"、"窦唯烧车"、"王菲产子"等等明星隐私、绯闻铺天盖地,低俗化炒作充耳塞目。究其原因,得到的答案很雷同:"受众爱看啊,受众喜欢什么我们制造什么,受众本位啊",而娱乐记者对被采访者时常用的一句话便是"我们是代表受众向你提出这个问题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个人消费在当代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重要,我们进入了消费社会,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消费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消费行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深入到物质消费领域,也深入到了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领域.作为精神文化消费最主要途径的媒介消费也被打上了消费社会的烙印.伴随着传媒产业市场化变革,受众逐渐被视为市场中的商品"消费者","受众即消费者"的受众观也在学界一度盛行起来.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并不认同"受众即消费者"的受众观.那么,消费经济时代的到来究竟带来了哪些变革,受众在消费社会中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相似文献   

3.
科技期刊"受众即市场"理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科技期刊应建立"受众即市场"的观念,找准科技期刊市场定位、明确受众和市场。抓住"小众"市场里面的大发行量期刊,重视行业期刊、会刊的发展。应重视科普期刊的发展,实现"小众"科技期刊的"大众"化。此外,要在明确市场定位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受众的阅读需求,加强选题策划,增强期刊的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4.
为及时了解受众"五一"长假报道新闻信息需求,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媒介市场调查研究中心于4月13日至17日进行了受众需求调查.  相似文献   

5.
李薇 《新闻记者》2006,(3):35-36
伴随着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我国的受众研究正体现出从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的转变趋势,以“受众为中心”传播观念的也被媒体大力倡导。但在具体的传播实践中,受众所真正享有的中心地位却有待质疑。由于业界把“受众参与式”节目作为体现“受众为中心”传播观念的主要方式,故笔者从“受众参与式”节目人手,对受众在节目中享有的实际地位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6.
"受众"身份历来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命题和对象,在传统的传播学理论中,就有过大众、受众、公众等不同概念的争议,但随着新媒介时代的到来,这些概念的阐释功能逐渐体现出局限性.本研究将"公民"身份作为受众研究的新视角,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媒介公民"的概念,并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媒介公民"对公民社会建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消费社会中,"人"作为广告受众,存有主体建构与欲望支配两方面的主体性危机.主体建构危机表现在媒介受众在主体位置上的纯粹性失真和媒介受众进行以"消费仿象"为核心的排他性主体建构;欲望支配危机表现为媒介与广告控制了"公共欲望"的生产与再生产、"公共兴趣"被媒介与广告支配、公众对媒介与广告的"宣泄依赖"、广告与媒介藉消费社会的"符码关怀"控制公众的"爱与安全"需要.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受众"的概念替代了读者、听众、观众的概念,这与"大众传播"的概念替代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事业")相关。大众传播下的受众,来自社会学,特指"非组织化"的聚集起来的个体,孤立、均质、原子式地存在。他们是人口统计学意义的群体,也是社会关系意义上的群体。从传媒经营角度看,受众是传媒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在政治和法律意义上,他们还是社会的权利主体,是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公众。互联网条件下的"受众",相当程度上不是"众",而是个体。他们不再是职业新闻组织"标准化流水线作业"生产出的同质化产品的大众消费者。  相似文献   

9.
试析"受众需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征 《现代传播》2005,(3):127-129
一个事实能否成为新闻,不同阶级,不同国家的不同媒体有不同的新闻评价标准。但几乎所有评价标准的基础,都离不开“受众需求”这四个字。但是,“受众需求”的含义到底是什么?新闻究竟应当满足受众的哪些需求?这是常使新闻从业者产生困惑的问题。共和国“受众需求”演变在中国新闻发展的历程中,与受众需求相似的“大众兴趣”、“群众呼声”曾是一个敏感的字眼。在极左思潮流行的计划经济时期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媒体将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革命,不容置疑地当作全体人民的第一需求,天天宣传全国人民整齐划一地“奔向共产主义”,时时强调让中国“…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新闻从最初的"以传者为本"发展到了现在的"以受众为本",受众的角色在媒体中逐渐走向中心,受众角色从原来一味的接受者转换成了电视新闻的参与者、改造者、解构者和重建者.电视新闻要做到"以人为本",抓住受众心理,就要充分保障受众的参与性.电视新闻受众的参与是指受众以各种形式参加了电视新闻传播的过程,并对新闻传播的完成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传媒低俗化:受众中心论下媒体对受众的迎合与误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传媒低俗化现象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部分媒体热衷于追逐"黄、赌、毒","星、性、腥"的低俗内容.而且,一些媒体从业者认为从满足受众的角度出发,迎合受众的需求,低俗内容也只不过是"受众中心论"下的合理产物.本文从媒体的角度出发,梳理传媒低俗化的现状,探究传媒低俗化的深层次原因.这其中既有部分媒体从"受众中心论"出发对受众的过分迎合,也有媒体对受众需求的误读,从而导致"受众中心论"应用的过分泛化.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资源开发的目的是让受众接受其开发的资源。图书馆开发的资源是以推广效果为中心的,其中,受众接受是其资源推广价值得以实现的集中体现。"211工程"大学图书馆受众注意力资源推广现状表明,为数不少的图书馆在受众注意力资源开发中,违背了主体间性立足受众、为众而传的资源推广原则,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新开发的资源流于形式、陷入"流产"的境地。图书馆界对受众注意力资源开发、推广要有新的认知,以便实现图书馆受众注意力资源开发的价值。文章提出了引导受众接受的图书馆资源开发价值实现的策略模型。  相似文献   

