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采用整群分层随机取样法时间纵贯研究设计,采用量表在693名青少年中初测行为意向、锻炼技能及锻炼活动等变量,4周后复测行动计划及锻炼活动等变量,检验锻炼技能在青少年锻炼行为意向、行动计划及锻炼行为间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锻炼技能、锻炼行为及行动计划等变量间性别差异显著;行动计划是行为意向与锻炼行为间的中介变量,行动计划的中介效应受锻炼技能变量的调节,掌握锻炼技能者随后锻炼活动多而锻炼技能少者,锻炼活动少;被试性别及初测锻炼行为是复测锻炼行为的显著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2.
自我锻炼能力是指学生在无教师的情况下完成练习任务和进行身体锻炼的能力。是对学生锻炼的自觉性、锻炼的目标程度、锻炼的内容和方法以及独立处理锻炼中出现问题的能力的综合衡量,从而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3.
<正> 一、制订身体锻炼计划的意义锻炼目标一经确定,并选择了与目标相适应的锻炼手段后,随即就是制订锻炼计划。锻炼计划直接控制锻炼实践过程。制订锻炼计划,实际上就是根据锻炼目标的要求,设计将锻炼者现实态的身体状况向目标态转化的实施方案。其意义是: (一)为锻炼实践提供具体的实施方案。如果说目标是以计划这种具体形式来指导、控制锻炼实践过程,那么,锻炼实践过程则是按照锻炼计划选择的手段,遵循计划规定的程序和步骤,通过计划的实施来达到锻炼的目的。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克服锻炼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4.
李小英  燕子 《体育科研》2009,30(6):63-66
通过1194名上海市市民关于锻炼阶段,锻炼乐趣,以及锻炼自我效能的问卷调查。探讨了锻炼对健康生活质量(HRQOL)的影响,以及锻炼各阶段的心理效应变化。结果显示锻炼阶段与HRQOL相关。控制了体重指数(BMI)和锻炼阶段后,锻炼乐趣,锻炼自我效能与生活质量显著相关。结果不仅有力证明锻炼对HRQOL的影响,还证明锻炼带来的积极心理效应也直接影响HRQOL。从结果可以推测,加强我国居民锻炼行为与相关心理效应可以增强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锻炼阶段,锻炼乐趣与锻炼自我效能是预测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赵之心 《健身科学》2009,(12):38-39
功能性健步走是针对身体不同部位、不同系统设计的锻炼方法。它是对普通走锻炼的一种补充。如果能将不同的功能性健步走锻炼的方法融进日常的健步走锻炼中,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选择不同的功能性健步走的锻炼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锻炼是聪明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人们工作非常繁忙,平时很少有时间进行锻炼,只有在周末的时候才有空闲时间进行锻炼。有人问:"我在平时进行锻炼有困难,然而在周末每天可以散步80分钟,把所有的锻炼挤在两天的效果好么?"健身专家的回答是:任何锻炼都比不锻炼好。如果你一周只有两天时间进行锻炼,总比一天进行锻炼强,更比不锻炼强。当然,锻炼的天数越多越好。  相似文献   

7.
儿童锻炼的心理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身体锻炼的心理前因、身体锻炼与儿童体能、自尊、应激的关系等方面。大部分的研究表明 ,尽管儿童身体锻炼的动机存在着文化差异 ,但获得愉快感是儿童参加身体锻炼的主要动机之一 ,同时 ,内部动机是儿童坚持身体锻炼的重要因素 ;身体锻炼可能是造成儿童体能存在年龄与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 ;合理身体锻炼可以提高儿童的自尊或自尊的某一维度 ;儿童应激反应存在“过度反应模式” ,身体锻炼可以降低儿童不良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8.
锻炼体验是锻炼心理效益的重要体现,是持续锻炼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以质性研究范式对大学生的锻炼体验进行探索。遵循“目的性抽样”原则,通过主题写作和强度抽样,运用扎根理论的一般流程,采用Nvivo 10.0质性分析软件进行编码,分析大学生锻炼体验的结构和特点。结果显示:(1)大学生锻炼体验由一般生理体验、意志品质体验、社会支持体验、情感体验四因素构成。(2)一般生理体验是锻炼体验的必要因素,意志品质体验是锻炼体验的内在因素,社会支持体验是锻炼体验的外在因素。四因素的整体性、互动性、过程性、延伸性以及情感体验的层次性特点构成了锻炼体验的内部结构。采用原始资料检验法和归类一致性指数对研究结果进行效度、信度检验,一致性程度较好。并在此基础上对锻炼体验的内容进行了界定。  相似文献   

9.
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PARS-3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对565名职业女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保持良好锻炼习惯的职业女性较少。职业女性锻炼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水平在锻炼频率、锻炼时间有特定的规律,而在运动强度上无特定规律。在锻炼频率、锻炼时间和运动强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中,锻炼频率、锻炼时间是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正> 当学生有了明确的锻炼目标和具体的锻炼计划之后,就可按照各自预定的目标和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锻炼了。身体锻炼实践包含三个基本因素:一是锻炼主体,即有自觉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的学生本人;二是锻炼客体,指主体改造的对象,即所要发展、改善的身体素质、身体形态、生理机能等;三是锻炼手段,指联接主体与客体的一切中介的总和。由于学生在身体锻炼实践中具有主客体统一的特点,因而要求体育教师既要对锻炼主体进行预先的指导,又要在身体锻炼实践过程中指导主体对客体的改造。现就有关身体锻炼实践的指导内容,按照锻炼前、锻炼中、锻炼后三个阶段分述如后: 一、锻炼前准备阶段的指导 (一)有关身体锻炼的知识与方法的指导身体锻炼实践是学生改造自身身体的过程,所以  相似文献   