13.
虽然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受众提供了自由言说的话语平台,使话语权重新回到了受众的手中,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媒介环境的变化,受众在行使网络话语权上却陷入了"沉默"。本文主要以微博时代的"围观中国"和2016年的"吃瓜群众"为研究对象,分析受众逐渐陷入"沉默"的原因及受众心态的变化,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编辑的受众意识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编辑的读者意识,有诸多文章论及.有的提出要"强化图书编辑的读者意识";有的提出编辑要做到"心中有读者 ,眼中有市场"; 有的专门分析"读者意识的层次结构及内涵";有的干脆提出了"创造读者"的观点.其实,影响图书销售和出版业发展的不仅仅是读者,更重要的是受众.编辑要有读者意识,更要有受众意识,甚至有编辑提出了"受众第一"的原则.因为,编辑活动追求的是出版物的最佳传播效果,其标志是获得最大限度的受众.出版物的文化价值越高,传播效果越好,获得的受众就越多,相应地,出版社取得的经济效益就越大.因此,受众应该是编辑活动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5.
"人肉搜索"的受众心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肉搜索"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它是相对于依赖网络数据库的智能搜索引擎如Google、百度等而言,主要依靠人工提纯信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1]本文拟从受众心理层面对"人肉搜索"现象作--探析.  相似文献   

16.
<正>中文"受众"一词最早出现在由威尔伯·施拉姆著,余也鲁1987年翻译的《传媒·信息与人—传学概论》一书中。书中"受众"被译为"在传播的过程的另一端的读者、听众与观众的总称。"换言之,受众就是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第四媒体网络的兴起及其他新兴媒介的出现使得受众的范围越来越大了。在进行受众研究前首先要对受众进行分类,即考察受众最基本的情况。不同的标准会产生不同的分类:  相似文献   

17.
雷雨晴  禹建湘 《今传媒》2016,(2):112-113
近年来,神曲层出不穷,通过受众在自媒体平台的分享与传播,掀起了跨越种族、地域、年龄的全民狂欢热潮.其内容契合受众寻求刺激的审丑心理、消解权威的逆反心理、争先恐后的从众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众追求审美日常化的心理需求,是亚文化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8.
"受众"实际上是一个被人们建构出来,存在于人们观念中的概念,而并非指向一个活生生存在于物理空间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群体。在长达一个世纪左右的受众研究中,主要形成了三种受众观:以世界大战为背景形成的学术研究与政治实务相扣的宣传式受众观;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市场导向的批判式受众观念;以文化研究学派为代表的行动式受众观。然而这三种各具阐释力度的受众观念在当代却不能解释许多社会传播现象。这让受众问题越来越像一团迷雾,愈发让人琢磨不透,我们真的理解受众吗?所以首先我们必须先明晰这三种各具阐释力的受众观内容,赋予各个时期不同受众内涵形成背后的历史层面观照,其次通过观察受众内涵的阐释变化探究这三种受众观形成背后的社会语境与阐释失效处,最后在此基础上,得到一个关于受众问题的阐发,从而促进、引导受众观念在新时代的更新变革。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内容分析两种研究方法,试图通过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考察和分析西方受众研究的新进展.研究发现:受众研究更加重视对受众接触的媒介内容、受众接触媒介的环境、受众认知三个方面的分析;其中内容的研究更重视对影像的分析,媒介的研究史重视对电脑网络的探讨,研究的对象更注重对女性的选取;并出现受众研究与效果研究的关系从"紧密难分"到"相对独立",受众研究与内容研究的关系从"效果"到"意义"的逐步转向等研究的整体特征与发展态势.如何将整个传播过程中的要素有机的联系起来研究,则是受众研究面临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20.
受众,在传播学中是读者、听众、观众的统称。"受众意识"对于电视记者来说,是指在采访报道中要树立观众观念。树立和强化"受众意识"是做好采访报道、办好电视节目的需要,也是为受众服务、提高节目收视率的需要。一、树立"受众意识"报道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工作的生命。现阶段,维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