11.
为了检验锻炼坚持机制解释结构模型提出的认知决策心理机制,采用2 072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和LISREL8.53的结构方程模型法对理论模型的心理机制假设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锻炼坚持机制解释结构模型的认知决策心理机制部分具有很好的外部效度,能够对锻炼坚持和锻炼承诺进行很好的预测和解释;②锻炼承诺是决定体育锻炼坚持的重要心理因素,锻炼者的锻炼承诺水平越高,其锻炼行为坚持情况越好;③锻炼动机、锻炼效果评价、坚持锻炼可能性预测是形成锻炼承诺的心理决策过程.  相似文献   

12.
于伟  魏国萍 《少年体育训练》2009,(5):96-96,F0003
能否取得锻炼的效果及取得,什么样的锻炼效果,主要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锻炼方法,二是锻炼中的运动负荷。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大学生自我体育锻炼现状的分析后发现,场地设施不足和学习压力大是影响大学生自我锻炼的主要原因;从节约经费和节约时间的角度考虑,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出了寝室锻炼、楼梯锻炼、教室锻炼、运动场锻炼的大学生自我锻炼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分析后发现,场地设施不足和学习压力大是影响大学生课外锻炼的主要原因;从节约经费和节约时间的角度考虑,本文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出了寝室锻炼、楼梯锻炼、教室锻炼、运动场锻炼的大学生课外锻炼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采用量表法,对中学生领悟锻炼社会支持与锻炼行为之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领悟锻炼社会支持由社会环境支持、物理环境支持、锻炼方案支持三个维度构成;男生身体锻炼的行为态度、行为控制感、行为意向优于女生,初中生身体锻炼的行为态度、行为控制感、行为意向优于高中生,中学生身体锻炼的主观规范无性别和学段差异;中学生领悟锻炼社会支持是预测其锻炼行为的重要指标,它既可以通过主观规范、行为控制感、行为态度影响行为意向,进而影响锻炼行为,亦可通过行为控制感直接影响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16.
郭强 《浙江体育科学》2012,34(4):76-80,111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当前大学生的锻炼行为和锻炼消费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①在锻炼行为方面,男生每周锻炼1~2次的人数比例最高,占33.3%;女生偶尔参加锻炼的人数比例最高,为36.1%。45.0%的男生每次锻炼时间在31~60min;55.5%的女生每次锻炼时间在30min以内。32.4%的男生已经坚持锻炼了1~6个月;52.7%的女生坚持锻炼的时间不足1个月。以上3方面,男女生之间均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②友伴锻炼和单独锻炼是大学生主要的锻炼参与方式;65.7%的男生会将大球类作为锻炼项目,49.8%的女生则喜欢跑步锻炼;选择下午课外时间锻炼的男生人数比例最高,为37.0%;选择晚上时间锻炼的女生比例最高,为27.3%;多数人选择校内室外体育场地进行锻炼,人数比例高达57.7%。③69.4%的大学生年体育消费额在100元以内;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主要用于购买运动服装、小器械等物化的体育用品。④从主观总体而言,学业压力大空闲时间少、没有喜欢的锻炼项目、锻炼场所拥挤不方便、锻炼相关知识掌握少、怕累及从众心理等是大学生不良锻炼行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湖北体育科技》2018,(8):731-734
探索高职学生锻炼意识的现状与锻炼坚持行为的关系。采用自编《大学生体育锻炼调查问卷》对547名在校高职学生进行调查,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高职学生的锻炼意识在性别、地域、年级上存在差异,高职学生锻炼意识与锻炼坚持行为显著相关,锻炼意识可以预测体育锻炼行为。其中,锻炼控制感是预测锻炼坚持行为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8.
自我锻炼意识对大学生形成有规律的锻炼行为具有重要作用.体育课过程性评价模式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评价方式.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大学生自我锻炼意识的结构和体育课过程性评价对大学生自我锻炼意识的影响机制.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提出了自我锻炼意识的三维结构,构建了体育课过程性评价的自我锻炼意识效应模型.自我锻炼意识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锻炼态度、价值观和认知控制感.体育课过程性评价能够促进大学生积极锻炼态度的形成,提高目的性体育价值观,提升个体内倾控制感.未来研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明确自我锻炼意识三个结构所包含的具体维度.二是从历时性角度探索体育课过程性评价模式对大学生自我锻炼意识的影响.三是引入其它心理学变量,探索其与过程性评价模式对大学生自我锻炼意识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家萱 《游泳》2001,(1):31-31
当我看到《老年天地》2000年第11期的“2000年敬老座谈会纪实” ,里面有中国老年体协主席刘建章献上的一幅健康对联 :“一锻炼 ,二锻炼 ,三锻炼 ,锻炼长寿 ;八十岁 ,九十岁 ,一百岁 ,岁岁平安” ,横批是“上不封顶 ,下要保底” ,所谓“保底”是指至少要活到孟子的岁数 (84岁 )。我看后 ,既欣喜又感动。我确实感觉到 ,锻炼 ,再锻炼 ,天天坚持科学锻炼 ,必定健康长寿 ,人活100多岁不是什么难事。我是山东师范大学的一名退休教师 ,我一直参加游泳锻炼 ,并早已是一个冬泳爱好者 ,从事冬泳已十余载。从1989年开始 ,年年参加全…  相似文献   

20.
体育教学中构建“自主锻炼”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自主锻炼是体育教学中新的模式。作者从本地自主锻炼模式的根据入手,提出了自主锻炼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